浅析企业物流成本控制
2012-12-05
(东北财经大学津桥商学院 辽宁大连116622)
一、物流成本与物流成本控制
(一)物流成本的分类
1.供应物流成本。是指原材料、零部件和燃料到送达企业仓库为止的供应物流活动所发生的成本。包装材料等辅助材料的供应物流不仅是企业生产正常、高效进行的保证,而且还有着最低成本、最小消耗的作业目标,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对采购成本和原材料仓储成本的控制。
2.生产物流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物流活动的成本。生产物流是与整个生产工艺过程相伴而生的,实际上已构成了生产工艺过程的一部分。过去,人们在研究生产活动时,主要注重单个的生产加工环节,实际上在一个生产周期中,物流活动所用的时间远多于实际加工的时间。相应的,这一阶段的物流成本对于产品生产成本做出的贡献也是巨大的,具有与产品成本的不可分割性。
3.销售物流成本。是指从成品包装—入库—销售网点—客户,及其反向的退货物流活动过程所发生的成本。销售物流成本在销售费用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受服务水平影响甚大。这一阶段的物流活动是产品所有权转移的过程,也是物流区别于商流和资金流的重要依据。其中,仓储、运输和配送发挥的作用最为明显,而包装、装卸、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三个活动进行的,这是物流活动在销售阶段的一个显著特征。
2.3 本次研究中,12例属于低度危险性肿瘤,13例属于中度危险性,15例属于高度危险性,没有极低度危险性患者。13例患者进行复查,1例患者半年后转移到腹腔,2例患者出现肝脏转移,5年内没有发生其他变化。
4.回收、废弃物流成本。企业在供应、生产、销售的过程中总会产生各种边角余料和废料,其中一些废弃物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适当处理。如果这些物品处理不当,往往会影响到整个生产环境,甚至影响到产品质量,造成无谓的浪费。这些活动需要得到物流的支持,由此也发生相应的成本。企业回收、废弃物流的深化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产物,具有特殊的社会经济性。
(1)优化数据信息的获取方式是充分挖掘与利用数据价值的重要基础,能够逐步实现信息获取方式的智能化,不断提升数据质量、完善数据资源种类。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无人机以及遥感等新型技术也日趋成熟。电网规划设计部门可以利用遥感技术直接获取数据,再根据具体的需求来绘制平面地图或3D地图,与直接获取卫星地图相比,这一方法可以提高原始数据的精确度并实现数据的充分利用。
(二)物流成本控制
1.物流成本控制的含义。物流成本控制是指按照事先制定的成本目标,核算、调节和监督成本的消耗过程,及时发现与所制定的成本目标之间的差异,并采取有效措施纠正不利差异、发展有利差异,从而不断降低企业物流成本。物流成本控制对象一般分为三种形式:
(1)以物流成本的形成过程为控制对象,即以供应、生产和销售环节作为物流成本控制的对象,从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不同的环节上控制和降低物流成本。
企业必须树立物流新理念,充分认识到物流对于企业的战略地位,把现代物流看成是事关企业发展全局的战略措施,重新审视企业的物流系统和物流运作方式,寻找降低物流成本的最佳途径。首先,企业要加强物流的地位,将物流成本控制作为企业的利润源之一,改变以规模论效益的思想,这不仅要体现在生产上,而且要体现在物流控制上。其次,要树立服务的观念,树立客户需求至上的理念,处理好企业同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关系,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沟通和协调,并可通过利润分享、市场开拓和信息传递等手段,使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之间成为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3)以物流成本的项目作为物流成本的控制对象,即以材料费、人工费、燃油费、差旅费、办公费、折旧费、利息费及其他物流费等物流成本项目为控制对象,控制和降低物流成本。
由于样品前处理添加水的体积和提取时加的乙酸乙酯的量对氯霉素的提取浓度有影响,本实验利用两因素三水平实验,研究这两种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结果分析如表1所示。
(2)以物流服务的功能为成本控制对象,即对仓储、运输、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各个物流作业或物流功能的角度控制和降低物流成本。
2.物流成本控制的原则。
1.信息化应用水平偏低。随着计算机以及网络的普及,企业也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目前,虽然我国多数企业都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各方面的管理工作,但总体应用水平较低,应用的程度也参差不齐。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广泛应用于财务管理、销售管理以及办公自动化,而生产流、业务流、经营决策以及物流管理方面的应用很少,并且企业尚未形成物流信息资源整合能力,远程通信能力和决策功能也有所缺失。
(2)全面控制与重点控制相结合原则。全面控制就是对物流活动的各个领域、各种作业形式进行成本控制,是对整个价值链上的成本的控制,是对物流活动耗费的全部成本加以控制。物流成本的控制要遵循全面控制的原则,但不意味着对所有的物流成本控制程度相同。控制程度是与物流成本目标相关,与成本目标息息相关的、数量较大的物流成本应进行重点控制,对一些不是很重要的、金额较小的物流成本进行简易控制或实施外包。
物流成本管理是一个全员全过程的管理,而不仅仅只是由财会人员负责。而在实际工作中,物流成本主要是由财务部门和采购部门管理,其他机构不对物流成本负责。企业一般将物流部设在生产部下面,这样做只能控制生产过程中的物流成本。而企业的物流成本多分布在各个部门以及各个不同的环节,因为机构设置的不合理,导致其他部门和环节的物流成本没有及时得到监督和控制,使大量的物流成本被企业忽视。不少企业没有理顺自身物流体制,设计出的物流体制缺乏科学性、前瞻性,没有从整体出发整合供应、生产和销售物流,在职能制或直线职能制的框架下,依然是条块分割、部门分割。
二、企业物流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物流成本计算存在很多不足
1.成本核算体系不完整。我国企业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没有单独设置会计科目反映物流成本,物流成本多直接计入“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科目核算,因此很难对发生的各种物流费用做出明确、全面的计算与分析。再加上企业提供的物流成本信息不准确,无法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这导致许多企业只能将向外部运输企业支付的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运杂费和仓储费等作为企业的物流成本。在企业自身都不能很好地核算物流成本的情况下,即使采用再好的核算方法体系和技术也不可能真正实现企业物流成本系统的合理化。
对此,需要地区旅游部门做好规划管控。按照区域发展规划定位,结合自然风情、文化特色、市场需求等合理规划乡村旅游产业布局,打造特色生态旅游服务业。做好产业谋划。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以特色生态旅游项目为引领,充分利用全国地理标志生态旅游项目,促进地区农业产业转型;以地区的龙头和标志性的旅游产业为助推,兴办精品民宿,促进地区全域旅游产业发展。此外,还要做好地域文化开发。积极促进地区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培育特色文化项目。
企业物流成本除包括运费、仓储费、包装费、装卸费等显性成本外,还包括采购物流费用、库存商品资金占用、物流设施设备的闲置等隐性成本,但这些费用并没有在物流费用中显现。显性成本只是物流成本的一小部分,如果物流企业只重视物流的显性成本而忽视隐性成本,很容易造成成本信息失真,会导致物流企业成本管理进入误区,降低物流管理的效益和对顾客的服务水平。
2.成本核算标准不统一。不同的企业对物流成本的计算和控制,是根据企业内部相关人员的理解和认识从主观把握物流成本,缺乏统一的统计口径。企业根据自己对物流成本概念的理解,运用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计算物流成本,因此物流成本计算的随意性加上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局限性使物流企业所计算出来的成本数据缺乏科学性和权威性。这就给企业管理带来一些问题,如不同企业间的物流成本无法进行比较分析,也无法评估行业平均物流成本,不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对物流企业的经营业绩、管理效率和发展前景进行评估,也不利于物流企业的融资和投资活动。
(二)物流供需链成本过高
2.物流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形成。信息化管理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信息化管理可以提高管理的效率,降低管理的工作量,加快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传递速度,强化信息共享,提高整个物流流程的信息管理水平。但由于我国信息化应用水平偏低,再加上应用程度不够深入,物流信息共享机制在我国的应用范围还非常有限。就国内大多数企业而言,真正意义的物流共享机制还未开展。
从需求链来看,由于物流信息不能有效的在不同的企业之间传递,使得企业没有完全按照市场上的需求信息组织生产,这一方面会增加企业的物流成本,另一方面盲目的扩大投资也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了影响。企业要降低物流成本,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应与上下游的企业保持合作关系,以减少不必要的谈判、沟通及调研成本。
(三)企业物流管理结构与机制不完善
(3)成本分级归口管理原则。物流成本分级归口管理就是将预算出的物流成本分别下达到有关部门、车间和班组,通过层层分解,落实到各成本中心、部门或小组、个人,形成一个成本控制系统。从而实现全过程、全员性的成本费用管理,使物流成本费用管理人员监测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成本消耗,同时,使生产技术人员参与企业的成本费用管理。
(四)物流成本信息化管理落后
(1)物流总成本最小化原则。即通过适当的成本控制方法,使物流成本达到最低。但强调总成本最小化并不意味着一味的降低某部分或某种形式的物流成本。在降低物流成本时,要考虑为了降低物流成本而耗费的成本与取得的预期效益的大小,要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强调成本降低,但不能因为该项目物流成本的降低引起其他形式物流成本的上升,关键是要看该项物流成本的变动引起的物流总成本的变化方向。
从供应链角度分析,由于企业的采购环境不断发生变化,为了减少缺货损失,企业需要把较多的资金投放于原材料的保险储备上。而有些企业没有对材料的采购价格进行调查,在不了解行情和供应商的情况下大量购入材料,从而使得企业采购环节的物流成本增加。此外,我国生产企业的包装费用过高,这是由于我国包装技术较为落后,包装工业不发达,以及存在“过度包装”等问题,都造成企业物流成本直接或间接的升高。企业存货商品储存费用较高,生产出来的物资是否发挥了经济效益,就是看存货是否能迅速地投入使用。我国企业呆滞库存量大,由于资产的减值、陈旧和变质造成成本的升高,保管过程中的保管费用、储存费用较高,也造成库存存货成本的升高,从而直接导致企业物流成本升高。
三、物流成本控制改进措施
(一)树立物流新理念
科研院所应树立档案人才意识,结合当前档案理论创新、技术创新、服务模式创新和实践创新等发展变化,通过引进和培养,提升档案工作者的知识、能力、技能和格局,实现档案人才素质复合化、结构合理化。建立档案工作效益服务机制和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采取多种激励措施,创造学习与晋升机会,提高工作待遇和社会地位,增强档案工作者的认同感、归属感、成就感和幸福感,引导档案人员有责任的发展和完善自己的学术和业务能力,以适应全新的信息化服务模式,满足全方位、多层次、网络化的服务需求。
(二)建立物流信息系统
建立物流信息系统,使企业的物流成本从接受订货到发货的各个环节进行物流成本控制,增强物流系统内部各环节对市场变化反应的速度,从而达到减少库存,节约成本的目的。建立物流信息系统前,企业要明确定位该信息系统的功能和流程,企业物流对信息系统的选用或开发,必须坚持实用性原则。不能照搬国外的产品,选用国外产品前,应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加以改进;如果企业自行研发物流信息系统时,除要考虑重复性的工作外,还要考虑企业日常活动中各种特殊、复杂的情况。建立物流信息系统关键是要解决好物流信息的收集及物流信息资源数据库建立两个方面的问题。目前,物流信息管理技术已从适时管理(JIT)和物料需求计划(MRP)等,转向配送需求计划(DPR)、重新订货计划(ROP)和自动补货计划(ARP)等基于对需求信息作出快速反应的决策系统。此外,企业物流还要加强机构的网络化建设,通过客户和供应商的信息共享,增加信息覆盖率,实时掌握信息。
近年中国电视品牌相继推出了全球性战略。海信通过并购东芝电视,在显示技术、产品制造、渠道和品牌方面的优势迅速融合。海信、东芝双品牌战略也帮助其扩大海外市场份额。而海信牌电视在日本市场推出的新品也开始搭载REGZA画质引擎(REGZA ENGINE NEO),不断与日本主流家电量贩店展开合作。市场数据显示,截止到2018年10月底,在日本市场,海信(海信电视+东芝电视)在日本市场的销售量份额达到了19.1%。
(三)建立物流成本核算信息系统
企业应重视物流成本核算体系的建立,正确把握物流成本核算。对于物流企业内或物流中心与物流活动相关的人工费、设备折旧费等,可列入物流企业其他经营费用中计算。改变以往仅把物流企业对外部运输所支付的运输费或向仓库支付的商品保管费等作为物流费用。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内容应包括企业自身产生的物流成本,分为内部物流成本和支付物流成本两方面。从现代供应链管理的理念以及物流成本管理的角度,遵循企业会计准则,从会计核算年度各个期间的损益费用中,抽出供应链中的物流费用单独核算。
乾隆二十八年(1763)十二月十六日,清朝将迁入乌鲁木齐的1043户察哈尔蒙古中的843户察哈尔人迁入伊犁,因乌鲁木齐是南北要冲,需要驻兵防守,为了加强乌鲁木齐的防守,将其中200户察哈尔兵携眷542名家属,派一名札兰管理,留驻乌鲁木齐。在第一批西迁的1043名察哈尔兵及家眷还未到达乌鲁木齐之前,伊犁办事大臣阿桂、乌鲁木齐办事大臣旌额里向朝廷议奏,从留驻乌鲁木齐的200户、542人中选派50户,约147人派驻库尔喀喇乌苏,得到乾隆皇帝的朱批。
(四)完善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建设
企业应建立内部组织结构,调整好企业的组织结构,理顺各部门之间、各部门内部的关系,明晰权责,是下一步的物流流程设计和绩效考核的基础。一个良好的组织结构既能保证企业高效运作,也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员工在事务性工作上所消耗的精力。企业应逐渐提高物流管理人员的业务知识和管理能力,物流管理人员应能构建和执行企业的物流策略,引导企业整合参与物流运作的内部物流组织,使产品能快速到达客户手中。物流管理人员应来源于不同的部门:库存管理、物流、客户服务、销售和市场以及信息系统。同时,企业应当建立物流成本费用业务的岗位责任制,明确内部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按照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并设立授权批准制度等。
(五)加强物流成本费用控制
1.采购环节成本费用控制。企业应规范化采购订单管理,制定采购订单必须严格以物资采购计划为依据,杜绝采购的随意性;在货物入库以后,再把订单和入库单核对,以便准确掌握订单执行情况。从企业权责划分,履行授权批准程序,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并且进行追踪检查,连续纠正控制制度中的差错,建立付款人员、记账人员和审批人员的高度分离等方面进行严格监督与控制。
2.储存环节成本控制。改善储存环境,尽量降低储存成本,不同的存货保存在不同的环境中;推行定期盘存制度,保证存货账实相符;加强对存货保管人员的培训,建立健全轮岗制度,通过定期与不定期的轮岗发现管理中的漏洞。采用ABC管理法,实施有重点的存货管理,降低保管成本;进行存货优化管理,以最少的资金占用和最低的成本耗费控制存货数量,以满足生产和销售的合理需要;平衡存货采购与生产投入的数量与时间,平衡批量采购成本与存储成本,以形成最低成本。同时,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中,还应密切注意销售情况、生产情况、市场动态,作出敏感性分析,针对实际情况,对储存环节成本控制策略做出调整。
3.销售环节成本控制。加强对产品发出的控制,发出产品应根据领料填制出库凭证方可发货,发出后要及时记账,一方面保证账实相符,另一方面尽量保证实物流转与价值流转的一致性。改革售后服务模式,通过与当地经销商的战略合作建立区域服务平台,定期派技术人员对战略合作伙伴的售后服务工人进行技术培训,监督其对公司售后政策的执行情况。同时,销售部门与公司的技术部门和质量管理部门加强沟通,组建质量改进工作团队,并与技术中心和质量管理部门密切合作,积极寻求减少产品缺陷。将维修备件成本计入产品销售成本,将隐性成本变换为显性成本。这将迫使企业在生产时采取各种弥补措施,把显性成本的影响压缩到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