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脂方对高脂血症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2012-12-01杨傲然朱晓奕周亚平王志国
郭 齐,田 昕,杨傲然,朱晓奕,周亚平,王志国
(1.江苏大学基础医学与医学技术学院,江苏 镇江 212013;2.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 100029;3.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北京 100039;4.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北京 100700)
高脂血症是由于脂质代谢运转异常,使血浆中1种或几种脂质高于正常的代谢疾病,可表现为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脂血症或两者兼有(混合型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心脑血管疾病和脂肪肝发病的主要原因。在临床上,虽然他汀类、贝特类等降脂药物有确定的降脂效果,但长期用药带来的毒副作用颇令人关注[1]。调脂方系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周亚平教授在多年反复临床实践基础上总结的1种纯中药复方制剂,具有健脾益肾、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之功效。本研究于2008~2011年用调脂方治疗高脂血症60例,并随机用血脂康胶囊进行对照取得了理想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随机选择门诊或住院病人120例分成2组,其中治疗组60例,男性31例,女性29例,年龄31岁~75岁,病程最短1年,最长12年;对照组60例,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龄33岁 ~72岁,病程最短0.5年,最长11.7年,2组性别、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处理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07年)[2],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002年版[3]。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年龄在30岁 ~75岁之间,男女均可;②原发性高脂血症:血清总胆固醇(TC)≥6.22 mmol/L(240 mg/dl)(高胆固醇血症)或血清甘油三脂(TG)≥2.26 mmol/L(200mg/dl)(高甘油三脂血症)或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l.04 mmol/L(40mg/dl)(低密度脂蛋白血症);③降脂药物停药2周以上且血脂水平符合纳入标准。
排除标准:①妊娠或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及对本药过敏者;②半年内曾患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严重创伤或重大手术后患者;③继发性高脂血症者如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低、痛风、急性或慢性肝病、糖尿病所致的高脂血症;④由药物(吩噻嗪类、β-阻滞剂、肾上腺皮质类固醇及某些避孕药等)引起的高脂血症及纯合型高胆固醇血症患者;⑤正在使用肝素、甲状腺素治疗或其他影响血脂代谢药物的患者及近2周曾采用其他降脂措施的患者;⑥合并肝、肾、造血系统严重疾病、精神病;⑦不能坚持治疗且中途退出者。
1.4 治疗方法
治疗组口服降调脂方(以肉桂、何首乌、三七等药组成),对照组口服血脂康胶囊(北大维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组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观察期间停用其他任何降脂药物和禁酒。
1.5 检测项目
生化检查:检测用药前后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蛋白(LDL-C)的含量。
血液流变学检查:检测用药前后的全血黏度(低切、中切、高切)、全血还原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聚集指数(EA)、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IR)、血沉(ESR)、血沉方程K值(ESRK)和纤维蛋白原。
1.6 统计学处理
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
2 结果
2.1 2组病例治疗前后血脂含量变化
表1显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可降低 TC、TG、LDL-C的血清含量,自身治疗前后血脂改善的疗效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2组HDLC的血清含量虽有所升高,但各组自身治疗前后血脂改善的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在降低血清TC含量、升高血清HDL-C含量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在降低血清TG和LDL-C含量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疗效优于对照组。
表1 2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变化(±s)
表1 2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变化(±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P<0.05
治疗组(n=60)对照组(n=60)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TC 6.42±1.05 5.71±0.79﹡ 6.36±1.27 5.45±0.88﹡39 TG 2.56±1.16 1.70±0.71﹡ 2.55±1.32 2.38±1.62﹡▲LDL-C 4.43±1.23 2.12±1.15﹡ 4.30±1.26 3.25±1.12﹡▲HDL-C 1.07±0.36 1.75±0.38 1.08±0.47 1.12±0.
2.2 2组病例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
表2显示,治疗组和对照组经8周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各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其中治疗组全血低、中、高切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血沉方程式 K值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全血还原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变形指数、血沉、纤维蛋白原也较前有所改善(P<0.05)。2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各指标改善情况比较,调脂方组优于血脂康组。除全血还原黏度比和血沉2项指标,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高脂血症患者血浆中大分子脂蛋白过多,使血液黏度增高,脂质吸附于红细胞和血小板表面,使细胞膜表面负电荷减少,静电排斥力降低,使黏附、聚集性增高,低剪变率黏度增高和血沉加快。胆固醇使红细胞的刚性增高,致使其变形能力降低,使高剪变率黏度增高。血脂激活血小板释放凝血因子又使纤维蛋白原转化加快,凝血倾向增强,促使血液浓、黏、凝、聚[4]。中医认为,高脂血症属气血津液病变范畴,是以肝、脾、肾三脏之虚为本,痰浊、瘀血为标的病证。其产生的根源在于脏腑功能衰退,尤其是肝、脾、肾功能失调直接影响机体的脂质代谢而产生相应的病证[5]。我院中医专家周亚平教授在继承古人治疗经验的同时结合现代人的体质和发病特点不断拓展和延伸高脂血症的治疗思路,历经反复临床实践总结出纯中药复方制剂调脂方。该复方由肉桂、何首乌、三七等药物组成。诸药配伍,共奏补肾健脾,化痰降浊,活血通络之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调脂复方降低血清 TG和LDL-C含量的疗效优于血脂康(P<0.05)。二者降低血清TC的疗效相当,而升高血清HDL-C含量的疗效均不显著。在此基础上观察调脂方对患者血流变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调脂方能显著改善高脂血症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P<0.01或 P<0.05)。综上,本方诸药合用,具有良好的调脂疗效,并且能够改善高脂血症患者的血流变,提示其具有光明的临床应用前景。
表2 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s)
表2 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P<0.05
治疗组(n=60)对照组(n=60)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全血黏度(mPa·S)低 切 黏 度 (1 0 S-1) 9.25±1.16 6.94±1.09**▲ 9.28±1.19 7.37±1.14*中 切 黏 度 (6 0 S-1) 5.34±0.72 4.11±0.35**▲ 5.31±0.76 4.56±0.81*高 切 黏 度 (1 5 0 S-1)4.08±0.29 3.18±0.32** 4.10±0.26 3.54±0.28*全血还原黏度比(mPa·S-1)14.22±2.69 9.96±1.37* 14.25±2.56 9.46±1.93*血 浆 黏 度 (mPa·S-1)1.51±0.22 1.25±0.21* 1.53±0.25 1.32±0.27*HCT ( % )43.97±3.67 39.63±3.01* 44.07±3.86 43.45±4.12 RBC 聚 集 指 数 2.59±0.28 2.18±0.33** 2.63±0.36 2.37±0.34*RBC 刚 性 指 数 5.17±0.36 4.26±0.39** 5.14±0.31 4.97±0.43*RBC 变 形 指 数 0.57±0.11 0.66±0.17* 0.56±0.07 0.65±0.10*ESR ( mm · h-1 )18.28±4.76 14.35±5.78* 18.24±5.69 17.65±7.05血 沉 方 程 K 值 80.52±17.27 65.92±14.36* 79.43±17.25 71.85±14.67*纤 维 蛋 白 原 (g·L-1)3.82±1.09 2.85±0.77* 3.84±1.07 3.46±1.05*
[1]许二平.橄榄降脂胶囊调节高脂血症大鼠血脂及载脂蛋白AI、B的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9,15(10):745-747.
[2]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S].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5):390-409.
[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中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85-89.
[4]李仪奎.中药药理实验方法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460-464.
[5]沈涛.黄连吴茱萸配伍预防高脂饮食大鼠高脂血症形成的实验研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3(3):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