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磺必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
2012-11-29徐瑞娟
徐瑞娟
(天津公安局安康医院 天津 300240)
为了对采用氨磺必利对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进行研究分析,使临床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特征有更加全面的了解,为临床提供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治疗的有效方法,使该类患者在治疗过程安全性更高,我们组织进行了本次研究。现将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07年2月至2011年2月这4年时间内,采用临床研究过程中常用的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来我院就诊的76例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将其分为2组。抽样患者所有自然资料,统计学差异并不明显,在研究过程中可以进行比较分析。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均经过相关的临床检查后确诊。
1.2 方法
将抽样中的76例临床确诊患者病例资料,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分为A、B2组,平均每组38例。A组患者采用阿立哌唑(剂量为10~30mg/d[1])进行治疗;B组患者采用氨磺必利(剂量为100~300mg/d)进行治疗。对2组患者治疗后的症状改善情况、治疗前后的PANNS评分情况、并发症和不良反应情况、治疗彻底性进行比较分析。
1.3 疗效评价标准
通过临床常用的PANSS评分系统的减分率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客观评定,治愈患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减分率在75%以上;显效:患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减分率在50%~74%之间;有效:患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减分率在25%~49%之间;无效:患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减分率在25%以下[2]。
1.4 数据处理
在本次研究过程中所得到的所有相关数据,均采用SPSS 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当p<0.05时,我们认为数据之间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和复发情况比较,见表1。2组患者治疗前后PANNS评分变化情况,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PANNS评分变化情况(±s)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PANNS评分变化情况(±s)
项目 A组 B组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阳性症状分 26.18±5.56 15.33±4.75 25.74±5.26 11.65±4.47阴性症状分 21.34±6.16 16.46±5.25 22.07±6.22 13.25±5.64一般病例分 38.18±8.42 24.18±4.53 39.04±8.39 22.36±5.58
表1 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和复发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临床精神科患者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该类患者的临床症状的主要特点为持续性和慢发性,是临床所有精神疾病中最严重的一种,该病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个性、思维、情感、行为发生严重分裂,精神活动和环境不协调,该病患者大多数为青壮年,患者的年龄段集中在20~45岁之间,会对患者行为及情感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3]。
氨磺必利是一种具有选择性的多巴胺D2和D3受体拮抗剂,被临床视为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具有显著治疗效果的一种新型的非典型抗精神病类药物。目前的研究结果认为该药物主要具有“双重多巴胺能受体阻断”的作用特点,即在较低剂量(100~300mg/d)状态下以对D2、D3突触前自身受体进行阻断为主,使突触前抑制现象得以消除,使多巴胺进入突出间隙的量明显增加,使前额皮质的所含的多巴胺功能活动明显增加,而这被临床认为是与使原发性精神分裂症状得到改善有关;而在相对较高的剂量(400~800mg/d)状态下,主要可以将突触后多巴胺受体阻断,并产生一定拮抗作用效果,使多巴胺结合位点铭心减少,同时使纹状体乙酰胆碱水平显著降低。
总而言之,采用氨磺必利对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可以使患者的PANNS评分得到更大程度的改善,在用药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比较高,无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现象,且不易复发。
[1] 肖舂玲,陈彦方,韦君美,等.精神分裂症382例七轴诊断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36(12):281~282.
[2] 吴文源,耿林,陆睁,等.旅途性精神病的综合因素分析[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6,18(12):295~296.
[3] 叶翠薇,潘大津,倪小娟,等.阿立哌唑与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对照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26):35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