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哈大铁路客运专线18号无交叉线岔调整技术

2012-11-27刘勇杰孔分生

铁道标准设计 2012年5期
关键词:侧线正线电弓

刘勇杰,孔分生

(中铁电气化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郑州 450052)

随着我国电气化铁路逐步向高速发展,对接触网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线岔作为接触网关键部位之一,对于高速电气化铁路的安全运行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采用传统的交叉线岔安装技术已经不能满足高速条件下弓网关系的要求,而是更多地采用无交叉线岔。无交叉线岔就是在道岔处正线和侧线2组接触线既不相交、不接触,也没有线岔设施。其优点是正线列车高速通过时不受侧线接触悬挂影响,故既不会产生刮弓事故,也不会因线岔形成硬点,提高了接触悬挂的弹性均匀,从而保证在高速行车,消除打弓、钻弓及刮弓的可能性。同时机车从正线驶向侧线或从侧线驶入正线时都能平稳顺利的过渡。

1 哈大客运专线18号无交叉线岔设计标准

哈大铁路客运专线正线设计为全补偿弹性链型悬挂,正线和侧线连接的18号道岔接触网设计为无交叉线岔。道岔定位时A柱在岔后方向距离理论岔心25 m,即道岔开口不小于1 320 mm处,设计导高:正线5 300 mm,侧线5 300 mm。设计拉出值正线150 mm,侧线150 mm。B柱在岔前方向距离理论岔心15 m,线间距 110 mm,设计导高:正线5 300 mm,侧线5 420 mm,设计拉出值正线 -400 mm,侧线拉出值-1 100 mm。C柱距离B柱正常跨距,设计导高:正线5 300 mm,侧线5 800 mm。整体平面布置如图1所示。

图1 18号无交叉线岔接触网平面布置示意(单位:mm)

2 线岔调整技术

道岔调整前,确认两支承导线均已架设到位,且线索张力满足设计要求,棘轮补偿传动灵活,无卡滞、偏磨现象。腕臂位置根据腕臂偏移施工表调整到位,分段绝缘器和电连接已经安装到位。

2.1 拉出值确定

A柱正线拉出值调整到150 mm,误差±30 mm,侧线拉出值调整到150 mm,误差±30 mm。B柱正线拉出值调整到-400 mm,误差±30 mm,侧线根据受力情况拉出值在1 050~1 150 mm可调。C柱正线拉出值调整到200 mm,误差±30 mm。侧线为非支,根据受力情况拉出值在600~800 mm可调。拉出值调整时,A柱和B柱的拉出值要严格按照设计拉出值调整,否则当受电弓从侧线到正线过渡时,会出现2只导线的拉出值在受电弓两侧同时大于600 mm的现象,存在脱弓的隐患和机车从正线高速通过时,存在触及侧线接触线的隐患。

2.2 无交叉线岔“三区”的确定

无交叉线岔有2个始触区和1个等高区,根据设计要求,正线接触线距侧线线路中心线,侧线接触线距正线线路中心,对于宽1 950 mm的标准受电弓,在距受电弓中心600~1 050 mm为始触区域范围,该范围内不得安装除吊弦线夹外的其他任何线夹和设备零件。正线进侧线始触区的确定:由于机车刚进入侧线时,开始时接触正线接触线,在侧线上完成从正线接触线到侧线接触线的过渡,测量侧线接触线对侧线中心的拉出值600~1 050 mm即为始触区范围,约为18 m。侧线进正线始触区的确定:当机车由侧线正入正线时,开始时接触侧线接触线,在侧线上完成从正线接触线到侧线接触线的过渡,测量正线接触线对侧线线路中心的拉出值600~1 050 mm即为始触区范围,约为8 m。等高区确定:两始触区之间的部分即为等高区,该区域内两接触线等高,机车受电弓完成平滑过渡,约为3 m。18号无交叉线岔“三区”范围示意如图2所示。

图2 18号无交叉线岔“三区”范围示意(单位:mm)

2.3 接触线高度调整

拉出值调整到位且始触区范围确定后即可调整接触线的高度。正线接触线高度和中间柱接触线高度一样,满足设计(5 300±30)mm和相邻跨接触线高度的高差要求。正线接触线高度调整满足设计要求后,再根据正线的接触线高度来调整侧线接触线高度。首先根据确定的等高区将侧线接触线调整和正线接触线等高,然后调整侧线从等高区向B柱方向接触线,使侧线接触线以4/1 000的坡度抬高。根据等高区距离B柱的距离和侧线接触线变化坡度,B柱侧线接触线高度只能比正线抬高85 mm,无法达到设计抬高120 mm的要求。如果抬的太高,则无法保证等高区范围的要求。从等高区往A柱方向按侧线接触线高度比正线低0~20 mm的高度调整。

按照此标准调整接触线高度,当机车从正线进始触区时,因侧线接触悬挂在道岔定位点处被抬高,过岔时,侧线接触线比正线接触线高度以4/1 000坡度开始降低,因此,受电弓可以顺利过渡到等高区,转换后受电弓通过侧线取流。当机车从侧线进正线始触区时,侧线接触线高度比正线接触线高度低0~20 mm,因此,受电弓能够顺利地从侧线过渡到等高区。过等高区后,侧线接触线又以4/1 000的坡度开始抬高,受电弓将逐步脱离侧线接触悬挂而平滑的过渡到正线接触线上。

2.4 交叉吊弦安装

在始触区前,线间距550~600 mm内安装交叉吊弦,为防止接触悬挂受温度影响产生偏移,2根交叉吊弦均采用滑动吊弦,间距保持在2 m以上。且受电弓从道岔开口方向驶向岔心时先接触到侧线承力索和正线接触线之间的交叉吊弦。接触线吊弦线夹螺栓穿向线夹倾斜的反侧,导流环也装在线夹倾斜的反侧,否则存在打弓的隐患。

2.5 测量检查,模拟冷滑

线岔调整好后,用激光测距仪测量A柱定位点正线和侧线的导高、拉出值。B的定位正线的导高,拉出值。测量侧线接触线拉出值和对正线接触线高度的抬高量,检查等高区范围内正线接触线和侧线接触线是否等高,交叉吊弦的安装位置是否符合要求。各项参数都符合要求后,模拟受电弓冷滑,确保无打弓、钻弓及刮弓的现象发生。

3 结语

18号无交叉线岔调整首先要将正线和侧线的拉出值调整到位,测量出2个始触区和等高区的范围,再调整正线接触线和侧线接触线的相对高度。只有严格按照以上施工步序调整,才能使线岔调整速度最快,效率最高。该调整方法在哈大铁路客运专线长春—哈尔滨段18号无交叉线岔调整施工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1]于万聚.高速电气化铁路接触网[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155-159.

[2]罗林生,夏谦云.高速接触网无交分线岔定位悬挂调整技术[J].2008(24).

[3]TB 10758—2010 J1154—2011 高速铁路电力牵引供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S].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1.

[4]铁建设[2010]241 高速铁路电力牵引供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S].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侧线正线电弓
银兰客专18号道岔无交叉线岔弓网状态分析及优化
新型高网受电弓结构强度仿真研究
受电弓安放位置与导流罩嵌入车体高低的气动噪声特性
城市有轨电车正线道岔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
地铁正线联锁表自动设计的研究
关于侧线股道LKJ数据的编制
京九线站内正线股道分割电码化机车无码问题分析及处理
沪蓉线站内正线道岔区段信号突变的改进措施
捉迷藏
高速受电弓非定常气动特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