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惠陵工程选址始末
2012-11-27汪江华
汪江华,髙 伦
(1.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300072;2.天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天津300072)
中国古代皇帝登基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征召全国最有名的风水师,为其选勘一处风水宝地作为其死后的安息之所。清代皇家陵寝选址更是依据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刻意追求“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的山川形势,以达到“天人合一”的意象。皇家陵寝选址过程有着非常严格的程序,甚至有“三年求地、十年定穴”之称。本文选取清代晚期惠陵工程为实例,通过对大量相关传世“样式雷”图档和历史文献的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详述其选址始末。以图管中窥豹,揭示出清代皇家陵寝风水选址的实质内容和具体程序。
一、选派人员
同治十三年甲戌十二月初五日同治帝薨,慈禧太后谕定醇亲王奕譞第二子承嗣文宗咸丰继大统,即为光绪帝,并复垂帘听政。由于同治帝属于夭折,加之清末社会动荡,清氏衰微,未及事先按照祖制在西陵选定吉壤。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十四日,慈禧太后旨派醇亲王奕譞、魁龄、荣禄、翁同龢,于东西陵附近地方察看形势敬谨相度①(见图1、图2)。命下之后,通常四位钦派王、大臣从钦天监和礼部择定精通风水的官员数人[1],惠陵选址时就选定了李唐、李振宇、张元益、高士龙和廖润鸿,并从样式房挑选了以样式雷家族的第六代传人雷思起为首的精干样子匠组成的惠陵选址班子[2]。
图1 惠陵在东陵主要选勘地点
二、实地踏勘
图2 惠陵在西陵主要选勘地点
选址之初,通常先由当地官员和风水师推荐或参考以前的选址记录,初步确定几个风水较好的备选地点②,然后由王大臣带领选定的风水官、样子匠共同到现场踏勘。如在东陵选址时就查看过同治初年为定陵和定东陵选址时的风水图和说帖[1]1105,而在西陵选址时醇亲王就带有以前为慕陵、定陵选址时绘制的酸枣沟、丁家沟、九龙峪风水图③,二月初八日又有地方官员推荐五公山和洪崖山两个地点[1]1108。
醇亲王等先于光绪元年正月十二日请旨,翌日醇亲王奕譞、魁龄、荣禄、翁同龢等一行先赴东陵,先后看过成子峪(见图3)、松树沟(见图4)、宝椅山(见图5)、双山峪(见图6)、侯家岭、长梁子等五个地点后,于光绪元年正月二十五日回京。又于元年正月三十日谒西陵,先后看过九龙峪(见图7)、酸枣沟、丁家沟、莲花池、荷玉沟、凤凰台(见图8)、张格庄、五公山、红崖山等九个地点,至光绪元年二月十五日返京。具体实地踏勘地日期行程见表1。
图3 从昭西陵看成子峪
图4 从昭西陵看松树沟
图5 宝椅山与宝华峪
图6 从昭西陵看双山峪
图7 西陵九龙峪(崇陵)地势(引自王其亨 清代陵墓建筑)
图8 西陵凤凰台
表1 清惠陵工程选址大事表
在具体选址过程中,先由风水师按照风水理论“寻龙捉脉”,“察砂理水”风水师需要综合考察靠山朝山、龙虎砂山等周围山峰的形势,是否端正挺拔,丰满秀丽,以及所选基址周围的水土和植被情况,然后按照风水的格局进行“点穴”、“立向”[3]。由样子匠先清理地面上的杂草和灌木,然后用木桩和白灰将每个风水官所点的穴心、山向做好标记,并丈量从穴心到四至的距离,并依据测量结果,专门写成某地形势略节,绘制风水形势图。此后,对堪于选用的地点,还要按陵寝规制,在地面上用白灰标志出主要的建筑如宝城、方城、大殿等所在的平面位置和大小轮廓,以确定是否符合规制的要求。如在选勘东陵成子峪时,于光绪元年正月十六日,初次相度,各风水官分别点穴定向。十七、十八日由样式房带人清理明堂,再次按照定陵规制以灰线标志出各座位置。最后,于二十日、二十一日相度大臣再次赴成子峪查看灰线。
三、画图贴说
由钦派王大臣带领诸位风水官和样子匠,在东陵和西陵实地踏勘后,经过反复比较权衡,选出若干较好的地点,分为“上吉”“中吉”等不同的等级。由样式房依据踏勘纪录和测量数据,绘制出详细的风水形势图。惠陵于东陵范围内选址的总体风水图(见图9),其中详细记载了各备选地点到来龙主脉的距离,“谨将双山峪、松树沟、成子峪、宝椅山四处地势发源过峡联络起伏大概山形,并通镇营汛里数绘图呈阅:计开图说里数,自雾灵山总脉发源起至琉璃屏大山计一百三十八里;由琉璃屏至昌瑞山总穴九十五里;由昌瑞山至玉顶山十一里;由玉顶山至双山峪三里;又由昌瑞山至宝椅山六里;由琉璃屏至钻天峰九十里,由钻天峰至松树沟十五里;由琉璃屏至黄花山一百里,由黄花山至杏花山二十里,由杏花山至成子峪四里。”同时,风水官也要根据实际踏勘,将对于各备选地点的风水评价写成正式的文书,或曰某某吉地说④。
图9 惠陵总体风水图(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
醇亲王等相度大臣和风水官等在东陵和西陵界内经过一个多月的认真挑选,先后于光绪元年正月二十九日和二月十九日,“集风水官五人,详问立穴异同之故”[1]1105,最后确定东陵成子峪,山势浑厚,堂局严密,护砂环抱;双山峪,龙气舒展,堂局宽平,屏障全备,均属上吉之地;西陵九龙峪,后有大帐,铺弼俨然,元宝朝拱,也是一处上吉佳壤。将此三处详细“画图贴说”,详述各自优缺之处,将图纸和说明一同呈交慈禧太后复命,并详细表示五位风水师所选。东陵双山峪的山向志桩地势尺寸画样见图10。
图10 双山峪山向志桩地势尺寸画样局部(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
四、钦定吉壤
光绪元年二月二十一日,慈禧太后召见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及翁同龢等,议定惠陵陵址。恭亲王、醇亲王等详细汇报了选址的全过程,并推荐了东陵之双山峪,成子峪和西陵之九龙峪三处作为上吉之地以备慈禧太后选用⑤。醇亲王等所推荐的三处备选地点中,成子峪因地势高差较大,地形复杂,施工难度大,工程费用也相对较高。由于当时国家财政紧张,惠陵工程面临着严峻的资金短缺问题。因此,成子峪第一个被否定了。
惠陵的选址就只能在东陵的双山峪和西陵的九龙峪两者之间选择其一。按照乾隆皇帝为协调平衡东西两陵定制的“东西陵昭穆制度”,惠陵应选在西陵的九龙峪。然而,按子随父丧,孝子长倚父母膝下的传统做法,则应建在东陵。恭亲王奕訢揣测慈禧太后念母子之情,以“九龙峪,虽自永宁山来脉,而局势已到风水墙外”为由⑥,暗中主张选择东陵的双山峪。翁同龢在日记中记道:“恭邸语意偏主东边。且谓:以理,则九龙峪固佳。以情,则臣下不敢赏。圣意遂决,定双山峪。恭邸又奏三穴方位,下者偏,且对象山,不如金星之高耸,乞于两上穴指定一处,皇太后遂定中一穴。”[1]1111
慈禧太后钦派相度大臣,经过一个多月赴东陵、西陵附近查看形势,敬谨相度,最后挑选三处详细“画图贴说”恭呈慈禧太后,并钦定东陵南隅的双山峪为同治帝的陵址,定名为惠陵。在此期间留下了大量有关惠陵选址的文献纪录和样式雷所绘制风水形势图,其中三处皆留下了比较详细的画样和说帖,而其他十余处则留存的资料很少,只在样式雷家传的草图以及翁同龢等人的日记中零星可见。通过对这些选址过程中原始记录的系统整理和研究,可从中看出清代皇家陵寝风水选址的实质内容和评价标准。
注:文中附图除已注明出处,其余照片均为作者实地调研所拍摄。
注释:
①懿旨派员履勘山陵选择佳壤:“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十四日,奉慈安端裕康庆皇太后、慈禧端佑康颐皇太后懿旨,大行皇帝梓宫奉安山陵极应选择佳壤,着派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魁龄、荣禄、翁同龢,于东西陵附近地方察看形势敬谨相度。”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惠陵工程记略》抄本。
②光绪元年三月二十一日,“醇亲王等履勘地势绘图请旨折,”“臣等即于元月十三日(光绪元年正月)由京起程,先后恭诣东陵、西陵,按照马兰镇泰宁镇总兵呈到舆图内所指堪以修建山陵处所,亲率熟习风水暨随带各员详细履堪。”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惠陵工程记略》抄本。
③光绪元年二月初五“(样式房)画图贴签。要醇王爷手内酸枣沟、丁家沟、九龙峪图看。”样式雷图档366-00210,《(惠陵)堂司谕日记随工事》。
④样式房第一本中抄录了各位风水官的说帖“高土龙,张元益,谨看得九龙峪,自永宁山来龙,分出嫩枝,特起寿星山为少祖,体势尊严,开眉落脉,起伏顿跌,曲折九节而下,节节皆有护砂……宜立亥山巳向辛亥辛巳分金,诚上吉之地。”样式雷图档368-00239,《(惠陵)日记随工》。
⑤光绪元年三月二十一日,醇亲王谨奏:“为履勘地势谨将相度形式规模绘图具说,谨看得附近东陵之双山峪,地势宽平;成子峪堂局严密。附近西陵之九龙峪,气局严整。据风水官等僉称均属上吉之地,至全图内指出东陵之松树沟、宝椅山、侯家山,西陵之丁家沟、酸枣沟、莲花池、龙凤山等处,经臣等带同风水官亲历履堪,或因堂局散漫并无脉气。”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惠陵工程记略》抄本。
⑥光绪元年三月二十一日,醇亲王谨奏:“臣等钦奉懿旨,敬谨相度大行皇帝山陵,于恭诣西陵后,周历宝山一带,详细履堪并无地势宽平,堂局严整,堪以修建陵寝处。现在所看到的九龙峪,虽自永宁山来脉,而局势已到风水墙外。”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惠陵工程记略》抄本。
[1][清]翁同龢.翁同龢日记[M].陈义杰,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1090.
[2]史 箴,汪江华.清惠陵选址史实探赜[J].建筑师,2004(6):92-100.
[3]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