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内源式创新与外源式创新的跨国比较
2012-11-27郝清民钱书生
郝清民,钱书生
(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天津300072)
近年来,企业的组织创新逐渐引起社会的重视。学者们通过研究组织学习、知识转移或创新等相关理论来探讨提高组织绩效的途径。实践领域的企业管理者则通过向标杆企业调研学习,甚至想仿效成功企业的商业模式、公司治理结构、引进创新技术等方法来提高企业绩效[1]。而这些研究是基于企业特定的组织架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本文重点研究以组织为中心的组织创新与绩效关系。
文章的主要目的是以组织为中心,遵循创新知识的不同获取路径,根据创新的组织参与程度将创新划分为两类:一是基于特定组织构架、企业组织参与较多、主动性较强、侧重组织内部自主研发的创新,命名为组织结构保障型内源式创新;二是将组织很少参与、多由外部学习引进的导入创新,命名为组织学习型外源式创新。在实践领域,正确处理好内源式与外源式创新关系,更好利用组织内外两种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基础关系与假设
Lam将组织创新的理论基础分为两部分:一是组织设计理论主要研究组织架构特征对创新的作用;二是认知与学习理论主要强调组织学习和知识创造过程对创新的影响[2]。因此,基于本文的研究目的与组织设计理论,采用组织架构对创新的作用来反映组织导向内源式创新;基于认知与学习理论,用组织认知学习对创新的影响来反映学习导向创新。
1.组织架构保障型内源式创新
组织架构通常是指组织中责权利的分配以及工作程序的方式[3],具有层级制、集分权、部门协调、合作与整合等特性。而创新流程的交互式特性要求组织和机制在不同结构之间保持适度相互影响以构建创新空间系统[4]。同时,高程度的创新与分权知识管理系统相关,不同的创新类型与科层制的组织或高度灵活动态的组织结构相关[5]。更有理论表明,具有灵活性和适应环境变化的高效组织结构能提供足够的信息促使组织在各层次创新中取得成功[6]。基于此,提出以下理论假设。
H1:组织结构显著影响组织创新能力。
2.组织学习导向型外源式创新
以市场信息流动过程为基础的组织学习能力要求知识的“创造、吸收、转化、形成以及规范”等组织学习过程,能成为企业创新的基础。同时,是高效知识管理所必备的核心组织能力[7],影响着产品的创新绩效[8]。创新经济学认为,学习是创新的一个重要过程[9],学习导致创新,创新是学习型组织的副产品。而致力于学习的公司会增加其创新能力,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高效的学习能力[10]。因此,提出以下理论假设。
H2:组织学习导向显著影响创新能力。
3.创新的绩效
基于战略管理的组织资源角度,独特的组织资源对组织绩效有重要影响,创新导致更高的业绩,创新通过市场导向和战略对公司绩效产生影响[11]。而从战略管理的组织能力观点来说,企业的情感能力通过学习能力影响着它的产品创新,受情感和学习能力影响的产品创新对企业绩效有显著影响[12]。市场导向、市场感知和创新对公司绩效有显著影响[13]。因此,创新和组织绩效关系有以下假设。
H3:创新有利于组织绩效提高。
二、研究设计
本文以企业组织为研究载体,已有研究表明,组织学习主要通过创新影响绩效[14]。在组织学习和组织绩效的关系当中,创新具有中介作用[15]。创新与组织结构和组织学习之间具有紧密关系。在上述理论综述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假设H1、H2、H3,将创新纳入绩效关系框架,同时将诸多学者隐含的组织架构纳入绩效关系的基本结构模型当中,建立结构方程进行研究,本文理论框架见图1。
图1 基本结构模型
1.量表设计
问卷设计用25个项目并结合开放性问题进行调查。为紧密结合研究主题,问卷采用Likert 5分值量表。而本文界定的组织构架潜变量包括:灵活性、开放性、权力[16]、沟通、分权和专业化。组织学习侧重4个方面进行测度:学习承诺、共同愿景、开放心智和知识共享[17]。创新潜变量观测项目侧重于管理创新、流程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与创新效率、市场创新等方面[18]。组织绩效侧重于利益相关者、市场环境异质性和时间维度[19]。绩效指标包括近期财务指标(如利润、投资回报)和中长期业绩指标(如增长、市场和公共关系)两大方面。同时,鉴于企业规模大小和成立时间长短会对企业创新和绩效产生重大影响[20],本研究把企业规模大小和成立时间作为控制变量。
2.数据和样本
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向国外发出问卷约600份,收回约90份,回收率为15%;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向国内发出问卷355份,回收有效问卷215份,回收率约为60%,得到样本基本特征见表1。
表1 国内外问卷样本描述
3.样本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为确保问卷的有效性及可信度,本文采用国内外文献已用的问卷量表,并结合本文的研究目的和重点进行修正。在问卷调查前,先进行相关专家咨询、小组访谈以及与企业专业人士协商,并在部分企业进行预调查,通过不断修正问卷提法以保证问卷的恰当性、一致性和内容效度。信度的衡量指标主要采用α值与组合信度值(见表2),以确保测量程序的正确性与精密性,并检验量表是否具有信度。由表2可见,各个潜在变量的α值都超过0.8,均大于界限值0.7;各个潜在变量的组合信度值也都大于0.8界限值[21]。因此,整体问卷量表的信度是可以接受的。
表2 信度与效度分析
效度分析包括收敛效度与区分效度,本研究用因子载荷与平均方差析出量(AVE)两个指标来检验调查量表的收敛效度。由表2可见,本研究的AVE均高于界限值0.4,说明问题项具有一定的收敛效度;检验得出所有问题项的因素载荷均大于界限值0.5,表明本研究问卷量表有足够的收敛效度;表2中各个潜在变量的相关系数均明显小于AVE平方根,显示问卷量表具有一定的区分效度。
由表2可知,样本中各个变量的信度与效度达到了可接受的水平,满足偏最小二乘法(PLS)分析的前提要求。PLS一般要求样本数与最大路径数的比值至少达到5~10倍[22],而本研究的样本数为300,最大路径数目为3,比例倍数满足PLS分析适用条件。因此,可用最小二乘法(PLS)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见表3。
表3 PLS计算结果汇总
三、PLS计算结果分析
(1)通过计算可得样本的总体结果(见图2),可见整个模型的统计意义显著,组织架构对创新具有显著的保障作用(支持假设1);而组织学习也有利于创新能力提高(支持假设2);组织结构与组织学习能力二者能够揭示48.4%的创新能力,同时,创新能力与组织绩效呈正相关(支持假设3)。创新能力可以在总体意义上揭示42%的绩效变化。
图2 PLS计算结果
(2)通过两个国家的样本计算结果对比(见图3)可以看出,在奥地利的样本中组织结构比组织学习对组织创新作用更显著,而组织学习和绩效之间统计关系不明显,说明具有组织保障的创新在奥地利具有显著优势,而对外来学习引入的创新较少适合。在中国更多的是学习导入型的创新与少量组织结构驱动型创新。这说明,现阶段中国企业较注重外来创新的学习引入,而组织保障型的自主创新需要逐步加强。
图3 中奥两国样本对比
(3)通过对奥地利不同产业进行对比(见图4),奥地利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倾向于组织保障型创新和学习型创新,比较符合知识密集型小企业,更倾向于频繁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和组织学习的实践。传统企业中主要是以组织保障型创新为主,而外来学习型创新统计检验效果不显著。说明在传统劳动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企业中,由组织保障内源式创新更受重视,而外部引入的创新形式不太适合。
(4)通过对中国不同产业的对比(见图5),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中,无论是学习导向型创新还是组织导向型创新均比较显著,这体现了中国企业在引入外来学习型创新和组织内源型创新方面均得到较高关注。相比而言,学习型外源式创新作用比组织导向型内源式创新更受中国企业的重视。在中国高新技术企业中,高层领导者更关注短平快的学习型导入式创新,而对加强管理组织导向型创新的关注度相对较低。
图4 奥地利不同产业对比
图5 中国不同产业对比
四、结 语
无论是组织结构保障型内源式创新还是组织学习导向外源式创新,均是绩效改善的基础。发达国家企业注重组织结构型内源式创新,而中国企业更多的关注组织学习型外源式创新。高新技术或知识密集型企业强调组织学习型创新,而传统企业应该注重组织自主创新。因此,企业应该关注组织结构,适时调整和协调沟通以促进内源式创新。同时,组织学习引入式创新对绩效方面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1]徐 强,李 垣.组织结构敏感性对组织绩效的影响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9(4):34-35.
[2]Lam A.Innovative organizations:Structure,learning and adaptation[C]//Madrid:BBVA,Innovation Perspectives for the 21st Century,2010:163-175.
[3]Nahm A Y,Vonderembse M A,Koufteros X A.The impact of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on time-based manufacturing and plant performance[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3(21):281-306.
[4]Fischer M M.Innovation,Networks,and Knowledge Spillovers[M].Berlin:Springer,2006.
[5]Kasper H,Mühlbacher J,Müller B.Strategic knowledge management:Creating comparative advantages[J].Strategic Change,2008,17(1/2):35-42.
[6]Sakalas A,Venskus R.Interaction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J].Engineering Economics,2007,3(53):65-70.
[7]Gold A H,Malhotra A,Segars A H.Knowledge management:An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ies perspective[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2001,18(1):185-214.
[8]Alegre J,Chivab R.Assessing the impact of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capability on product innovation performance:An empirical test[J].Technovation,2008(28):315-326.
[9]Lampela H.Inter-organizational Learning Within And By Innovation Networks[M].Dissertation:Dissertation in Lappeenrant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09.
[10]Park Y,Kim S.KMSfor fourth generation R&D:Knowvation[J].Technovation,2006(26):595-602.
[11]Agarwal S,Erramilli M K,Dev C S.Market orientation and performance in service firms:Role of innovation[J].J Serv Mark,2003,17(1):68-82.
[12]Akguna A E,Keskina H,Byrne J C,et al.Emotional and learning capability and their impact on product innovativeness and firm performance[J].Technovation,2007(27):501-513.
[13]Olavarrieta S,Friedmann R.Market orientation,knowledgerelated resources and firm performance[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8(61):623-630.
[14]Aragon J A,Garcia-Morales V J,Cordon-Pozo E.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s role on innovation and performance:Lessons from spain[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07(36):349-359.
[15]Weerawardenaa J,Cassb A.Explo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rket-driven firms and antecedents to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04(33):419-428.
[16]Lotti R,Mensing P,Valenti D.A co-operative solution[J].Strategy Business,2006(43):2-8.
[17]Baker W E,Sinkula JM.The synergistic effect of market orientation and learning orientation on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J].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1999(27):411-427.
[18]Wang C L,Ahmed P K.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organizational innovativeness construct using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J].European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4,7(4):303.
[19]Richard P J,Devinney T M.Measuring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as a dependent variable:Towards methodological best practice[J].Journal of Management,2009,35(3):718-804.
[20]Rothaermel F T,Deeds D L.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alliances in biotechnology:A system of new product develop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4,25(3):201.
[21]Wetzels M,Odekerken G.Using PLS path modeling for assessing hierarchical construct models:Guidelines and impirical illustration[J].MIS Quarterly ,2009,33(1):177-195.
[22]Majchrzak A,Beath M,Lim R.Management client dialogues during information systems design to facilitate client learning[J].MISQuarterly,2005,29(4):653-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