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民俗体育文化发展困境及解决对策的思考
2012-11-23于景发
于景发
[摘 要]民俗体育作为一种文化载体,起着民族间相互联系和交流的桥梁与纽带作用。民俗体育文化具有民族性与地域性,共同性和传承性,模式化和生活化等特征。民俗体育文化在传承和发展中主要存在生存环境、发展目标、价值取向等困境。为确保民俗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应加强民俗体育文化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加强对民俗体育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加快把民俗体育文化融入到体育教育和全民健身之中。
[关键词]民俗体育文化;发展;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5 — 0068 — 02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它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不仅是个人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也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同样,体育文化的发展,不仅提升了体育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而且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体育文化的繁荣必将对其他各个因素的完善和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民俗体育是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俗又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民俗体育也是民间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俗体育在具备民间体育文化特点的同时有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作为体育文化新的挖掘热点,民俗体育由其自身特点决定了其特殊的文化价值。民俗体育作为一种文化载体,起着民族间相互联系和交流的桥梁与纽带作用。民俗体育文化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根据其生存环境因地制宜而创造出来的,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因此,民俗体育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其特有的自然环境和民俗文化环境。随着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传统体育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部分传统民俗体育文化特征正在消失,有些原生态的民俗体育文化甚至正在消亡。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传统文化丰富资源”,“加强对各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当前,中华民族正在实现伟大的复兴,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大力开展民俗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加快对民俗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对加强民族团结、政治统一,实现富民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民俗体育文化的特性分析
(一)民族性和与地域性
体育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精神现象,一定的体育文化形态,必定存在于一定的民族范围之内,并呈现出不同的鲜明特征。因此,体育文化的地域性就赋予了其民族性。各个民族的民俗体育必定反映本民族的体育特点,从而使每一个民族的体育文化都得形成自己独特的性格。民俗体育活动能起到使本群体、本民族认同的作用,如赛龙舟、舞龙、舞狮、踩高跷、赛马、拔河、摔跤等活动,以极大的吸引力、聚合力,使成员的态度和行为存在个体差异的前提下,集聚于一定的文化运动轨道,整合为一个普通文化现象的运动势态。因此,通过举办大型的民俗体育运动,可以使人们的群体意识得到加强,培养了各民族间的团结、协作精神,对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共同性和传承性
民俗体育文化的共同性即同一民族内不同阶级、阶层之间共同的民俗体育文化现象,虽然不同阶级、阶层所从事体育的手段和条件不同,但其民俗体育的本质功能则是相同的。此外,民俗体育作为一种传统性的体育文化,随时代不断变迁而不断向前发展,因此我们在反观今天的体育文化中有很多传统民俗体育文化的渗透和积淀,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性是指民俗体育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和在在空间伸展上的蔓延性,它在时间上是可以世代延续的一种社会文化,在空间上也可以传播和扩大的,即民俗体育的横向传播过程〔1〕。
(三)模式化和生活化
民俗是指那些在民众群体中自行传承或流行的不成文的规矩,同样,民俗体育也是一种模式化的体育活动,民俗体育活动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的并广为流传的体育游戏项目,民俗体育的结构、程式在一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不断重复,并被他们所共同遵循是现实生活中人民对自己熟悉的农耕生产劳动的模拟。同时,民俗体育也是生活化的,它是依托于日常生活中的风俗习惯所传承的一种特殊的生活文化,例如,达斡尔族每年一次的“库木勒”节,以本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贝阔、摔跤、颈力、赛马等体育活动来庆祝节日,来弘扬本民族的文化;侃族、傣族在新房落成后要举行隆重的庆贺仪式,并在这种喜庆的仪式中欢乐地跳歌、表演武术技艺;西双版纳布朗族主要是泼水,临沧地即朗族主要是堆沙,澜沧县布朗族主要是插花;各地布朗族在开展体育活动的同时,也伴有丰富多彩的歌舞娱乐,整个活动内容都是体育和歌舞活动的有机结合。
民俗体育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而且还可以修身养性,促进身心全面发展,提高生命质量。民俗体育中开展的竞技项目,如木球、珍珠球、徽球、疆球、押加、秋千、抢花炮、射臂、马术、龙舟、打娜等对身体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能全面提高身体的各项机能;像拔河、打手疆、跳绳、跳皮筋、爬杆、荡秋千以及其他具有民族特色的各种娱乐游戏类项目作为健身的手段更适合广大群众进行锻炼。
二、民俗体育文化发展困境
民俗体育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产物,在当前现代化转型时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存在着巨大的生存和发展危机。
(一)民俗体育文化生存环境的困境
张国栋等〔2〕认为,各种民俗体育的源泉和土壤是特有的地理环境、生产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宗教信仰,但是在当今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民俗体育的这种生存环境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碰撞,威胁着其生存与发展。首先,地理环境是民俗体育形成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当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民俗体育的发展已经失去了原地理环境的天然屏障的保护,随之而来的是民俗体育要直接面对外来体育文化的冲击。其次,生产方式是民俗体育产生的源泉,而全球化的发展正在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其对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改变势必会影响到民俗体育的生存与发展。
(二)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目标的困境
民俗体育的发展主要是指民俗文化的产业化,民俗文化的产业化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当地人民的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使得民俗体育原有的祭祀、娱神、自娱功能不断弱化,宗教感情与宗教意识不断减弱,取之以代的是加上经济利益在内的娱人功能。此外,产业化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对经济利益的追求,这就导致民俗体育在商业开发中急功近利而人为造成浅表化、商品化。
(三)民俗体育文化发展价值取向的困境
从全球化程度最高的奥林匹克运动来看,体育的全球化始终没有改变和走出‘古希腊和‘西方体育的文化挟制之中。奥林匹克运动从组织机构人员选拔到项目设置、举办城市的选择等,无不表现出西方体育主导化。〔3〕我国在各民族聚居区所设立的专门的民俗文化管理部门和专职管理人员很少,影响了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造成很多民俗体育工作和民俗体育项目展受到冷落,虽然一些专家学者在民俗体育理论研究上有所收获,但是这些极具操作性的理论难以得到实践;学校教育是传承民俗体育的最佳途径,但是在我们的学生课堂上很少有民俗体育的影子,而西方现代竞技体育几乎充斥整个体育课堂。
(四)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人才的困境
优秀的民间艺人是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保障。但是在现阶段,民俗体育传承途径出现了严重的断裂现象。主要通过老一辈对年轻一代“言传身教” 的传承方式,随着老一辈民间艺人的相继去世,后备人才的严重匮乏,由于地域民俗的广域化发展与都市文化的冲击,使得某些民俗体育面临消亡的困境。
三、民俗体育文化发展对策
(一)加强对民俗体育文化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离不开政府行政部门的支持,事实证明,政府所支持的民俗体育项目,必将在国内和国际上都有较大影响力。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许多体育组织的社会功能尚不健全,无法独立承担挖掘、整理与弘扬民俗体育的工作,因此,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其的扶持力度,以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此外,民俗体育文化根植于民间,发展于民间,如果离开了当地的人民群众的支持,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必须强化民众的民族自觉意识,这是保护民俗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
(二)加强对民俗体育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进行有组织的挖掘与整理。民俗体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对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进行发掘、复原、记录保存和研究提炼不仅需要科研工作者的努力工作,而且需要各种有效的技术手段的支持,此外,政府还要在资金、人力方面加大投入,以及加强对相关法规的制定。 传统民俗体育文化的,首先应该对创造、享有和传承者的保护,应该重点保护民俗体育文化继承人,有计划培养传统民俗体育的接班人,衣领、鼓励民众参与民俗体育活动。
(三)加快把民俗体育文化融入到体育教育和全民健身之中
要注重加强学校体育中的民俗体育文化教育,学校教育是人类有意识的文化与文明传递过程的最优化的形式之一,也是集成民俗体育传承性的最好途径,必将促进民俗体育的现代化发展。〔4〕既要有计划地把民俗体育项目纳人学校体育课的教材中,开设知识性、表演性、趣味性较强的项目,实现民俗体育活动在学校的积极开展;又要在高等体育院系特别是在民族地区的高校中推广民俗体育课程,使学生能够系统学习与掌握当地主要的民俗体育项目。民俗体育起源于民间,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在实践过程中受场地、器材的限制较少,这可以解决我国社区体育公共体育设施匿乏的困境。通过民俗体育文化活动的有效开展,能够丰富大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推动大众体育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所以,在大力倡导全民健身的今天,民俗体育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将其纳人全民健身体系是目前民俗体育现代化的一种重要体现。
(四)借助大众传媒,加强对民俗体育文化的宣传
要充分利用各种大众传播媒介手段,如网络、电视、电影、音像制品等,在民众中大力宣传,介绍传统民俗体育文化活动,对民众的健身方法和生活方式进行科学指导,使民俗体育在群众中得到传承与发展。
(五)营造基础环境,保证传统民俗体育存在的环境
体育对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普通群众的日常生活是民俗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沃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提到“在原始氛围内保存民族传统活动,使其充满活力”〔5〕。我们应努力保护传统节庆、民俗礼仪等传统民俗体育文化的生存环境,力争为传统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确保传统体育文化生存的活力。积极引导人民群众参与到民俗体育活动中来,建立良好的群众参与基础,保证民俗传统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 考 文 献〕
〔1〕中国体育史学会.中国近代体育史〔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2:12—20.
〔2〕张国栋,刘坚,李运,康瑶,陈斌,郑国华.我国民俗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01).
〔3〕王岗.体育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问题的思考〔J〕 .体育文化导刊.2004,(01).
〔4〕林顺治.从体育强国视角论中国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6,(01).
〔5〕鲍明晓.关于建立和完善新型举国体制的理论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16,(04).
〔责任编辑:冯延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