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院住院患者医院感染与医疗干预措拖关系探讨
2012-11-22郑春梅李万兰董长敏京山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湖北京山431800
郑春梅,李万兰,胡 玲,董长敏 (京山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湖北 京山 431800)
基层医院住院患者医院感染与医疗干预措拖关系探讨
郑春梅,李万兰,胡 玲,董长敏 (京山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湖北 京山 431800)
目的:探讨住院患者合并感染与医疗干预措施的关系,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基层医院医院感染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选取医院2011年1月至9月住院患者18037例为前瞻性监测对象,分组记录监测期内机械通气、A-V置管、泌尿道插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医疗干预措施的时间,分析住院患者合并感染与医疗干预措施的种类及持续时间的关系。结果:住院患者合并感染与应用医疗干预措施有密切关系,过多的使用医疗干预措施增加其发生医院感染风险;且应用≥2种医疗干预措施的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仅用1种和未使用任何医疗干预措施者。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泌尿道插管、A-V置管、肠内营养、留置引流等医疗干预措施可增加住院患者合并感染的风险,且随使用时间延长发生感染的风险有较大的差异。结论:住院患者合并感染与使用多种医疗干预措施有关,尤其是侵入性操作,因此减少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缩短留置时间,严格无菌操作,是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的重要手段和措施。
医院感染;医疗干预;措施;住院患者
医院感染是当前医院管理中的难点问题,它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不仅影响医院的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而且还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其医疗费用[1]。基层医院经常是住院患者和危重患者相对较多且集中的地方,因此容易并发各种类型的感染。尤其是侵入性操作的不断应用已成为医院感染的主要高危因素。我们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分析住院患者医院感染与医疗干预措施的关系,为制定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以2011年1月至9月在我院住院的18037例患者为前瞻性监测对象,分组对监测期内的机械通气、A-V置管、泌尿道插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医疗干预措施实施监控记录。
1.2资料采集方法
按照卫生部2001年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诊断。诊断后确定资料收集对象。设计监控调查表,追踪筛查出合并感染患者在观察期内实施医疗干预措施的种类、时间以及干预措施的持续时间,采用德尔菲法[2],选择可能与发生医院感染有关的干预措施纳入研究,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持续干预措施8项,包括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留置导尿管、A-V置管、留置引流、肠内营养、肠外营养。非持续性干预措施3项、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消化内镜检查、膀胱镜检查。
1.3统计学分析
数据应用Excel 2003软件建立数据库,然后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各种数据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生部位
共调查住院患者18037例,发生医院感染病例225例,感染率为1.25%。发生感染例次227例次,感染例次率为1.26%,其中下呼吸道感染90例次,占39.65%;上呼吸道感染79例次,占34.8%;手术切口感染21例次,占9.25%;泌尿道感染13例次,占5.73%;胃肠道感染6例次,占2。46%;皮肤软组织感染4例次,占1.76%;血液感染3例次,占1.32%,其它感染11例次,占4.85%。
2.2住院医院感染患者中各医疗干预措施构成比
225例感染患者持续使用医疗干预措施分别为尿道插管92例(40.89%)、气管插管42例(18.67%)、气管切开36例(16%)、机械通气21例(9.33%)、A-V插管21例(9.33%)、留置引流8例(3.56%)、肠内营养6例(2.67%)、肠外营养4例(1.78%),非持续使用医疗干预措施中膀胱镜检查4例(1.78%)、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消化内镜检查各2例(0.89%)。
2.3使用医疗干预措施数量与医院感染发生的关系
未使用任何医疗干预措施35例(占15.56%)。使用1种医疗干预措施发生感染65例(占28.80%),≥2种以上89例(占39.56%),其医院感染例次发生率分别为0.26%、2.73%、4.68%,使用(1种、≥2种)医疗干预措施者明显高于未使用组(P<0.01)。见表1。
表1 使用医疗干预措施数量与医院感染发生的关系
2.4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与各种医疗干预措施的相关性
表2 住院患者合并感染与医疗干预措施持续时间危险的相关性
纳入本研究的11项医疗干预措施中,持续干预措施中A-V置管、留置引流、肠内营养、肠外营养和非持续性干预措施,膀胱镜检查、消化内镜检查、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这7项医疗干预措施的医院感染发生的风险与未使用干预措施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应用单纯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留置导尿这4项持续使用医疗干预措施组较未使用组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增加,且随其持续时间长短不同,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和危险指数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3 讨 论
3.1住院患者合并感染与医疗干预措施的直接关系
本研究结果表明,未使用、使用1种、≥2种的医疗干预措施导致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发生率分别为0.25%、2.73%、6.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明显增加,证实了医疗干预措施,尤其是侵入性操作干预措施是导致住院患者合并感染的重要高危因素。且随使用医疗干预措施的种类增多,其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性进一步增加[2]。许多医疗干预措施的确抢救了很多患者的生命,伴随发生医院感染又严重影响了患者疾病的预后,这就需要每一位医护人员在综合评估患者病情和治疗措施的同时,尽量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医疗干预措施,特别是侵入性操作,是减少医院感染发生的重要控制措施之一[3]。
3.2住院患者合并感染与医疗干预措施的间接关系
本项研究结果显示,4项持续使用的医疗干预措施和3项非持续使用的医疗干预措施持续时间与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程度的相关性表明,它们不增加住院患者合并医院感染的风险。但使用了单纯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留置导尿管等是住院患者合并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且危险性明显增加,这与其他医院的相关研究报道结果也是一致的[4]。
3.3住院患者合并感染与医疗干预措施持续时间的关系
1)单纯的气管切开1~3、4~7、8~10d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指数分别是5.56%、12.43%、19.44%,>10d以上者达69.44%,发生下呼吸道感染达100%,其原因是进入肺部的空气缺乏上呼吸道的过滤屏障机制,加上气管吸痰对气管黏膜损伤和气管局部滴药,增加了下呼吸道感染的机会。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机械通气,<1d不增加医院感染发生的机率,2~3、4~5d的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指数分别是6.25%、9.52%,与未实施该项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本研究中长时间使用气管插管或机械通气的样本量较少有关,有待进一步进行专项调查研究。
2)留置导尿时间1~3、4~7、8~10d的危险指数分别是7.24%、10.01%、18.48%,而≥10d危险指数高达59.98%。留置导尿时间<10d的患者虽然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随时间延长而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而留置导尿≥10d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性明显增加。其原因主要是尿管长期留置于尿道内,可减弱中性粒细胞的抗菌能力,破坏尿道的正常生理环境,破坏膀胱对细菌的机械防御,从而削弱了尿道粘膜对细菌的抵抗能力。影响了膀胱对细菌的冲刷作用,致使细菌容易逆行致尿道生长繁殖,引起感染[5]。因此,临床应严格掌握留置导尿指征,如因病情需要,应尽可能宿短留置导尿时间,减少泌尿道感染的发生。
住院患者合并感染与过多实施医院干预措施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侵入性操作,可以破坏机体的生理屏障和防御机制,并且与医护人员的操作水平、操作熟练程度以及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的清洁、消毒、灭菌、操作部位的消毒、医护人员的无菌技术操作有密切关系。因此在给患者实施医疗干预措施的同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做好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的清洗、消毒、灭菌工作,规范各种留置引流管、各种导管等护理操作流程[6]。防止病原菌污染,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宿短各种导管的留置时间,尽可能减少医疗干预措施的种类,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与风险。
[1]薛凌波,李卫光,张午声. 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直接经济损失及危险因素[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21):3276-3278.
[2]徐志晶,夏海鸥. 德尔菲法在护理研究中的应用现状[J].护理学杂志,2008,23(6):78-80.
[3]张京利,赵霞,王力红,等. 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医疗干预措施与医院感染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2):187-189.
[4]王雪文,顾克菊,沈永红. ICU患者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7,24(12):11-13.
[5]吴俊霞,潘淑琴,王健斌,等.留置尿管致尿路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11):1252-1253.
[6]张瞿璐,靳桂明,郑丹丹,等.侵入性护理操作的实时监控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11):1264-1265.
10.3969/j.issn.1673-1409(R).2012.08.019
R197.323
A
1673-1409(2012)08-R037-03
2012-05-23
湖北省卫生厅科研指导性项目(JX4C48)
郑春梅(1972-),女,湖北京山人,主管护师,主要从事临床护理工作。
[编辑] 一 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