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花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应用研究
2012-11-22成金汉
成金汉
急性脑梗死(ACI)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系统疾病,是内科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致死、致残率高,在存活的脑血管病患者中,约有3/4不同程度地丧失劳动能力[1],即使被挽救回生命,但仍有部分出现严重后遗症而导致生活障碍[2],如果能及时采取措施恢复缺血半暗带区的血液供应,血管再通则可减少脑组织损伤面积,改善症状。急性脑梗死属于中医学“中风”病范畴,病因可概括为风、火、痰、瘀、虚五端。因致残率和致死率比较高,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探索其最佳治疗方案,是该领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本组研究进一步探讨在常规抗血小板聚集基础上联合红花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住院进行治疗,发病在72 h之内的急性脑梗塞住院患者,均为首次发病,共80例。所有的研究对象均根据临床症状并经过头颅CT或MRI进行确诊,即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原则及标准[1]。
1.2 研究方法 将研究对象按随机的原则分为两组: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 (38例)。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基础治疗完全相同,治疗组及对照组均口服拜阿司匹林0.1 g,4次/d治疗,不使用任何可能影响临床观察指标的药物或干扰临床疗效观察的其他药物,在基础治疗的同时分组治疗。
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方案:红花注射液30 ml加人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1次/d,连续治疗14 d(1疗程);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方案:血栓通注射液10 ml加人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1次/d,连续治疗14 d(1疗程),此外,两组均未用其他活血化瘀药物。
1.3 观察疗效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1.3.1 疗效指标 观察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观察指标根据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判断预后情况并进行分类:①治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无因病致残;②显著进步:评分降低>46%,病残等级为1~3级;③进步:评分降低>18%;④无变化:评分降低<18%或增加18%;⑤恶化:评分增加 >18%或死亡[3,5]。
1.3.2 安全性指标 治疗过程中每周监测血常规、尿常规、凝血4项、肝肾功能、心电图变化,记录不良反应。2周后复查颅脑CT或MRI,观察治疗前后病灶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患者所得数据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α=0.05。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对比情况(例,%)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组有1例出现痔疮出血,疗程结束后1周恢复正常;对照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ACI患者临床症状常表现为一侧肢体出现感觉异常或运动功能障碍,部分患者以头晕头痛及视觉、言语障碍为首发症状,而大面积脑组织缺血严重的甚至患者死亡。近几年,通过血管介入,动静脉溶栓、降纤等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有了明显的提高,但迄今为止各种治疗方法尚未达到较为理想的程度,大部分患者在脑卒中后都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由于受技术及时间窗的影响,临床上适合溶栓的患者只有少数,如何使大多数脑卒中患者获得有效的治疗,一直受到患者和广大临床医师的关注。急性脑梗死属中医学缺血性中风范畴。其病机特点为正气本虚,脑脉痹阻,瘀血阻滞而致血流缓慢,邪气鼓动而致气血逆乱。瘀阻脑络,则经隧不通,气血津液不能上达脑窍,气欲行而不通,血欲濡亦不能,故见肢体废痿不用诸症。其病变的中心环节乃是血瘀。故治疗的根本大法为活血化瘀。红花注射液具有活化化瘀止痛的功效,为活血化瘀之良药。红花注射液是中药红花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制成,其有效成分为类化合物,为纯中药制剂。药理研究证明,红花注射液具有舒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降低血液粘稠度、促进纤溶活性、改变血液流动性、拮抗脂质过氧化、清除自由基等作用,并有改善微循环,增加梗死区的血氧供应,保护梗死区的组织,促进梗死区功能恢复的等作用。本研究显示,治疗组患者经过14 d(1疗程)治疗后,临床疗效、神经缺失症状评分情况都优于对照组,使用过程中,未发现明显的副作用及其他并发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1]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试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
[2]肖保国.Rho激酶抑制剂的研究现状及其在神经系统疾病的应用前景.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8,32(1):99-100.
[3]察李军.灯盏细辛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中国医学创新,2011,8(3):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