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灰色关联方法的安徽产业协同分析

2012-11-20朱叶红朱道才

枣庄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值

朱叶红,朱道才

(安徽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0 引言

产业协同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至协同论.德国哈肯创立了协同学,哈肯认为:“协同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横断学科),它检查系统中的子系统之间的合作如何产生宏观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或功能结构(即如何有一个自组织),同时它研究由大量完全不同性质的子系统所带来的各种系统(吴大进,1990;H.哈肯,1989)[9].哈肯在协同论中,描写了在临界点周围的行为,解释了慢变量主导的原则和序参量的概念.他认为事物的演化由序参量控制,序参量在演化的最终结构和有序程度中起决定作用[10].协同理论不仅吸取了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突变论和耗散结构理论的精华,而且产生了多维多相空间理论和一整套数模方案.

李若朋(2004)等人认为“产业是一个复杂的分工网络,其中的产业协同问题实际上是复杂分工网络的协调问题”[1].李辉、张旭明(2006)在文章中定义了产业集群的协同效应,集群系统、集群子系统以及提高效率的集群系统环境中、在一定程度上的健康发展依靠于集群系统,主要体现在集群的成本优势和创新优势.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在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出口量、生产力等方面以及对一定区域经济的贡献和领导作用,归根结底来说是其协同效应的结果[2].胡大立(2006)在产业协同与集群竞争优势关联机理的研究中指出,集群内的企业在生产、营销、采购、管理、技术等方面相互协作、相互配合,形成高度的一致性和和谐性就是产业协同.产业协同在集群内一般会产生协同效应,也就是会产生“1+1>2”的协同效益,即作为集群中的一个企业比作为一个单独运作的企业所获得的盈利能力更高,从而形成竞争优势[3].徐力行、高伟凯(2007)在关于创业创新与产业协同关系一文中提出,产业协同是指开放条件下的国家经济运行各子系统形成一个有序的结构,产业或产业群彼此之间协调合作形成一种结构有序的过程.国民经济各行业之间会随着时间的经济发展动态的平衡与不平衡交替过程,协同是自组织系统的动态反映.因此,用动态分析方法研究产业结构在运动中的平衡条件是科学的[4].徐力行、毕淑青等(2007)指为,产业协同是指在开放条件下各产业子系统自发相互约束、相互发展,在时间、空间或功能上有序结合是其表现,且指出要以系统的、全面的观点来考察各产业间的联动状态与过程.他们认为,产业协同的关系指的是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产业之间是非横向关联,通过产品或服务的投入产出关系来维持,是一种上下游间的纵向关联.如果当产业的分类较大时,同一大类的产业细分出来的产业间可能会出现横向关联[5].赖茂生,闫慧(2009)认为产业协同是指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是多个产业及其相关的子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相互配合、互相协调,在越来越复杂的网络分工中解决好产业协调发展的问题,在创造价值过程中和市场上最大程度地发挥二者的合力,充分使两个产业的优势互补.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理解的产业整合,可看成是一种广义上的产业整合.产业协同的目的不是简单地将多个产业归并在一起,而是要通过协同发展促使这些产业更好地发挥其关联作用和聚集效应,节约产业管理成本和自身发展的成本,避免因无序竞争而导致的高成本和低收益,充分发挥“1+1>2”的作用[6].张淑莲,刘冬等(2011)认为产业协同是指在某地区形成改地区的区域产业,区域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在受到科技、经济、环境社会、资源等因素作用下,各产业或产业集群之间相互分工协作,形成有序的产业结构或者完整的产业链,从而达到区域内产业竞争力“1+1>2”的整体效应[7].

从现实意义来看,安徽产业的协同发展实际上是一个在特定的区域里,在符合全国生产分工体系和尊重现有产业结构水平的前提下,如何更好利用自身资源禀赋建立和优化主导产业群,并带动其它关联产业升级发展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深入了解安徽省产业协同的状况,需掌握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和薄弱环节,为科学的经济决策提供依据.

1 产业协同测度的灰色关联模型

彭志忠首先提出县域经济产业协同成熟度模型,并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就县域经济的就业结构与资产结构调整以促使产业结构优化,且以山东省邹平县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徐国祥、胡清友,1998)[8].他指出建立产业协同成熟度模型是原因产值结构和资本结构是目前学者专家研究产业结构问题时的重点,却没有考虑就业结构的相对独立性.县域经济系统,是全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县域经济是相对较小的区域,资源禀赋制约着经济的发展,而使得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结构之间的比例,对其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比较小.我国在发展经济中长期的以每个省为单位各自独立发展各省的经济,对省域经济的三次产业的宏观调控也从未停止,因此,建立省域经济的产业协同成熟度模型相对县域经济产业协同成熟度模型更具有参考价值.

省域经济产业协同成熟度模型的构建如下:

第一步:给出原始数据的参数列

M个比较数列如下:

……

第二步:通过平均法或初值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第三步:求参考数列w0(k)与比较数列之间的差列

△1=|Y0(k)- Y1(k)|=(△1(1),△1(2),....△1(n))

△2=|Y0(k)Y2(k)|=(△2(1),△2(2),....△2(n))

……

△n=|Y0(k)Yn(k)|=(△n(1),△n(2),....△n(n))

第四步:分别求出两个层次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第五步:通过下面的公式求关联系数

为分辨系数.

第六步:求关联度

2 安徽省城市产业协同发展成熟度的实证分析

在分析安徽省产业协同成熟度时,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分类法的基础上对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与资产结构、产值结构三者之间的灰色关联性进行分析比较.以产值比重为参考序列,以劳动力从业比重、固定资本形成额比重为比较序列.受统计资料的限制,本文采用2000年到2010年的数据对安徽省三次产业的劳动力从业比重、固定资本形成额比重、产值比重分别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

2.1 第一产业协同成熟度分析

表1 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劳动力从业比重与固定资本形成额比重数值表(%)

资料来源:根据2000年到2010年安徽统计年鉴计算,其中第一产业生产总值的数据按当年价格计算

代入灰色关联度计算公式中,计算可得:

由此看出安徽省在2000-2010这11年中,第一产值的增加相对固定资产形成额比重跟投入劳动力从业比重的关系更大.由表1可以看出:

(1)第一产业中存在严重的剩余劳动力,导致生产效率低下

以2010年为例,安徽省1/10的GDP是由多于1/3的劳动力创造的,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相当于同一时期社会水平的34%,相当于第二产业劳动力生产率的22%,可见一产的劳动生产率是很低的.

(2)第一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与产业结构不匹配

从图1易知,安徽省的第一产业固定资产结构与产业结构严重不匹配,相对第一产业就业结构中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而说,三次产业中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其最低.第一产业2010年固定资产形成额的比重占13.74%,而第二产业中固定资产形成额为从51.15%,第三产业占据剩下35.11%的份额.灰色关联度计算结果表明,一产的固定资产形成额比重相对其他对一产产值比重影响更深.因此,提高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对提高一产业产值比重非常有效的.第一产业固定资产的投入提高意义重大,一方面促进国民经济结构的优化,且投资回报率在农业中也会得到提高,另一方面一产的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目前安徽省第一产业中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如何将这些富余劳动力转移到二产、三产的生产中,对加快安徽省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同时第一产业自身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竞争力向现代农业转化转化.所以要重视第一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早日实现与产业结构匹配.

总之,安徽当前第一产业存在着比重低、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劳动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第一产业更新升级需要提高一产的固定资产投资.同时,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产和三产中转移,提升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效率.

2.2 第二产业协同成熟度分析

表2 安徽省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劳动力从业比重、固定资本形成额比重各年数值表(%)

根据灰色关联度公式,计算可得:

根据算出的灰色关联度,可知在2000-2010年这11年间,第二产值的增加相对劳动力从业比重跟固定资产形成额比重的关系更大.表2进行进一步分析可知:

(1)第二产业取得显著的发展

在20世纪末,安徽省全省GDP农业占据近1/3的比重.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也在逐渐提高,由2005年的41.98%,上升到2010年占据安徽省总产值的一半.安徽省第二产业在新世纪得到了重大的发展.灰色关联度计算结果表明,要想拉动发展安徽第二产业,保持第二产业持续发展,必须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

(2)固定资产的增加与第二产业生产效率的提高都会促进第二产业的发展

2000年到2010年间,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形成额比重与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基本上差不多.这期间第二产业发展平稳,是因为固定资产形成额比重与产值比重相当,投资带动了第二产业产值的发展.此后第二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解决了第一产业中剩余劳动力这个问题.第二产业中固定资产形成额比重、产值结构与劳动力从业比重都是相匹配,提高了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固定资产使用效率.

2.3 第三产业协同成熟度分析

表3 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劳动力从业比重和固定资本形成额比重数值表(%)

资料来源:根据2000年到2010年安徽统计年鉴计算,其中第三产业生产总值的数据按当年价格计算.

代入灰色关联度计算公式中,计算可得:

上面的灰色关联计算结果表明,安徽省经济在2000-2010年这11年间,第三

产业产值比重、劳动力从业比重和固定资产形成额比重关系差不多.由表3分析可知:

(1)第三产业发展速度缓慢,且发展存在不稳定

安徽省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虽然从2001年到2003年的处于增长阶段,但发展速度并不快.2004年到2010年期间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一直在慢慢下降.第三产业容纳的劳动力比重一直处在缓慢增加中,劳动力从业比重由2000年的24.6%,到2010年的35.8%.由灰色关联分析结果知,安徽省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与劳动力从业比重和固定资产形成额比重三者之间关系差不多.所以提升第三产业在安徽省经济中的比重,需要进一步加强劳动力和固定资产投入.

(2)第三产业的投资效率需要进一步提高

由图表可知,在2000-2010年间安徽省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高于同期的产值比重,但是确没有发挥拉动经济的显著效果,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一直在33.93%与41.76%之间.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已经成为经济体是否发达的标志之一.要想第三产业得到长远的发展,应以资源为着手点,做到资源合理有效的整合和重组,结合当地情况采用现代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的理念、模式、方法,同时注重提升第三产业从业者的素质,大力引进人才.通过提升与第三产业相关的技术、管理、服务,提高运营效率,从而提升第三产业的总体竞争力.安徽省经济在2000年-2010年期间,取得了翻天覆地的成绩,GDP也保持持续稳定增长.加大第三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并适当提升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可以进一步促进安徽省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3 安徽省城市产业协同发展政策建议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经济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通过本文的一系列分析可以发现,安徽产业协同还是比较严重.区域经济发展不仅仅是指区域内部各个城市经济的良好发展,仍然需要区域整体的协调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发展,产业的协同发展能够促使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政府应采取一些措施来引导安徽产业的有效发展.基于文章上述分析,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推进安徽产业的发展:

3.1 加强产业规划,优化产业协同结构

安徽省经济规模总体虽然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存在着产业结构矛盾、产业间的互动作用不强、产业协同发展系数不高等问题.因此,必须积极发挥政府作用,加强产业的长期规划,促进产业协同发展.每个城市必须明确自身的优势、地位,制定合理、完善、科学、可持续的产业规划.安徽目前已经形成各具特色的5大经济区域:合肥经济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北地区、黄山国际旅游城和合芜蚌自主创新实验区.在此基础上,各经济区域应加强产业规划格局,发挥最佳自身优势、最优配置资源、最大化本地利益,协调发展.例如在皖南充分利用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遗产,打造以黄山和九华山为核心的大皖南旅游区;在皖中利用泛巢湖国家旅游区,打造出以合肥为中心的中部旅游区;在皖北利用文化主题和水泊资源,打造以毫州、蚌埠和阜阳为重点的皖北旅游区.通过加强空间布局,充分利用合肥都市圈、皖江城市带等区域的核心带动力,改善皖北地区增长方式转变一直缓慢的局面.在产业布局上,各个城市以现有的优势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引导中小企业与大企业配套,努力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以价值链为纽带、专业化协作网络为基础的产业集群.

3.2 加强技术创新,提升产业协同能力

安徽对科学技术投入相对来说一直不足,使得安徽城市的产业发展科技含量不高,质量效益不好.因此,加强技术创新、提升产业协同能力有必要.加大政府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和资金投入.积极引导学校、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基础加大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继续大力鼓励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产品.利用科研机构的作用,特别是转制为大型科技型企业的优势,进一步加强完善以企业为主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机制.鼓励自主创新,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转让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获得应有的收益,保护创新成果严格查处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鼓励大学和研究机构把科研成果与企业直接挂钩的新机制,建立科技成果产业化绿色通道.充分利用合肥作为全国重点的科研、教学基地之一的地位,大力发展科研.合肥市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推进合肥软件产业基地、民营科技创业服务中心、民营科技园和生物医药园的建设,利用省会城市的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引进先进技术和高级人才.

3.3 产业集群化发展

加强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模式,不断延伸产品的产业链,加快产业升级,形成产业网络、分工专业化的局面.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充分发挥规模经济效应,选择合理的集群化发展道路,增强核心技术的培养和自主研发能力,培育区域产业品牌、区域创新文化,完善区域市场体系.从企业、工业区、城区三个层面加速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促使循环经济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在企业清洁生产的基础上,变上游企业的废物为下游企业的原料,通过延长生产链条,借助于各行业循环经济体系的规划建设,促使同类型的企业集聚,加速打造高效益的产业集群,进而形成高水平的产业基地.拓展资源的加工深度力度,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和技术含量.在促进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方面,要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和本地区的产业特色,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小企业集群,地区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获得需要根植于特色经济.要充分利用本地已有的经济和资源,发挥市场经济这只无形的“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宏观指导这只有形的“看的见的手”,使中小企业向集群发展.我省要大力发展有地方特色产业集群,依靠在传统历史产业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产业集群,依靠当地特色资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产业集群,依靠龙头企业形成和发展的产业集群,依靠高校资源和人才创业发展形成的产业集群,依靠产业链招商引资形成的产业集群.如我省汽车产业应充分发挥已有优势,将我省的科研资源和钢铁资源纳入集群,充分发挥我省汽车的民族品牌,以国际化促进安徽汽车产业集群发展.

3.4 完善政府之间协调机制,构筑公共政策平台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由于竞争性的存在,各市政府和企业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利益冲突,可能会由此而引发一些地方保护主义行为,此时就有必要在共同利益的原则下,由政府出面构筑公共政策平台.一方面使各方面信息得到共享,另一方面通过制度和政策创新,建立要素和资源流动机制与利益补偿相结合的发展机制.加强一体化和协同化建设,形成一体化的自主创新规划、一体化的创新政策,构建区域自主创新的发展观、价值观、科学观,形成创新—资本—产业—市场—利益—命运共同体;努力营造一体化创新发展的开放、合作、包容、共赢氛围环境.鼓励创新、尊重知识和知识产权的制度环境,提高区域民众的科学文化素养.

[1]李若朋,荣蓉,吕廷杰.基于知识交流的两种产业协同模式[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4,(3):42-44.

[2]李辉,张旭明.产业集群的协同效应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6,(3):43-50.

[3]胡大立.产业关联、产业协同与集群竞争优势的关联机理[J].管理学报,2006,(11):709-713.

[4]徐力行,高伟凯.产业创新与产业协同—基于部门间产品嵌人式创新流的系统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7,(6):131-135.

[5]徐力行,毕淑青.关于产业创新协同战略框架的构想[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4):51-55.

[6]赖茂生,闫 慧.内容产业与文化产业整合与协同理论和实践研究[J].情报科学,2009,(1):13-14.

[7]张淑莲,刘 冬.京津冀医药制造业产业协同的实证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1,(9):88-89.

[8]彭志忠.县域经济产业协同成熟度分析与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2006(2):99-105.

[9]H.Haken.Synergetics- Anintroduction[M].Springer,Berlin.1977.

[10]H.Haken.Advanced Synergetics,2nd ed[M].Springer,Berlin.1987.

猜你喜欢

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值
6口塘出虾43000斤!产值超100万元,“万亩虾塘”的成功密匙你了解了吗?
2020年阿根廷大豆产值将达205亿美元
“一米菜园”有颜值更有产值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2.9%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6%
一季度第三产业增速明显下滑
生产性服务业与第二产业之间的互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