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龄组急性肾功能衰竭在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RRT)时的治疗效果
2012-11-20陈科
陈 科
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四川内江 641000
不同年龄组急性肾功能衰竭在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RRT)时的治疗效果
陈 科
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四川内江 641000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组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在进行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RRT)时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2008年10月~2010年12月收治的采用连续肾脏替代疗法治疗的21例50岁以下、17例50~70岁之间及11例70岁以上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进行比较,对比3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跟踪随访患者3天,其中50岁以下组死亡12例(57.14%),50~70岁组死亡9例(52.94%),70岁以上组死亡6例(54.55%),3组患者死亡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连续肾脏替代疗法对不同年龄的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急性肾功能衰竭;连续肾脏替代疗法;年龄
连续肾脏替代疗法是一种利用连续性血液净化疗程替代患者肾脏功能的治疗手段。其已经广泛地用于临床治疗各种危重患者中,克服了传统血液透析方式的缺陷[1]。我院为分析此方法对不同年龄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是否具有相同的治疗意义,现进行了本次实验,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2008年10月~2010年12月收治的采用连续肾脏替代疗法治疗的21例 50岁以下、17例 50~70岁之间及 11例70岁以上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进行比较。
50岁以下组 21例,男性 9例,女性 12例,年龄在 31~50岁之间,平均(42.85±4.68)岁。原发疾病包括:感染性休克4例,急性中毒4例,重症胰腺炎3例,心衰3例,肝昏迷3例,严重外伤4例。14例患者同时合并有多脏器功能衰竭。50~70岁组17例,男性 6 例,女性 11 例,年龄在 50~70 岁之间,平均(61.72±5.33)岁。原发疾病包括:感染性休克6例,急性中毒3例,重症胰腺炎1例,心衰2例,肝昏迷2例,严重外伤3例。9例患者同时合并有多脏器功能衰竭。70岁以上组11例,男性4例,女性7例,年龄在 70~86岁之间,平均(79.99±4.08)岁。 原发疾病包括:感染性休克3例,急性中毒2例,重症胰腺炎1例,心衰1例,肝昏迷2例,严重外伤2例。3组患者年龄及疾病类型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为其建立体外循环,使用血液滤过器进行血液滤过。均采用Port置换液配方,并使用肝素生理盐水进行抗凝。医护人员准确详细记录每小时患者的生命体征、置换液的输入输出量,并进行一次总结。每2日测量一次患者的凝血功能、电解质及肾功能等[2]。比较3组患者治疗3d后的死亡率。
1.3 数据处理
将我院的实验数据均录入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水准ɑ=0.05。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死亡率比较采用例数(n)、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跟踪随访患者 3d,其中 50岁以下组死亡12例(57.14%),50~70岁组死亡 9例(52.94%),70岁以上组死亡 6例(54.55%),3组患者死亡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1 3组患者死亡率比较
3 讨论
急性肾功能衰竭在是临床急危重症,其可由于各种疾病所导致,年龄跨度大,其中老年人更容易在感染等应激状态下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
连续肾脏替代疗法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一直是临床研究的关键。各种研究发现,此治疗方法的疗效与患者器官衰竭的数目、肾功能恶化的严重程度由一定的关系[4]。
大量实验发现,老年患者与中青年肾功能衰竭患者发病有一定的差异,其中老年患者往往多由于其他脏器衰竭引起,例如先存在心衰,再出现肾功能衰竭;而青年患者多先有肾功能衰竭,再出现其他器官衰竭。但是这种情况对连续肾脏替代治疗是否有影响仍需要大量实验证实。
我院本次实验对性别比例、疾病比例无明显差异的患者进行了比较,其发现不同年龄段患者的死亡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连续肾脏替代疗法对不同年龄的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1]汤天清,吴华,毛永辉,等.连续肾脏替代疗法在急性肾功能衰竭及多脏器功能衰竭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2,22(5):297-299.
[2]吴华,毛永辉,汤天清,等.连续肾脏替代疗法在不同年龄组急性肾功能衰竭及多脏器功能衰竭中的应用[J].临床内科杂志,2002,19(4):307-309.
[3]邵咏红,黄英伟,孔耀中,等.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治疗重症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研究[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4,24(12):1388-1390.
[4]刘菁,吴若彬,肖学钧,等.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治疗心脏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4,25(z1):189-191.
R692.5
A
1672-5654(2012)07(b)-0089-01
2012-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