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心理社会危险因素研究
2012-11-18景艳玲王东明
景艳玲 王东明 段 妮
鉴于精神分裂症的发生不仅与个体易感素质有关,而且与环境中的不良影响和生活中的应激因素密切相关。为此,本文旨在探讨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和防御方式与精神分裂症发生的相关关系,现报道于后。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病例组:为2009 年10 月~2011 年1月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门诊或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符合CCMD-3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 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1];无严重的躯体疾病。共120 例,男61 例,女59 例;年龄21~70 岁,平均(41.20 ±6.34) 岁;受教育年限0~17年,平均(8.50 ±3.82) 年;已婚92 例,未婚20 例,离婚8 例。对照组:为本院职工、实习医师、护工及物业管理人员,无严重躯体疾病或精神疾病史。共121 名,男60 名,女61 名;年龄22~68 岁,平均(39.60 ±7.43) 岁;受教育年限0~20 年,平均(9.52 ±4.35) 年;已婚101 名,未婚12 名,离婚8名。两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及婚姻状况经χ2检验或t 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纳入者及监护人对本次研究均知情并同意。
1.2 方法 一般情况调查表:收集病例组与对照组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婚姻状况及病前1 年内生活事件等;生活事件量表(LES)[2]:共有50 个条目,其中48 项为我国常见的生活事件,包括家庭生活方面、工作学习方面、社交及其他方面;社会支持量表(SSRS)[3]:共有10 个条目,分为三个维度: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防御方式问卷(DSQ)[4]:包括不成熟防御机制、成熟防御机制、中间型防御机制、掩饰因子四大防御因子,24 种防御策略,共88个条目,均采用1~9 的九级评定方法。
采用SPSS13.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数据分析首先进行病例对照一般情况的均衡性检验,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分类变量采用χ2检验。精神分裂症与心理社会因素的关系研究将是否发病作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中有显著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 回归分析。
2 结 果
2.1 两组LES 评分比较(见表1) 。
表1 两组LES 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LES 评分比较(分,±s)
由表1 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所经历的生活事件总频度和分值以及负性生活事件频度和分值均高于对照组(P <0.01) 。
2.2 两组SSRS 评分比较(见表2) 。
表2 两组SSRS 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SSRS 评分比较(分,±s)
由表2 显示,两组间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因子分、客观支持因子分及支持利用度因子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病例组均低于对照组(P <0.01) 。
2.3 两组DSQ 评分比较(见表3) 。
由表3 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较对照组更多地采用不成熟和中间型防御机制,而成熟防御机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4 精神分裂症心理社会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见表4) 。
以Y(病例组=1,对照组=0) 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的因素(生活事件总频度及其分值、负性生活事件频度及其分值、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因子分、客观支持因子分、支持利用度因子分、不成熟型防御方式和中间型防御方式分) 作为自变量,拟合精神分裂症发病心理社会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 回归模型。在a=0.05 水平上,负性事件总分、社会支持利用度、不成熟防御机制和中间型防御机制4 个因素进入回归方程。
表3 两组DSQ 评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DSQ 评分比较(分,±s)
表4 精神分裂症心理社会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
3 讨 论
以往研究认为精神分裂症发病前有一定的生活事件。黄国光等[5]研究发现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发病前1 年内存在大量的负性生活事件,负性刺激量和总刺激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而正性刺激量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本研究主要比较了精神分裂症患者与正常组生活事件总频度及总分、负性生活事件频度及总分的差异,结果与以上研究报告大致相同,提示生活事件,特别是负性生活事件可能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分、主观支持分及支持利用度明显低于正常组,提示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病前获得的来自客观社会的支持较少,且患者对客观支持的情感体验较少,对社会支持的接纳和利用度也较差,进一步提示社会支持缺乏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密切相关,与黄国光[5]、周泽慧等[6]报道一致。
其次,本文还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较正常人在不成熟和中间型防御方式方面有显著差异,而在成熟防御方式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患者受精神症状影响,理解能力有限,对问卷的理解出现偏差,多按理想回答有关,且有研究表明成熟型防御机制是相对稳定的,不受疾病的影响[7]。本文提示精神分裂症患者多存在心理防御方式的缺陷,当他们遭遇困难、挫折时多使用投射、被动攻击、潜意显现、幻想、分裂、退缩、反作用形成、解除、回避、理想化、假性利他、隔离、否认、交往倾向等不成熟、中间型防御机制,少使用压抑、期望等防御方式,这样长期使用,使上述模式固定下来,最终产生精神病性症状。另有研究显示,防御方式由不成熟向成熟型转化,有利于病情的改善[8]。故在药物和心理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同时,也要有针对性的改变患者不良的防御方式,以促进症状的痊愈。
目前,国内外关于精神分裂症发病心理危险因素的Logistic 回归分析少有研究。本研究将是否发病作为因变量,以生活事件总频度及其分值、负性生活事件频度及其分值、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因子分、客观支持因子分、社会支持利用度因子分、不成熟中间型防御方式和中间型防御方式分作为自变量,进行精神分裂症发病心理社会因素的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患者负性事件总分、社会支持利用度、不成熟防御机制和中间型防御机制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密切相关,表明负性事件越多,对社会支持利用程度越低,在潜意识中越多采取不成熟和神经症性的心理防御方式,越易发生精神分裂症。
总之,生物因素、环境因素及心理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发生。因此,努力控制负性生活事件,积极实施社会、家庭支持,提高人群对支持的利用度,并指导其采用成熟的防御机制至关重要。
本研究以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未区分首发与复发患者,调查中可能存在一些混淆因素,尚需进一步分组研究。
1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 [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5~78.
2 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0(特刊) :31~33.
3 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增刊) :127~130.
4 路敦跃.防御方式问卷[C].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增刊) :46~53.
5 黄国光,罗树群.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及防御方式在精神分裂症发生中的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4,8(27) :5744~5745.
6 周泽慧.首发精神分裂症与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3) :316~318.
7 Akkerman K,Carr V,Lewin T.Change in ego defences with recovery from depression[J].The Journal of Nervous & Mental Disease,1992,180(10) :634.
8 Yuan YG,Zhang XB,Wu AQ.Defense mechanism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comorbid anxiety and depression[J].J Nerv Ment Dis,2002,190(4) :167~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