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乡统筹:跨越式发展的有益探索

2012-11-16梅祖寿

党政干部论坛 2012年3期
关键词:宜都城乡农村

○梅祖寿

城乡统筹:跨越式发展的有益探索

○梅祖寿

据统计预计,宜都201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40亿元,较2006年增长3.1倍,年均增长17.4%;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3.2亿元,增长3.9倍,年均增长37.6%;工业总产值420亿元,增长4.2倍,年均增长38.9%;农业总产值32.9亿元,增长1.2倍,年均增长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达到16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9000元,5年分别年均递增10%、17.6%;城镇化率提高到52.5%。以上基本数据表明,宜都5年来发展速度快、发展质量高、发展效果好,高于全国和湖北省平均水平,体现了又好又快,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工业高速增长的同时,宜都的农业也实现了与整体经济的同比快速增长,尤其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快,城乡差距小,虽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国和湖北省平均水平,但农民人均纯收入包括城镇化率远远高于全国和湖北省平均水平。这足以说明宜都的跨越式发展是城乡统筹的跨越式发展,也正是实施城乡统筹战略成就了宜都的跨越式发展,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和鲜明的宜都特色。那么,宜都是如何通过城乡统筹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在城乡统筹上又进行了哪些体制机制性的有益探索?这是我们倍加关注并希望借鉴的。本文试作梳理和概括。

一、坚持规划优先,推进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

宜都从发展实际和需要出发,坚持规划优先,先易后难,突出重点,努力推进城乡合理分工和空间布局一体化。从“一主三化”的前期探索到2005年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从城市总体规划到2006年制定市、乡(镇)、村三级规划体系,从综合前期各类规划到2008年在湖北省县市中率先编制《宜都市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纲要》,宜都的三大产业发展和各类园区建设、中心城区和重点乡镇建设、基础设施和交通网络建设、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等,都有了明确的目标功能定位和区域空间布局,并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完善城乡统筹政策配套。如今,多元的开发区虽坐落在不同乡镇,经营着各自的产业集群,但都支撑着县域经济的大发展;沿长江经济带上的重点乡镇虽然有着明确的化工、医药、建材、机械、纺织、电子材料、食品加工、商贸、物流等主导产业的主体功能分工,但都承载着工业强市的经济基础;“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地理格局虽然造成市域发展不平衡的现实状况,但日趋便利的交通和因地制宜发展起来的柑桔、茶叶、畜牧、水产等农业特色产业,正在把城乡统筹发展的蓝图变成全面小康的现实。宜都的发展快而有序、活而不乱,城乡一体朝着又好又快方向发展,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有形的手牵着无形的手,坚持在城乡统筹、规划优先的指导下良性发展,协同推进。

二、坚持产业联动,推进城乡经济结构一体化

按照规划纲要和主攻方向,宜都以“壮规模,扩总量,提质量”为目标,确立“精一壮二活三”的产业发展思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传统工业向新兴工业、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联动转变中,实现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一是发展精细农业。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重点实施主导产业规模化、特色农业精品化、推进现代农业的“两化一推”,提高农业整体效益。为此,努力建设“三大载体”:采取板块示范、基地辐射、龙头带动、投入引导等方式,努力建设优质柑桔、优质粮油、高效茶叶、生猪标准化养殖加工、优质高效农产品等五大现代农业示范区。以清江绿色产业园为中心,以丰岛食品、土老憨、宜红茶业、天峡鲟业等企业为龙头,努力建设食品、柑桔、茶叶、水产等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努力建设大型综合批发交易市场和生猪交易、三峡柑桔冷链物流等专业特色市场,逐步实现农产品购销经营网络村级全覆盖。努力推进“三大合作”:按照“三个一、五统一”的要求,即有一个规模设施基地、一个规模特色产业、建一个专业合作社的要求,统一品种、统一标准、统一技术、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努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健全市、乡、村土地流转交易体系,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形成“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格局,努力推进土地股份合作。大力发展适应农村需求的合作性金融组织和各种微型金融服务,探索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金融互助社等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确保“三农”贷款增长不低于各项贷款增长水平,努力推进资金互助合作。努力健全“三大体系”:即农业生产标准体系、科技服务体系和农产品销售体系,不断完善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二是壮大工业规模。坚持“抓招商就是抓发展、抓项目重点抓工业”的理念,围绕新产品、新技术、新能源,积极开展专业招商、以商招商、驻点招商和产业链招商,坚持不懈地抓好招商引资。按照“签约项目抓开工、开工项目抓投产、投产项目抓达产、达产项目抓效益”的思路,健全项目专班推进机制,加大项目推进力度,坚定不移地抓好项目建设。按照“设施共建、产业共树、资源共享、生态共创”的思路,把园区规划建设与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完善适应产业特点、推动统筹发展的园区基础设施体系,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聚集区、循环经济示范区和中小企业培育“孵化器”。通过大力实施“优势产业集群工程”、“市场主体培育工程”、“专业园区培育工程”、“节能减排工程”、“品牌创建工程”等五大工程,全面推动工业提档升级,全面提高新兴工业化水平。

三是激活第三产业。按照“城区大超市、城中特色街、城郊大市场、村村连锁店”的发展模式,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积极发展商贸流通业。充分发挥长江航运和沿江码头优势,铁路、公路、港口等交通组合功能,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充分利用地处长江三峡旅游与清江流域旅游的节点区位优势,抢抓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机遇,着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后发优势,加快发展旅游业。以加快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金融证券保险、房地产业,加快发展会展、中介、信息服务等新兴行业,突破性发展文化创意、休闲娱乐、教育培训、体育健身、社区服务等潜力行业,不断增强城乡服务功能,全面提升现代服务业。

在宜都三大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工农、城乡各自为政的格局已经打破,城强乡弱的局面正在改变,工业在城乡两大市场全面展开发挥支撑作用,农业不仅是基础而且助推二三产业,第三产业服务一二产业并不断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三大产业的联动发展,城乡经济结构的一体化,正成为宜都经济发展的鲜明特色和内生优势。

三、坚持投入倾斜,推进城乡资金配套一体化

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人们最关注的一是钱从哪里来?二是来钱怎么用?应该说,近些年宜都突破性发展工业主导的县域经济,虽然还不富裕,但已有条件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了,而且国家大量的基础建设投资、对农村的转移支付、充裕的金融资金、丰富的民间资本等,都为加快城乡统筹促进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现实条件。显然,关键的是如何建立健全投入倾斜、资金配套的长效机制,对此宜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逐步建立起了加快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综合配套机制。一是完善财政“三农”投入的整合增长机制。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使用、各记其功”的办法,集中整合项目、资金等资源,并全力保障,全面配套,确保增长。二是健全涉农惠农的补贴机制。全额实行财政涉农补贴资金“一卡通”制度,确保补贴资金直接发放到农民手中。同时,加大本级财政惠农扶农力度,专项安排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结构调整、手把手技能培训等奖补资金。三是强化农村公共服务的激励机制。对乡镇政府实行核定收支、确保运转、超收全留的发展激励机制,提高基层财政的保障能力;健全基层组织的运转机制,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村干部报酬、“五保”供养和“以钱养事”经费,并远远高于湖北省规定的补助标准。四是激活金融资本的引导机制。坚持财政支农和金融支农相结合,运用农业贷款贴息、贷款担保、保险补贴等经济手段,引导金融机构投资现代农业,使财政支农放大效应达2-3倍。五是聚合社会投入的多元机制。运用政府行为,通过以奖代补、民办公助、贴息担保等激励手段,引导社会力量和农民参与现代农业建设。同时建立规模企业支农机制,以“百企反哺”为抓手,组织动员规模企业联系帮扶新农村建设。

宜都之所以能够实现对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的大规模投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宜都工业经济主要在工业园区,工业园区由政府派出机构和投资公司自主经营,很少动用财政资金,政府财政实现了由建设财政向公共财政的转变,就能够把更多财力物力用在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上。

四、坚持服务均等,推进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

政府投入倾斜,推进城乡资金配套,主要体现在把城市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向城乡提供均等的公共服务等社会事业上,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了推动城镇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公共设施网络体系,宜都坚持向农村大手笔投入,一是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二是大力改善道路交通条件;三是大力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四是大力实施城乡信息共享工程;五是大力加强农村阵地建设;六是不断完善城镇综合功能,进一步发挥中心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

为了解决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公共服务差距大的问题,宜都按照“均衡教育、发展科技、重视卫生、繁荣文化、保障覆盖”的工作思路,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是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做到农村学校与城镇学校师资力量配备、城镇教师与农村教师工资待遇、教师收入与公务员收入“三个一样”。二是完善城乡科技服务体系。不断加大科技经费投入,不断健全市、乡、村三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三是提高城乡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水平。加大乡级卫生院和村级卫生室建设,全市137家村卫生室全部达到甲级村卫生室标准。四是加强城乡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文化体育硬件设施建设和农村文化站、农家书屋、文化中心户建设,建立健全市、乡、村、文化中心户四级文化服务网络,努力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五是建立健全城乡就业再就业保障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养老等保障体系、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等,切实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促进共同富裕。

五、坚持组织共建,推进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

推进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关键在党,关键在党领导下的各级各类组织,关键在提高农村党建工作水平和社会管理水平,这就要统筹城乡党的建设和各级各类组织建设,推进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宜都市委市政府坚持强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增强村级组织承上启下和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能力;健全集体经济组织、共青团、妇代会、民兵等组织和乡镇企业工会组织等,使之在村党组织的领导和支持下开展工作,充分发挥作用;着力拓宽农村基层干部来源,注重从农村致富能手、退伍军人、外出务工返乡农民中选拔村干部,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鼓励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优秀年轻干部到村帮助工作;创新农村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形式,注重在农村社区、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和产业链上建立党组织,壮大党员队伍;组织、引导农民自愿建立各类社区民间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等社会公益组织,使之成为民主理事、服务群众、维护权益、保障利益的纽带和桥梁,做到用社会人管社会事,使管理服务网络全覆盖的同时,特别突出以下工作和特色:一是不断深化党代表常任制试点工作;二是不断加强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三是不断推进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四是不断完善城乡便民服务体系。

宜都大力实施城乡统筹、率先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跨越式发展的有益探索,已使宜都站在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向“十二五”,我们更加期待宜都再创辉煌!

(作者系湖北省宜昌市委党校教授)

(责任编辑 楚朴)

猜你喜欢

宜都城乡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城乡涌动创业潮
响水洞村的梦——湖北宜都“路民捆绑”织密交通致富幸福网
《条例》颁布一周年 宜都行资模式迈进2.0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宜都资产处置羊年首拍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