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若干问题探析

2012-08-15邓李军

党政干部论坛 2012年3期
关键词:公民民主政治

邓李军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若干问题探析

邓李军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总结历史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探索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道路,对新时期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必然性

历史与现实的客观状况决定了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必然性。

(一)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邓小平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在地包含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等全方位的建设格局,就是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要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和积极性的发挥,离不开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的保障。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政治方向,这就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提供了民主和法制保障;同时要达到社会和谐这一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状态,更需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以确保国家各项工作步入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轨道,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的制度保障。

(二)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党领导人民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长期实践的必然结论

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新中国刚成立,各地就普遍召开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这对建国初期恢复国民经济,发扬民主,建设新政权发挥了重大作用。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后,我们党开始探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并于党的八大上正式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然而,“文化大革命”的爆发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败坏了社会风气。十一届三中全会在确定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同时,提出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为了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强调通过法制,“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2]。十六大进一步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任务,并将其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十七大又进一步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3],并首次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确定为社会主义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历史和实践证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党领导人民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长期实践的必然结论,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目标的保证。

(三)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经过启蒙运动和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民主已成为全人类的普遍认同和发展趋势。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政治多极化不可逆转,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度日益加深,伴随而来的是政治民主化浪潮席卷全球。西方各国人民通过扩大政治参与范围、发展政党政治等方式,达到维护自身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护生态环境,抵制战争威胁的目的,这种现象也波及到广大发展中国家。虽然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引进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后诱发了贪污腐败、社会动乱、贫富差距拉大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世界各国政府和执政党仍然将民主政治作为巩固政权的重要支撑点,正如亨廷顿所指出的:“如果一个民主国家实行‘非民主’的做法,阻扰政治参与的扩大,那么,它很有可能引发革命。”[4]在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背景下,各国人民都期待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生活幸福,而“民主是和平的保证,是最好的社会稳定器”[5]。因此,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的成就与产生的问题并存,具体如下:

(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的成就

1.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被废除

邓小平在1980年发表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首次提出“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的问题,并指出要逐步废除这种制度,而邓小平于1989年辞去中央军委主席的举动为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的废除铺平了道路。此后,经过各届次党代会和全国人代会的实践,到党的十七大时,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被彻底废除,任期制度、退休制度得以完善,确保了国家政权机关和领导人员有序更替。

2.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不断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不断扩大公民政治参与范围。从村委会直接选举,到县乡两级人大代表直接选举;从村务公开逐步推进厂务公开、政务公开、党务公开和社区事务公开;从水电油气涨价的听证会到市民对政府重大决策的建言献策;直到近几年重大法律法规的出台,有关立法部门都会事先在网上公开征集意见和建议。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不断扩大,人民实现了内容广泛的当家作主。

3.科学民主决策制度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党和政府在完善科学民主决策体制、机制和制度建设上取得积极进展,主要成效包括:明确了科学决策基本原则,就是坚持扩大民主,坚持依法决策,坚持按规则和程序决策,坚持决策权责统一;逐渐形成了包括“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听证和公示制度、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决策责任追究制度等一整套制度;逐步规范决策事项的提出、论证、确定、执行、反馈和监督等科学民主决策的规则程序;通过市长专线、投诉热线、新闻发布会、群众接待日、听证会等渠道不断创新科学民主决策方式方法;党中央、国务院带头实行科学民主决策,推动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保证决策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

4.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先后选择了一些县(市、区)试行党代会常任制,逐步减少地方党委副书记职数,制定颁布党内监督条例,建立健全巡视制度,对纪检监察派驻机构实行统一管理,同时制定并执行个人有关事项报告、述职述廉、诫勉谈话和函询、质询等制度,进一步强化了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的监督权。政府机关通过建立办事窗口、建设行政服务中心、实行网上审批、推行全程服务代理等措施有效执行公开办事制度。通过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保证了党和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

(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们在看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将会影响和制约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

1.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尚未有机统一起来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原则。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探索三者有机统一的理论还不成熟,在现实政治生活中,三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的改革实践还未到位。党要领导国家政治生活,执掌好国家政权,但又必须确保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同时不能代民作主,而要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这一系列的难题和任务,有待进一步探索和推进。

2.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还存在许多不足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巨大的发展。但是与新形势发展要求相比,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还存在许多不足。例如:村民自治和村委会选举,缺乏制度化、法治化、程序化的具体规范,家族势力、宗教势力,甚至某些黑恶势力干涉村委会选举和村委会事务的现象依然存在;城市的社区自治、居委会选举还没有普遍展开;企业的职工代表大会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尤其是非公有制企业中如何开展企业民主管理活动仍然存在许多障碍。

3.在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创造了形式多样的民主政治形式,拓宽了政治参与渠道,使得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热情高涨,政治参与意识普遍提高,但是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总体水平仍然较低,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机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公民政治参与的地区差异较大,参与层次不高;公民政治参与的主动性不强,动员性参与比较普遍;公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水平较低,参与机制和程序缺乏法律保障。

4.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机制尚未规范运行

目前,在一些重大决策活动中,民众的参与还远远不够,参与的渠道还比较单一。决策咨询制度、专家论证制度、社会听证制度在决策活动中的作用和影响力还比较有限,社情民意反映制度运行存在一定障碍,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尚未有效建立起来,如何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还需要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体制,并使之规范运行起来。

三、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任务和要求

现阶段,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任务和要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一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要加强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完善人大代表结构,建立健全人大代表与选民联系制度,完善代表监督机制。二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要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参政作用,增加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成员在人大和政府中的比例;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作用,扩大政协的广泛性和代表性。三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民族自治地区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民族自治制度的优势,探索民族自治地区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四要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立健全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行之有效的各项规章制度,坚持和完善村(居)民自治,坚持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的企事业民主管理制度。

(二)加强公民意识教育,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党的十七大将加强公民意识教育作为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环节,并指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6]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内涵十分丰富,当前的重点是通过公民意识教育,使人民群众树立起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这些理念的确立,将大大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因此,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其中,并“通过加强公民意识教育使社会主义公民具有道德意识、法律意识、政治意识和人生价值意识,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奠定重要基础”[7]。

(三)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社会支持

当前,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应该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的“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进一步健全基层选举制度、公民旁听制度、社会听证制度、利益表达和反馈机制等各项体现公民政治参与的体制、机制;同时还要注重培育非政府组织,加强保护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表达权,切实提高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质量和效果。

(四)发展基层民主,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新时期我们要把发展基层民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当前,发展基层民主,要加强农村民主意识的教育宣传,培育农村基层民主文化;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推动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要进一步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推动厂务公开;通过深化乡镇体制改革,推动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同时不断发展基础群众自治组织,增强社会组织的自治功能。

(五)坚持党的领导,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坚强领导保证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前提和政治保证,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凝结民心、凝聚力量,制定出体现最广大人民利益的路线、方针、政策,实现全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当前,坚持党的领导,要坚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带领人民有效治理国家;要坚持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不断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确保我们党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始终处于坚强领导地位。

(六)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法制保障

在新时期,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要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立法规划体系,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推进科学立法进程;要使各级行政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确保执法准确、合法、及时和严厉,推进严格执法进程;要通过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推进公正司法进程;要通过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推进全民守法进程。

[1]《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8页。

[2]《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版,第29页。

[3][6]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8、30页。

[4]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29页。

[5]蔡定剑:《民主是一种现代生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73页。

[7]丁娅:《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践》(思想理论版)2008年第5期。

(作者单位 湖南省委党校)

(责任编辑 张娅)

猜你喜欢

公民民主政治
论公民美育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好民主 坏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