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建筑木雕凸显观赏效果的途径与方法
——以红安吴氏祠为例
2012-11-14蔡增杰张玉青
蔡增杰,张玉青
(1.黄冈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湖北黄冈438000;2.黄州中学,湖北黄冈438000)
传统建筑木雕凸显观赏效果的途径与方法
——以红安吴氏祠为例
蔡增杰1,张玉青2
(1.黄冈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湖北黄冈438000;2.黄州中学,湖北黄冈438000)
吴氏祠建筑木雕艺术的表现语言丰富多样,集高浮雕、浅浮雕、圆雕、镂空雕、线刻于一体,将斜雕法、体积压缩法等雕塑的表现语言运用得淋漓尽致。同时雕塑与彩绘相结合,又巧妙地利用光线因素增强木雕的视觉效果。其表现语言既充分考虑观者的欣赏效果和光线的制约因素,又兼顾木材的局限性和建筑配件的功能性。吴氏祠木雕综合运用表现语言凸显观赏效果对当代雕塑艺术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吴氏祠;建筑木雕;观赏效果
红安吴氏祠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位于湖北黄冈境内的红安县八里湾镇东北约5公里的陡山村。据吴氏祠内石碑记载,吴氏祠始建于清朝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后毁于火灾,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重修,不幸再次失火。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陡山在外经商的吴氏兄弟倾其数十年积蓄,捐银八千两,带头发起重修吴氏祠,族人纷纷响应,共耗银万两以上,历时两年方才建成。(见图1)
图1
祠堂内造型艺术丰富,有石雕、木雕、砖雕、壁画等艺术形式,尤其以建筑木雕见长。吴氏祠梁架、撑拱、雀替、垂花柱、栏杆、门窗等建筑构件均有精美的木雕装饰。其表现语言丰富多样,集高浮雕、浅浮雕、圆雕、镂空雕、线刻于一体,将斜雕法、体积压缩法等雕塑的表现语言运用的淋漓尽致。吴氏祠建筑木雕集功能性、装饰性、欣赏性于一体,其表现语言在兼顾材料局限性和建筑配件功能性的同时,充分考虑观者的欣赏效果和光线的制约因素。
一、吴氏祠建筑木雕表现语言与材料功能和观者视觉效果的有机统一
中国古代建筑构件都有其功能性,在建筑构建件上装饰的前提是不能破坏其功能。吴氏祠建筑构件上的木雕表现语言与材料功能和观赏者视觉效果结合得十分完美。下面以吴氏祠建筑配件上的具体作品进行分析。
图2
《武汉三镇》是吴氏祠梁架上面一件非常典型的现实主义木雕作品。作品位于吴氏祠祠堂第一重“观乐楼”的戏台梁架上,梁架离地约3米高,梁架通长约9米,宽约50厘米,厚约40厘米,作品采用高浮雕作色的方式表现光绪初年武汉三镇的繁华景象。作品形象丰富,人物繁多。有蜿蜒的武昌城、雄伟的黄鹤楼、波光粼粼的江面,有拉黄包车的车夫、绅士着装的商人、担水的城市居民、码头送客的市民、划船的船夫、卸货的搬运工人等。作品采用高浮雕作色的方法,浮雕厚度约10厘米。由于常年的风雨浸湿、人为破坏和年久失修,该作品损坏比较严重,有些部位木材开裂,有些人物头部造型残缺(见图2),但我们远观这件作品时仍然会被它扑面而来的视觉效果所震撼,近看会沉醉于那精湛的雕工和惟妙惟肖的刻画。这件作品不仅突破了中国传统木雕表现题材的局限性,而且是清代木雕少见的现实主义作品,这件作品在表现手法上具有独特性,作者在表现这件作品时应该有基于以下的考虑。首先,作品离地面有一定的高度,只能够远看,而不能够近距离观看,运用高浮雕表现手法可以使作品在顶光的照射下剪影效果强烈,使观者更好地欣赏作品。其次,这件作品尺寸较大,在戏台梁架下位置显眼,在此停留驻足的人多,运用高浮雕表现手法可以使物体体积塑造的更充分、更强烈,使观者更好的欣赏作品。再次,该作品场面宏大,画面人、物、景内容繁杂,运用高浮雕作色可以更好地将江面、船只、城墙、人物、背景等层次区分开。最后,作品雕刻在观乐楼戏台横梁上,横梁木头直径较大,运用高浮雕不影响建筑承重的功能。梁架上面其它体裁如家禽动物和戏曲人物等作品均运用这一表现手法。
图3
吴氏祠花板、门窗、雀替配件运用的是浅浮雕和镂空雕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浅浮雕属于起位较低,以线为主,线面结合的一种浮雕表现技法。镂空雕工艺结合圆雕与浮雕的技术,通过图案的巧妙组织,将纹饰穿透雕空,凸显轮廓,形成玲珑剔透的艺术效果。在这些配件上面进行创作运用这些表现手法是基于以下考虑。首先,花板、门窗、雀替这些建筑配件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不是承重构件,这些建筑配件的使用功能决定木材的厚度较薄,因此不适合使用高浮雕的表现手法,只能用浅浮雕和镂空雕的表现手法。梁架上面的作品不适合运用镂空雕的表手法,因为这样会破坏木材的整体完整性,有损木材的承重功能。而花板、门窗、雀替这些建筑配件不具备承重功能,它可以充分运用镂空雕。当花板、门窗、雀替这些建筑配件离观者有一定的距离和高度时,运用镂空雕与浅浮雕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既可以塑造充分的细节,又可以呈现出清晰的剪影效果。(见图3)
二、吴氏祠建筑木雕巧妙利用光线因素增强视觉效果
浮雕空间压缩程度的选择,通常要考虑表现对象的功能、主题、环境位置和光线等因素,其中环境与光线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优秀的雕塑家总能很好地处理这些关系,从而使作品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巧妙地利用光线因素增强木雕的视觉效果是吴氏祠木雕艺术的一大特色。通过现场对一些高浮雕木雕作品的比对分析,我发现作品边框与作品内容衔接处做了精心的处理。凡是作品上面接近光源的边框内部都处理成直角,而靠下的边框与作品内容衔接处雕刻成一定的坡度。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处理呢?这是因为靠近上部边框雕刻成直角,在顶光的照射下光影强烈,靠下部处理成斜坡光影过度自然,这样可以使作品光影绰绰、轮廓分明,视觉效果强烈。(见图4)
图4
三、吴氏祠建筑木雕充分运用斜雕法与体积压缩法突出视觉效果
斜雕法与体积压缩法的成功运用也是吴氏祠木雕艺术表现语言的一大特色。斜雕法是中国传统浮雕最常用用的一种方法,它的优点就是保证作品的高点在一个平面上,尤其适合建筑木雕、石雕。体积压缩法是西方浮雕常用的表现技法,它是通过体积的压缩塑造形体。吴氏祠木雕属于晚清作品,可见当时西方雕刻技法对中国木雕已经产生影响,吴氏祠木雕作品的表现技法是中西合璧的体现。例如《武汉三镇》运用的就是体积压缩法,而梁架上面的动物雕刻和《渔樵耕读》属于斜雕法。(见图5)该图上面一幅为梁架上面的一件动物雕刻作品,作品中猪的厚度与远处山的厚度在一个平面上,山下面越来越薄,底部最后斜插到底板,它是通过光影和形体穿插来表现形体和空间关系。而《武汉三镇》中人物的高度与后面的城墙就明显不在一个平面上,它是通过前后物体体积的压缩来表现形体和空间关系。
图5
四、吴氏祠建筑木雕表现语言综合运用与视觉效果
图6
中国传统木雕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圆雕、浮雕、镂空雕以及圆雕与浮雕相结合、浮雕与镂空雕相结合几种形式。吴氏祠梁架雕塑多采用圆雕与浮雕相结合的表现方式。例如在吴氏祠梁架上面的动物雕刻整体为高浮雕,但动物靠外面的腿常使用圆雕的表现手法。这一手法可以充分地表现出物象相互叠错、起伏变化的复杂层次关系,给人以强烈的、扑面而来的视觉冲击感,可以使物象的体积感更加强烈。(见图6)吴氏祠雀替、窗花雕刻通常使用浅浮雕与镂空雕相结合或者圆雕与浮雕和镂空雕相结合的表现方式。“百鼠戏葡萄”是吴氏祠雀替的经典作品,也是吴氏祠的代表作品。(见图7)该作品位于吴氏祠正殿大门口正中两根立柱与横梁间,由于立柱间距较大,雀替没有连在一起而是分开造型,采用圆雕、浮雕、镂空雕相结合的表现形式,由于雀替尺寸较大,每半边雀替由两块木板雕刻好完整后拼接组装而成。雀替中的葡萄,葡萄的叶、藤、须、果雕刻得栩栩如生,定眼细看,在硕大的葡萄叶和卷曲的藤、须空隙间,竟有一群老鼠藏匿其中,这些老鼠或露或藏,或下或上,每只老鼠的动态均有变化,这些木雕老鼠被雕得毛茸茸的,活灵活现,整个画面构成一幅令人难忘的“百鼠戏葡萄图”。
图7
吴氏祠建筑木雕表现形式语言与观赏效果的和谐统一对当前雕塑创作形式语言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今天西方雕塑样式以及各种观念形式在我国日益风靡,雕塑界在雕塑研究和创作时普遍关注西方样式,且要与国际接轨。但我希望雕塑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忽视我们身边的传统精髓。中国传统木雕博大精深,它里面有好多养料等待我们去吸收。
J313.3
A
1003-8078(2012)02-0112-03
2012-03-08
10.3969/j.issn.1003-8078.2012.02.36
蔡增杰(1976-),男,湖北荆州人,黄冈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讲师,硕士;张玉青(1980-),女,山东潍坊人,中学二级教师。
责任编辑 张吉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