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联觉音组st-的隐喻认知探析

2012-11-13陈清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49期
关键词:联觉构词词义

陈清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外语系,湖南 长沙 410205)

英语联觉音组st-的隐喻认知探析

陈清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外语系,湖南 长沙 410205)

英语联觉音组st-所构词的词义的四条语义链中明显有各自的核心义,即“阻碍、停、稳固以及暗含速度快的行为”。从隐喻角度出发对st-的这一现象进行认知解读,发现这一具体音素所表达的音义联系主要源于st-的发音特征与意义之间有相似性。

英语联觉音组,相似性,隐喻认知

一、引言

结构语言学先驱索绪尔(Saussure,1996)曾指出“语言符号是任意的,音义之间不存在自然的联系”,形式语言学流派的代表乔姆斯基也认为语言是独立于其他认知能力之外的一种任意的、自治的形式系统,语言能指和所指之间毫无联系可言。然而,在英语语言中,往往某个语音或语音组合的音响或发音特征会使人联想到某种意义,例如,鼻音/m/听起来低沉、含浑,常使人联想到人的咕哝声、昆虫的嗡嗡声以及事物含混不清之态:murmur(低声咕哝),mutter(嘀咕),mumble(咕哝),grumble(嘟哝)等。这种任意说无法解释的现象让西方语言学界对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不得不提出了反思。那些赞同语言符号任意说的学者们,也承认音义之间可能存在某些联系,如语言学家Firth(1964),虽然不相信音义之间有必然联系,但收集了大量的具有语音象征的词汇,并首创了术语phonaestheme(联觉音组);还有Bloomfield也反对音义联系,但承认语音象征的存在(李玉华,2006)。更有甚者,符号任意说迎来了认知语言学的挑战。一些认知语言学家认为人类语言中的普遍现象说明人类语言与客观世界的关系并非绝对任意,而且还认为,语言在不同程度上遵守相似性原则,语言每个层面都有相似性成分(贺川生, 2002),“每个层面都参与语义的表达”(胡壮麟, 2000)。这说明人们要从更深的认知层次思考语音和语义的关系问题。

大家知道,语言是人发出和听到的表达意义的声音,人是通过语言的声音来感知语言的存在。也就是说,没有意义的声音不是语音,是语音就一定有意义。英语是表音文字,其声音也一定是有含义的。既然如此,我们就要充分发掘英语中语音和语义层次存在的相似性关系,并力争做出认知解释,这样将有助于人们了解英语这门语言的本质、起源与发展。基于此,本文拟用英语联觉音组st-作隐喻认知探析。

二、联觉音组st-的隐喻认知探析

认知语言学的一个任务就是研究不同语言层面(语音、词汇、句法)的相似性,以反驳索绪尔的任意说。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分析的基本符号单位中只有语音和语义,语言结构是人类认知的一部分,和人类的生理结构、文化经验和物质基础有深刻的对应关系。在隐喻的认知研究中,相似性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隐喻得以构建的基石是源域与目标域各自所代表的两个事物具有的相似性。每一个事物对象都是多维的,在不同的认知域中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属性,两个事物之所以能借助相似性被联结在一起,就是因为彼此间的某一相似特征或相似特性得到突显。

联觉音组是指词素以下的一个音素或一组音素,由它们构成的词汇具有某种相似含义。音义之间的联系可能与发音器官的位置、动作、音响引起的各种不同的联想有关。也就是说语言符号会使读者能根据语言符号的语音特征联想到外部世界的某些事物和现象。美国语言学家Dwight Bolinger(1981)认为联觉音组是指在语言上有模糊的相似之处并结成一组的词。联觉音组st-的发音是由/s/音向/t/音滑落而成:首先发[s],发音时双唇微开,上下齿接近于合拢状态,舌尖抵住下龈,气流从牙缝送出,当滑落到爆破音[t]的舌尖抵上龈这个位置时,发音器官在口腔中形成阻碍,并稍做停顿,然后气流冲破阻碍而发出/t/音。/t/是爆破音,爆破音由于爆破过程迅速,音质不柔和,易使人产生坚硬、撞击、跳跃、力量的爆发等感觉。

(一)现象与认知解读

在几本大中型英语词典中(见文献),st-所构词(不包括复合词及专有名词)约有500多个。在这500多个词中,95%词的词义都集中在四组相互关联的语义链条中。这四组语义链条分别为:

(1)阻碍、受阻、阻挡…..

(2)停、止、滞…..

(3)静、稳、定、固、模式、方法…..

(4)刺、拨旺火、惊跳、跺脚、爆发…..

语言是由语音、语义、语法三个层面组成的特殊符号系统。语言符号是由一个符号(字母序列)代表。语言符号与声音符号相关,它是符号发音的一个环节,通过这些发音,它间接地与其所代表的观念相联系。既然声音是有意义的,那么我们完全可以解释st-起头的词的认知过程。

在从[s]到[t]的过程中,发音器官在口腔中形成阻碍,在认知上人们也就将其所构词指称为人们在行动或生活中受阻或给它人、它物以阻力,如stall,stifle,stanch,stunt,stymie,stem,stile,stow,staunch。当行为与动作受阻时,就出现停顿现象,整个过程就不顺畅。经隐喻延伸,就有了“stammer,stutter说话结结巴巴”“stumble跌跌撞撞地走,stagger摇晃”就是把/st/发音时的“不顺畅”这一特征映射到说话、行动、思维方面。

人们根据/st/发音时“停顿”这一具体特征,将其认知为“不动和静止”,即从动态到静态的转换,这也反映了人们对“动静”两个相对行为的认知。当某个物体静止不动时,就认知为“稳”,“稳才会固和定”,其实“静、稳、定、固”常常是不能分开的。汉语中就有“稳定、稳固”的说法。

同时“阻”也常常使人有一个意象,即前面有障碍物。障碍物往往让人想起“高、挡住去路”。汉字“阻”中的“且(jǔ)”就是“阜”,即“土山”之意,与高山险阻有关,本义为“险要的地方”。英语中st-所构词的词义也很明显地体现了“高与阻”的概念。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前三条语义链其实是紧密相联的。

我们用图1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图1:英语联觉音组st-所构词隐含义的扩展方式

下面将st-所构词汇集中于表1中,这样能更清楚的体会联觉音组st-所构词语义链之间的关系。

第四条语义链看似与前面没有关系,其实是一脉相承的。根据气流的特征,如果被堵了一段时间,一旦有出口,那么气流的爆发力是很大的。而/st/中的爆破音/t/的发音特征也正是气流这一特征的体现,其意义也凸现在st-所构词中。如“stab刺;stick刺入;stimulate刺激;stoke拨旺火;start惊跳;stomp跺脚;storm爆发”等,都隐含了气流爆发时速度快、力度大这些特征。

(二)英语联觉音组st-的间接认知

本文所述的间接认知就是指有一些联觉音组st-所构词怎么看都无法将其发音特点与词义联系起来,那么就要通过词源探寻这些词的发展历程来进行间接认知。大家都知道语言之所以有发展就是因为词形词义产生了变异。语言变异有社会因素,也有心理因素。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通过已知事物认识未知事物的认知方式,是人们认识、理解和掌握不断出现的新事物、新概念、新观念的有力工具,表现在词义变异上就是用已有事物的名称指称与已知事物相似或相关的未知事物,从而产生词义变异,形成多义词,正因为此,可以说隐喻是词义变异的心理机制。

联觉音组st-所构词有相当一部分发生了变异,但是经过分析它们的词义与/st/的发音特点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如:

staff现在常用的含义是“全体职员”,最初是指称起稳定作用的“拐杖”,因为“拐杖”有支撑功能,因此被隐喻为“支持某个指挥官的一帮军官”,由物映射到人;后来随着语言的演变,staff这一含义泛化为“某个团体的所有人员”。starve“挨饿”是stiff的异体词,原指称“死尸”的“僵硬、不动”,再依据社会原因即当时饿死的人多,所以用僵硬的尸体来表示饥饿。steer“驾驶”,来源于用来使船平稳前行的“撑杆”,取了st-的“稳”的含义。sterile“贫瘠的,不长植物的”,最先指称“坚硬”的土地,不适合于种植,取了st-“固”的意义。sterling“英国货币”,是因为早期诺曼人的硬币上有一个小星星,因为星星都被看作是恒星,“恒”是不变,有“稳”之意。stern“严厉的”,这个词的前身是sterile,这里用指称土地的坚硬来隐喻人的态度的严格,也暗含了“固”之意。我们最熟悉的study“学习”又怎么解释呢,原来人们对“学习”这一概念最早的认知是指“对某事的执着和坚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持之以恒,自然就隐含了“稳”。steward“管理员”,它是由stigweard/stiward发生音变而来,其中stig相当于现在的hall或house,weard则相当于guard,所以steward就是“看家的人、管

家”,而hall与house则正符合第三个语义链中的“固定和竖状物”之意,即没有脱离st-的隐含义。

表1 英语联觉音组st-所构词及词义具体实例

通过以上几个例子说明,st-所构词的意义确实与其发音是有关。

三、结语

英语联觉音组的提出,无疑为词汇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但遗憾的是,在国内除了邓万勇(2004)在这一领域有所研究外,其它并没有看到。英语中到底有多少音觉联组,它们形成的原因是什么都尚不清楚。如果有更多的学者能研究这些问题,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语言。

[1]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明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Finh,J.R.The Tongue of Men and Speech[M].O.U.P., 1964.

[3]李玉华.英语语音象征探新[J].山东外语教学,2006(2): 63-65

[4]贺川生.音义学:研究音义关系的一门学科[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1):22-25.

[5]胡壮麟.功能主义纵横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6]Bolinger,Dwight&Sears,Donald A.Aspects of Language [M].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Inc,1981.

[7]邓万勇.解读英语音美素br-.外语与外语教学[J].2004 (10):7-10.

[8]新编英汉汉英词典[K].海口:南方出版社,2003.

[9]英华大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00.

[10]麦克米伦高阶美语词典[K].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Metaphorical Cognition of English Phonaestheme"st-"

CHEN Qing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Hunan Fir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205)

Four semantic chains of the words under English phoanestheme"st-"have their own nuclear meaning, that is,"stall,stop,stable and quick action".With the aid of metaphorical cognition,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phenomenon.The conclusion isthat the main factor isthe similarity between the meaningsof wordsand the phonetic featuresof"st-".

English phonaestheme,similarity,metaphorical cognition

H313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674-831X(2012)02-0108-04

2011-10-18

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2YJA740006);2010年湖南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2010[447])

陈 清(1966-),女,湖南安仁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认知语言学和学习理论研究。

[责任编辑:涂兵兰]

猜你喜欢

联觉构词词义
从构词词源看英汉时空性差异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你是联觉人吗
词义辨别小妙招——看图辨词
认知视野下“好”、“坏”构词的对称性研究
“分”的音变构词及其句法语义特征
联觉的发展与习得
联觉的大脑网络激活*
字意与词义
《诗经》词义考辨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