蒌蒿常见病害及防治
2012-11-12刘峰
刘峰
蒌蒿营养价值高,保健功效好,生产中要注意白粉病、灰霉病、白绢病、病毒病的为害,并要对病害认真识别,做到对症用药;并要合理安排茬口,加强田间管理减少发病,慎重选用药剂,做到早发现、早防治。
蒌蒿,俗称水蒿、小艾、芦蒿等,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嫩茎和地下肥大的肉质茎皆可食用,多以鲜嫩茎秆供食,是人们特别喜食的野菜之一。随着人们对蒌蒿营养价值和保健功效认识的提高,蒌蒿的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蒌蒿的主要病害有白粉病、灰霉病、白绢病、病毒病等,为夺取高产,必须加强病害的防治,现将各病害的为害症状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1 蒌蒿病害识别
1.1 白粉病
主要为害叶片,叶柄和茎也可发病。发病初期,叶片出现白色近圆形粉斑,随后病斑扩大成连片白斑,严重的整个叶片布满白粉,叶正面重于背面。发病后期,白色霉斑变为灰色,在病斑上生出成堆的黄褐色小粒,最后小粒变成黑色。
1.2 灰霉病
可为害植株叶片和茎。叶片受害,多从叶尖开始,从叶尖向基部呈“V”形扩展,病斑呈黄褐色,有深褐色轮纹产生,病部扩大后,可引起整个叶片枯死。茎部受害后,产生水渍状病斑,病部密生灰色霉层,可散出灰色粉末物质,病株极易倒伏和枯死。
1.3 白绢病
主要侵染近地面的茎基部,也能侵害果实。茎基部或近地面茎蔓染病,初呈暗褐色,上有白色丝绢状菌丝,呈辐射状,边缘尤为明显,后期在病部结出许多茶褐色油菜籽状菌核,病茎完全腐烂时,茎叶全部萎蔫,不久植株枯死。
1.4 病毒病
病株呈花叶或斑驳状,叶片上有深绿色疱斑。新叶受害重。重病株上部叶片畸形,呈鸡爪状,植株矮化,叶片变小、不能展开,后期叶片枯黄或死亡。
2 蒌蒿病害综合防治
2.1 农业防治
①合理安排茬口 大部分病原菌都能随病残体留在土壤中,一般存活3~5年,甚至10年之久,成为翌年初侵染源。因此,必须实行3年以上轮作,有条件的地方最好种1年的水稻或水生作物,或种植葱蒜等能分泌杀菌物质的作物,避免种植与蒌蒿有相近病害的作物。
②加强棚室管理 随时做好棚室的通风换气工作,调节好棚室内的温度和湿度,以控制病害发生;科学浇水,小水勤浇或膜下滴灌,切忌大水漫灌,严防土壤积水;做好浅中耕,避免土壤板结,但不要过早、过深培土;科学施肥,增施以有机肥为主的磷钾肥,促进根叶稳健生长,增强植株生理抗性。
③清洁田园 随时掌握蒌蒿生长状况,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带出棚外集中烧毁或深埋,并及时清除病穴土壤,喷灌石灰水或药剂对病穴进行消毒处理,以控制病菌的传播蔓延。
2.2 药剂防治
对于任何病害都要做到早发现、早防治。白粉病可用20%粉锈宁(三唑酮)乳油2 000倍液或武夷菌素100~150倍液喷雾。灰霉病用50%速克灵(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白绢病用50%速克灵1 500倍液、50%农利灵(乙烯菌核利)1 000倍液或50%菌核净1 000倍液喷雾,或每667 m2用10%速克灵烟剂250 g烟熏,防治时注意在低温阴雨季节,应多用烟剂,少用水剂。消灭传毒蚜虫,可减轻病毒病为害,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或50%辛氰乳油4 000倍液防治蚜虫;病毒病发病初期,用1.5%植病灵1 000倍液或高锰酸钾1 000倍液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