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阐释、理解与翻译*——解读斯坦纳阐释翻译理论

2012-11-12骆蔓莉

外语与翻译 2012年4期
关键词:斯坦纳阐释学译者

骆蔓莉

(广西财经学院,广西南宁530003)

美国学者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被誉为当代最杰出的知识分子之一。他博学多才,精通各门现代科学,对一个问题能进行敏锐的多视角多学科交叉分析。他的著作《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After Babel: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1975)被称为18世纪以来第一部对翻译理论过程作出系统性研究的著作。他在阐释学理论基础上提出的翻译观为翻译研究者们从哲学阐释学视角研究翻译开拓了新的视角。他的阐释学翻译理论不但迅速成为西方译界的一个重要理论,而且在国际译界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此理论对翻译批评和翻译实践都同样具有实用价值。本文认为,对翻译过程的论述是斯坦纳的阐释翻译理论的亮点,阐释、理解与翻译三者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是其精髓。

一、阐释与理解

阐释学(Hermeneutics),也称为诠释学或解释学。阐释学一种是探求意义理解和解释哲学理论。阐释学是对理解的诠释,特别是对文本的理解。(Hermeneutics is the study of understanding,especially the task of understanding texts.)(Palmer,1980:8)也就是说理解是阐释学的核心概念。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的阐释学的思想是理解文本和解释文本。德国哲学家狄尔泰(Dilthey)也把文字的理解和阐释看成最基本的阐释活动。斯坦纳的阐释翻译理论认为一切交际或交流都是通过解释或翻译来实现的。理解是对意义的领会,是有效的认识过程。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翻译的过程,是哲学阐释学意义上的对文本理解的拓展过程。

二、理解与翻译

“翻译,无论是文学翻译还是非文学翻译,都离不开对原文的理解和解释。如果说,理解是对原文的接受,那么,解释就是对原文的一种阐发”(谢天振,2000:53)。在这种“解释”、“阐发”过程中,译者的思想给予原文以一新的角度。但是思想、语言和事物是不可分离的统一物,这使得理解与翻译一部作品变成困难。斯坦纳在《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一书中指出理解一部作品是非常不易的。他以翻译莎士比亚《辛白林》(Cymbeline)第二幕结尾中波塞摩斯(Posthumus)的一段独白为例。他指出要翻译好这一段文字,第一步,要先看看主要词语在剧本当时被创作的哪个年代的意思。第二步,要了解句子结构,接着进行语法分析。但以上所述都不过是手段,真正重要的是要联系剧本本身弄懂波塞摩斯这段独白之意。第三步,也是最困难的一步,那就是要进而联系到十七世纪初人们说话的习惯。斯坦纳认为,“……联系是没有止境的。……需要对文本进行透彻理解”。(And where are the confines of relevance?…having no conceivable bearing….An exercise in“total reading”is also potentially unending.)(Steiner,2001:7-8)由此可见,随着时光的流逝,对于一段文字的意义乃至一个词的意义,过去时代的人们能够理解的,今天的人们已经不能理解,只有通过阐释,重新构建,才能把隐没的意义再现出来。这说明了对词本身及对历史因素作尽量详细分析是十分重要的。正如阐释学理论所指出人类在生活中不断留下符号和痕迹,后人通过这些符号和痕迹,可以跨越时空距离与他建立起联系,通过阐释认识前人,认识当时的生活,最终认识到历史。而当我们在理解和翻译一段文字、一篇文章抑或一部作品时,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斯坦纳在其书中还举了一个例子。即如何译好简.奥斯汀的《理智与情感》(Sense and Sensibility)第二卷第一章,当埃莉诺·达什伍德听到爱德华·费拉尔斯订婚的消息时产生的感想的一段文字。斯坦纳写道,“要理解关键性词语产生的总体效果。这些关键性词语包含着复杂的语义价值与伦理价值”(The crux lies in tonality,in the cumulative effect of key words and turns of phrase which may have behind them and,as I were,immediately beneath their own surface,a complex field of semantic and ethical values.)(Steiner,2001:10)。也就是说,要理解好这段文字,就要理解这段文字中的关键性词语,要理解好这些关键性词语,就要理解具有作者个人特色的词汇,而要理解这些词汇,就要“广泛阅读作者的其他作品,从而了解作者的用词习惯,以及他(她)给词汇赋予的,以便能体察出他(她)某部作品中的某些词汇背后隐藏的‘语义流’”(廖七一,2001:94)。正如里克曼(1992)指出读一本狄更斯的的小说,有的人可能是为了学习英语,有的人可能是为了获得一幅19世纪英国的写照,有的人可能是为了研究狄更斯的心灵。不同的读者如语文学家,文学家,心理学家或社会历史学家怀着自己各自不同的目的来研究同一部作品,“如果一个人不理解狄更斯所使用的词语,他便不可能理解狄更斯对英国生活的写照”(里克曼,1992:157)。每个译者都属于某一特定的时代,每个译者的思想行为的方式不一,其文化和知识背景也不一。面对原作作者在之前的时代中写成的作品,译者只能以自己所处时代的进行理解。译者通过再现相同的情感、意志、目标、价值取向的过程而再进行体验,进而达到理解。接着译者在其理解的基础上对原文进行表达和解释,即对原文进行翻译。这就是理解与翻译的看似“道不清,理还乱”的关系。但是如果从哲学阐释学角度就迎刃而解了。译者要克服困难,要译出好作品,就需要“对原文进行多方面的理解”(Any thorough reading of a text out of the past of one’s ow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is a manifold act of interpretation.)(Steiner,2001:18)。在对原文进行多方面理解的前提下,通过自身置入,译者和原作者便可共同向一种更高的普遍性提升,使译者获得一个新的视域,超出自我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价值观等去审视原文,从而更有效地理解原文。正如斯坦纳所言:“每一个语言现象都具有时间性。我们每用一个词,都相当于打开了这个词全部历史。每一段话都属于一定的历史时期,它具有语言学家所说的历时语言结构。要透切地理解一段话,就是要尽一切可能恢复原来说话时它所具有的价值和用意”(Every language-act has a temporal determinant.No semantic form is timeless.When using a word we wake into resonance,as it were,its entire previous history.A text is embedded in specific historical time,it has what linguists call a diachronic structure.To read fully is to restore all that one can of the immediacies of value and intent in which speech actually occurs.)(Steiner,2001:24)。

时间是有距离的,语言是有差异的。语言离心力产生了方言。方言是有差别的。因此,需要翻译。怎么翻译?是借助于翻译工具?还是求助于要有学问的翻译大家?斯坦纳的观点是,关键在于“寻找一种解释(interpretation),使得语言在说出或写出的时间和地点以外仍保持生命力”(“Interpretation”as the which gives language life beyond the moment and place of immediate utterance or transcription,is what I am concerned with.)(Steiner,2001:28)。“翻译是一种解释,解释的过程极富主观性,因为意义是一种动态生成物,是读者通过文本的中介在与作者的对话过程中生成的,是在主体间的互相作用过程中的”(吕俊,2000:51-52)。理解是嵌入在历史背景下,对文本的解释,理解是隐式的,翻译(译文)是显式的。理解的主体是译者。理解的客体是文本 。理解也是翻译。理解和解释以一种不可分解的方式彼此交织在一起。所有翻译者都是阐释者。

三、阐释过程与翻译四步骤

斯坦纳在阐释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翻译四步骤:信任,侵入,吸收和补偿。这是斯坦纳阐释翻译理论的主要内涵。这是翻译的过程,也是阐释过程,是理解的过程。三者相辅相成。译者相信待译材料有翻译价值。由此也使译文与原文不平衡。比如,当有人让你朗读一封信的时候,你是倾向于相信这封信的。此时,“不平衡”便发生了。译者对原文进行阐释和理解的时候,原文意义,经译者在第二步提取后,随即被带入目的语。此时又会失去平衡。因此,翻译时必须提供补偿。这就是第四个步骤。只有当译者、阐释者和读者努力恢复因其理解过程中破坏了的平衡、内在存在的平衡的时候,他才忠实于这篇作品。(The translator,the exegetist,the reader is faithful to his text,makes his response responsible,only when he endeavours to restore the balance of forces ,of integral presence,which his appropriative comprehension has disrupted.)(Steiner,2001:318)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是阐释学思想的体现。上文所述的理解过程如同翻译之过程。翻译是译者在两个不同的世界之间进行调解。阐释的“历时性”决定其需要“融合”,翻译的“不平衡”性 决定其需要“补偿”。杨武能(2003)指出,原著文本和作家创作是阐释,是作家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阐释。作者的风格和用词习惯是阐释方式。读者读一部作品,也是阐释。翻译也是阐释,只不过是一种广义的阐释,是一种全面的、特定意义上的阐释。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思想活动的哲学性的体现。在翻译实践上给以我们启示,在翻译批评方面,对一直众说纷纭的翻译标准:“忠实”,也具有启发性。与原文完全“平衡”的译文才是完美的译文。但这只是一种理想性的译文 。翻译过程中“不平衡的”产生,使得忠实只是一个程度问题。因此,如何“忠实”,力求平衡即可。

四、结论

斯坦纳在《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一书中对于语言和文化进行了梳理。引入阐释学理论,提出了基于阐释学分析的四个翻译步。论述了语言和翻译的本质。从中可读出理解与翻译的本质。使得翻译研究者可以从哲学角度分析翻译过程。体现了阐释,理解与翻译三者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而语言就是他们的载体。语言贯穿其中。它们的关系如下图。

没有对事物的理解而离开语言,没有对语言的理解而离开事物(洪汉鼎,2001:306)。正如斯坦纳所言,无论是同一语言之内还是不同语言之间,人的交往就等于翻译。研究翻译就是研究语言。(Inside or between languages,human communication equals translation.A study of translation is a study of language.)(Steiner,2001:49)理解的主体是译者,理解的客体是文本,要对文本的内容进行阐释,需要理解,理解就是翻译,理解的过程就是翻译的过程。

[1]洪汉鼎.理解的真理:解读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2]吕俊.哲学的语言论转向对翻译研究的启示[J].外国语,2000,(5):51-52.

[3]廖七一.当代英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4]谢天振.作者本意和本文本意——解释学理论与翻译研究[J].外国语,2000,(3):53-60.

[5]杨武能.翻译.解释.阐释——文学翻译断想[A].罗选民,屠国元.阐释与解构:翻译研究论文集[C].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3.

[6]H.P.里克曼,Dilthey殷晓蓉,吴晓明,狄而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7]Palmer.Richard E.Hermeneutics[M].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1980.

[8]Steiner.George.After Babel: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语研究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斯坦纳阐释学译者
实际生命的阐释学处境
——关于海德格尔的“那托普报告”
“阐释”与“训释”——中国古典阐释学的语文学形式
训诂与阐释——阐释学体系建构讨论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欧拉线的逆斯坦纳点性质初探
译者生存与翻译存在关系的生存论建构
不同翻译研究范式与批评中的批评者阐释学立场①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斯坦纳定理的证明及应用
Faster Approximation for Rectilinear Bottleneck Steiner Tree Probl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