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
2012-11-12朱玉林侯茂章
朱玉林,侯茂章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近十年来,为了提高《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我们结合湖南省教育厅教学改革重点课题“产业经济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和学校教学改革课题《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研究”,对《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深入研究与实践。我们在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中,注重吸收与借鉴一些前辈的教学改革成果,如王述英等(2002)、杜传忠(2006)等认为《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应充分体现产业经济学的应用性特点,加强实践与理论紧密结合[1,2],为我们提供了方向指导;邱凤(2005)、杜传忠(2006)、汪芳(2007)、喻言(2008)等强调以案例教学来丰富《产业经济学》教学内容,并在教学实践中编写了有关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产业发展、产业政策和反垄断等方面的案例,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产业经济学》教学内容[3-6],也为我们开展案例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一、修订教学大纲
《产业经济学》作为我校经管类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学大纲修订时将其定性为“一门较为年轻的应用经济学科和经济学核心课程,是介于宏观和微观之间的中观经济学。因此,我们在修订《产业经济学》教学大纲时规定本课程教学总目标是“产业经济学作为应用经济学科,特别强调其应用性。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力图使学生能够运用本门课程中产业组织、产业结构等理论模型对现实产业进行分析;能够运用产业关联理论中的投入产出模型对不同产业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进行定量分析;能够运用产业政策、产业布局等理论对区域产业布局与发展进行分析。”[7]
在修订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我们选择高等教育出版社、苏东水教授主编的《产业经济学》作为教材[8]。该教材按照企业、市场和政府三条主线逐层展开,将主要内容分为5篇20章。从篇章安排看,结构完整、层次清楚;从内容看,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突出中国特色,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认可。
二、教学内容改革
由于本课程理论性较强,学生普遍反映学习难度大、参与兴趣不高,《产业经济学》教学效果不理想,与教学大纲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有一定距离。因此,我们努力探索如何从内容繁杂的章节中,挑选合适的内容来开展教学工作。由于不同专业培养计划中,给《产业经济学》教学设置了不同课时量,如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和保险等专业安排40学时,其他专业则安排32学时。所以,教学过程中不可能将教材中20章内容全部详细讲授,只能从中挑选部分内容侧重讲解,也没有课时开展实验教学和社会调查等。为此,我们进行了一些有关教学内容的改革探索[7]。
首先,我们改革了教学内容,将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管理(产业政策)和产业发展(中国产业发展展望)等篇章作为重点讲授内容。
其次,我们将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管理和产业发展这四部分中又选择了教学重点,如“产业组织”教学中,我们首先用讲解产业组织理论的流派、演变和最新发展,让学生对SCP范式,以及其他产业组织理论发展有清晰了解;之后结合微观经济理论对企业、市场、竞争进行讲解,特别是对静态竞争和动态竞争模型进行重点讲授。在“产业结构”教学中,在从质的角度动态地揭示产业间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不断发展变化的趋势、演进规律等基础上,重点对产业关联理论进行讲授,如实物形态和价值形态投入产出表的内容、结构和平衡关系等方面的异同,投入产出模型与投入产出分析的主要内容,产业波及效果分析等,从量的角度静态地分析一定时期内产业间联系与联系方式的技术经济数量比例关系,即产业间“投入”与“产出”的量的比例关系。在“产业管理和产业发展”教学中,重点讲解产业政策的作用与分类、产业规制的国际比较、自然垄断产业的规制等,以及产业发展模式和产业发展趋势、我国产业发展的趋势和产业结构调整。
第三,重点讲解各部分的难点内容。如竞争绩效比较中,我们运用了博弈论的基本知识,图示了相关竞争的绩效比较,通过对比以加深学生印象,使这些晦涩难懂、有难度的内容变得更加直观、易懂。又如在“投入产出表”教学中,首先对实物与价值两种形态的投入产出表进行了比较,并利用“2009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和“2007年上海市投入产出表”等对价值形态表各纵向和横向平衡关系进行了详细讲解,从而清晰地展现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同时,紧密结合宏观经济学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分析折旧、新创造价值和最终产品间的关系,让学生真正理解产业经济学的“中观”性质;在计算各类系数过程中,通过阐述产业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使学生对价值形态投入产出表的结构、功能等有了更深入理解。
三、建立教学质量反馈体系
反馈是进行教学质量管理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通过教学质量反馈控制,才能了解到《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质量是否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是否符合培养目标。在《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质量反馈体系中,基本反馈过程如图1。
图1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质量反馈图
四、改革教学方法
采用和探索了一些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如“案例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媒体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研究性教学模式”等。经过几年的实践和应用,这些教学方法和模式运用效果良好,明显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中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弊端,显著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比如《产业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我们会紧密结合产经新闻来讲述产业经济理论,让学生感受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提高了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热情。同时,在第三周时向同学们布置各类与现实产业发展相关的课堂宣讲作业,并鼓励他们积极动手、团结合作来共同完成这些作业;经过三个星期的精心准备,同学们制作内容丰富的PPT、上讲台作精彩宣讲,向全班同学展示他们组所做的数据收集与分析工作。
同时,我们充分运用现代化网络教学技术,开展网络课程建设。目前,校级精品课程《产业经济学》建立了教学网站,将精品课程的所有资源以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流媒体等方式呈现给学习者,实现网上的动态传输、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网络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有着巨大的优越性。目前,《产业经济学》授课教师基本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设备来开展课堂教学,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
五、加强师资培养
(一)加强对外交流
产业经济学学科带头人、校级精品课程《产业经济学》主持人朱玉林教授担任中国工业经济学会理事、湖南省经济学会常务理事等,积极同国内外其他高校、研究结构开展交流,邀请专家来访、讲学等,加强产业经济学教学与科研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如近两年教学团队中有5人次访问日本富山大学、韩国江原大学,开展教学与科研交流。
(二)积极参加学校和学院举行的青年教师教学能手比赛
近几年来,产业经济学授课教师连续参加了几届学校、学院举办的青年教师教学能手比赛,其中三人获得学院一等奖、一人获得学校一等奖,并在代表学校参加2012年湖南省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中获得一等奖。青年教师认真开展《产业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努力提高教学水平。通过积极参加这些比赛活动,很好地促进了青年教师教学水平,提高了《产业经济学》的教学质量。
六、教学改革理论研究成果丰硕
为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产业经济学》教学团队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理论研究。特别是2009年成功申请了湖南省教育厅教改重点项目“产业经济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和校级重点教改课题“《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研究”后,我们对教学大纲、培养方案、先进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进行了全方位研究,取得了多项教研成果。近5年来,教学团队共发表有关《产业经济学》教改论文11篇,其中EI、ISTP检索3篇。同时,我们十分注重在教学中积极推广教学研究成果,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研讨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锻炼思维。2006年以来,我们将教学改革研究成果应用于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保险学等专业,受益学生达3,000多名,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显著提高了我校《产业经济学》教学质量。
[1]王述英,杨风禄.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地位与应用性质[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58-61.
[2]杜传忠.产业经济学的应用性在教学实践中的体现问题探讨[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40-42.
[3]邱凤.产业经济学案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4]杜传忠.我国产业经济学案例教学问题探讨[J].山东警官学院学报,2006,(11):124-126.
[5]汪芳,赵玉林.产业经济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创新[J].理工高教研究,2007,(6):101-103.
[6]喻言.产业经济学案例教学实践问题探讨[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87-88.
[7]侯茂章,朱玉林.《产业经济学》教学内容改革探索[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180-181.
[8]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