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08 北京奥运会精神遗产的传承机制

2012-11-12陈作松

体育科学研究 2012年6期
关键词:北京奥运奥林匹克运动奥林匹克

林 俊,陈作松

(1.武夷学院体育教学部,福建 武夷山 354300;2.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奥林匹克精神可以特指《奥林匹克宪章》中规定的“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也可以泛指奥林匹克运动所主张的整个价值体系[1]。本研究所指的奥林匹克精神是指奥林匹克运动所主张的整个价值体系。100 多年来,人们在研究和实践奥林匹克精神过程中,奥林匹克精神内涵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为人类社会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2008年代表西方文明的奥林匹克运动来到中国,与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不断地交流与融合,展现了北京奥运会的独特精神面貌、文化特性、民族性格与价值观念,赋予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新的内涵,给中国乃至世界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2]。这些宝贵精神财富,不仅对丰富奥林匹克运动的思想和推动奥林匹克运动蓬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促进中国社会进步和世界文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虽然2008年北京奥运会已成为历史,2012年伦敦奥运会也已落下帷幕,但弘扬与传承北京奥运精神是永恒的主题,仍然值得思考和探讨。当前,关于如何弘扬与传承北京奥运会精神遗产已有一些研究。如有学者借鉴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理论,建立了传承与弘扬北京奥运精神遗产的AGIL 模型[3];有学者借鉴了孔子的自我道德修养的方法—自我认知,认为奥运精神遗产的继承与发扬需要具有自我认知能力、自我认知精神[4]。这些研究对于弘扬和传承北京奥运精神遗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这些研究只是从某个角度、某个方面进行探讨,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的传承机制理论。本研究拟以实践奥林匹克运动精神的历史为主线,从社会学、心理学及传播学的角度去探讨北京奥运会精神遗产的传承机制,以便更好地弘扬与传承北京奥运会精神遗产。

1 北京奥运会精神遗产的弘扬与传承

1.1 奥林匹克精神产生的渊源与发展

历时1 169年的古代奥运会不仅形成了竞技运动的组织模式,同时也为人类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形成了和平友谊、拼搏奋进、公平竞争、追求人体和谐发展的“古代奥林匹克精神”。纵观古代奥林匹克精神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古希腊奴隶制度和频繁的战争是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产生和奥运精神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古代奥运会是在战争背景中产生的,是独立于战争之外的和平与友谊的盛会,是人们对和平的美好愿望的追求,从而形成了和平友谊的奥林匹克精神。而古希腊战争与和平的相互矛盾、相互制约,使倡导和平友谊的奥林匹克精神得以延续。随着古希腊奴隶制的确立和巩固,使自由民阶层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权利相对平等,他们在竞技运动中也取得相应平等的资格,因而有可能在竞技比赛中进行公平、公正的竞争。由于希腊人的尚武精神和对健康运动的崇尚,使每个自由公民都自觉地参与体育训练,如果身体能力欠佳很可能会被列入低微出身者的行列或沦为奴隶。这种奴隶制度造就了公平、公正、自觉参与的古代奥运会精神。

古希腊的宗教习俗和审美观、价值观是古代奥运精神形成的原因之二。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古希腊人的一种宗教庆典活动。在古希腊,人们有以竞技形式表示对神灵和英雄人物崇拜的宗教习俗,认为完善的技艺、健美的肌肉,便是最为虔诚的宗教祭祀。在古希腊人的审美观中,人体是被认为最美的的东西,人们普遍追求健美的身体,同时认为美的心灵是寄托于美的肉体之中,这种审美观、价值观一度成为希腊人典型的精神特征。正是由于古希腊人对神圣宗教的信仰,由宗教所产生的价值观念、审美观及道德伦理,造就了特有的“古代奥林匹克精神”,并使这种精神得以传承千年。

古希腊的教育制度促使了古代奥林匹克精神的延续。在古希腊的教育体系中,体育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一个人的运动能力和身体健壮程度是他教育程度的重要标志。由于古希腊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促使古代奥运精神的延续。

当然,古代奥运会作为奴隶制时代的一种文化形式,必然有其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主要表现在:造成男女参与奥运会的权利不平等,奥运会成为有钱人的游戏,特别是古代奥运会发展到后期,日益背离“古代奥林匹克精神”,堕落成为赚钱和娱乐的工具,使古代奥运会逐渐走向衰亡[5]。

由于人们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向往,体育的国际化趋势,人们渴望和平的愿望,以及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的教育方式促使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兴起。特别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三大思想文化运动,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兴起扫清了思想障碍,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6]。然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决不是古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回归和翻版,决不再是一个宗教庆典和祭祀赛会。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突破了古代奥运会狭隘的民族性,超越了种族、宗教、政治的限制,从某种意义上说应该是全世界不同文化汇集与展示的盛会,是全世界人民和平友谊的盛会。因此,在较短的时间内,如何使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文化之间的差异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就成了现代奥运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而现代奥林匹克精神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纵观现代奥运会的百年历史,它曾多次超越国家、地区、民族间的矛盾,为全世界的友谊、理解、信任和文化的融合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从而形成了相互理解,顽强拼搏、重在参与、不畏失败,团结友谊,公平对待,以及为建立一个和平美好世界做贡献的现代奥林匹克精神。

综上所述,以古希腊为主的西方文化和人们渴望和平的愿望是奥林匹克精神形成的思想基础;宗教习俗、教育制度、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的互相作用,是奥林匹克精神得以延续的主要机制;而社会制度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形成、发展起作控制、导向和调节的作用。因此,对北京奥运会精神遗产的弘扬与传承同样离不开社会制度和社会价值观的导向,离不开文化和教育的支撑。

1.2 社会控制论与北京奥运会精神遗产的弘扬与传承

弘扬与传承北京奥运精神遗产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社会制度的控制与导向,是一项社会行动。因此,可以借用社会控制理论来探讨。

社会控制(Social Controls),是一个社会学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罗斯(E.A.Ross)提出来的。罗斯从考察社会秩序入手提出社会控制。在人类社会的早期,社会秩序的维持更多地是依靠一种自然的秩序,这种秩序的基础是人类的亲情、爱情等情感归属。当人类社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化和多元化的时候,单纯依靠情感来维持的自然秩序就暴露出极大的局限性。“社会进步的标志,是以稳定的不受人的情感影响的关系逐渐取代无常的私人关系[7]”,维持这种关系的机制就是社会控制。因此,社会控制通常是指为了维持人类社会的正常秩序,使人类自身的活动按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进行,通过某种社会力量促使人们遵守社会规范和维护社会秩序的过程[8]。社会控制论认为,社会系统可以分为自主系统、受控系统和混合系统。自主系统是指因果关系或权利关系被某种自主控制关系维持在稳定或动态平衡之中。受控系统是指完全根据个人利益优先原则而行动的系统,这些系统没有内在控制机制,必须受到系统外部力量的控制,才能维持在稳定或动态平衡之中。混合系统是介于自主系统和受控系统之间的系统[9]。借鉴社会控制理论对社会系统的划分和对社会成员行为的控制手段,可以把弘扬与传承北京奥运精神遗产行动系统分为受控系统——政府制度控制、混合系统——社会组织机构的激励、自主系统——情感凝聚三个系统(图1)。三个系统的互相协调、互动耦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能。

图1 弘扬与传承北京奥运会精神遗产社会控制示意图

1.2.1 政府制度控制

在弘扬与传承北京奥运精神遗产的社会行动中,政府既是弘扬者和传承者,也是领导者和指引者。政府通过法律法规、行政制度、政策导向等宏观调控的手段,承担着协调社会的不同群体之间的关系,维护各方的利益,以保证我国体育事业的良性发展,促进弘扬与传承北京奥运精神遗产社会行动的有效运行。例如,“全民健身计划”(2011年—2015年)五年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公共体育事业,全面推进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奠定建设体育强国基础。”纲要明确提出:无论年纪、身体残健、城乡差异、民族差异都体育事业发展的对象,倡导全民参与、平等参与的北京奥运精神,体现出了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个人的健康发展是中国体育事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从五年纲要中可以发现,纲要不仅是未来五年我国全民健身的一个规划,同时也是弘扬北京奥运精神的一个导向性文件。如果说“古代奥运精神”是当时古希腊人们渴望和平、崇尚宗教的产物,那么,北京奥运精神就是当前形势下政府大力倡导的社会价值观,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重要精神力量。

1.2.2 社会组织机构激励

弘扬与传承北京奥运会精神遗产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发挥北京奥运精神遗产的长期效应,就需要借助社会组织机构的力量,在政府的主导作用下,通过组织机构的激励,使社会成员具有动机和动力,并按一定的规范和秩序参与到传承与弘扬的社会行动中来[3]。这里指的社会组织机构是社会第三部门的文化组织、经济组织、体育组织、社区等。文化组织包括文化馆、学校、博物馆、学术团体、科研机构、传媒等,承担着对北京奥运精神遗产的挖掘、整理、教育、传播的任务,有助于北京奥运精神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中得到长效传承。以企业为主的经济组织应贯彻“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绿色奥运”的北京奥运理念,注重诚信,秉承公平公正的市场基本要求,以人为本,热情服务,坚持改革创新,成为弘扬北京奥运精神的典范。随着社会的进步,遍布各地、各层级的体育组织,对体育运动的展开和体育全球化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些体育组织是沟通政府与社会成员的桥梁和纽带,是各项体育活动的调度管理者、协调组织者和实施者,也是弘扬和传承北京奥运精神遗产的主力军和重要平台。社区是一个社会的子系统,它的健康发展、文明程度以及现代化水平,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谐发展状况。在弘扬和传承北京奥运精神遗产需要发挥社区的社会控制功能、社会参与功能、文化建设功能、教育功能。一个文明有序、相互关爱、和谐和睦的社区,有助于培养社会成员对北京奥运精神遗产价值观的认同感。

1.2.3 情感凝聚

社会控制论认为,社会控制包括外在控制与内在控制。前面所述的政府制度控制就是外在控制。内在控制是一种自动控制,通过人的主观作用把社会规范“内化”以后,在行为中自觉遵守社会规范所实现的社会控制。在这种控制中,社会价值观、道德伦理、公众舆论对个体的价值观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弘扬与传承北京奥运精神遗产既需要政府的法律的保护、政策的导向,也需要社会组织的激励,同时还需要人们长期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道德伦理、信仰理想等非制度约束和情感协调的作用,来保证弘扬与传承北京奥运精神遗产的自觉性、稳定性和长效性。

1.3 态度分段理论与北京奥运会精神遗产的弘扬与传承

北京奥运会精神遗产的传承最终要落实到社会的最小单位——社会个体。因此,这也是一个社会个体行为,是社会个体态度转变的一个过程。在社会心理学中,态度是人的行为产生和表现的重要因素,也是预测和控制行为的最佳途径。他是指个体基于过去经验对周围的人、事、物持有的比较持久而一致的心理准备状态或人格倾向[10]。根据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尔曼(H.C.Kelman)提出的“态度分阶段理论”,将个体对北京奥运精神遗产的弘扬与传承分为三个心理过程,即服从阶段、认同阶段和内化阶段。

1.3.1 服从阶段

服从阶段个体在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意志下做出自己不愿意做的行为,此时的态度是暂时性的、表面的。在现实生活中,个人往往为了加入或被群体接纳,会改变自己与群体成员的态度倾向[10]。如在北京奥运会期间,所倡导的一些“讲文明,树新风”的理念,可能会与部分的社会个体的行为习惯、价值观念相抵触,对人们原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冲击。但在全国上下热情迎奥运的公共舆论下,在政府制度的要求下,迫于环境的压力的社会个体,不管此时是何种态度、自愿或不自愿,都表现出服从的行为,但这种服从是暂时性的,由于态度并未改变,一旦这种社会影响消除,很可能会恢复到原有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

1.3.2 认同阶段

认同阶段个体的态度不再是表面的变化,也不是被迫改变,而是自愿接受他人的观点和信念,表现出主动性[10]。认同包括认知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层层递进。社会个体原本是出于社会舆论的压力而被迫服从后,渐渐通过感性认识的积累获得了对某事物的理性的认识,从而得到正面的、积极的认知认同。如北京奥运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举措,在推行之初可能会对日常的生活造成不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现这种举措确实符合人类的共同利益,利人利己,从而使其从认知上得到认同。而情感认同是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肯定的情绪体验所形成的认同,如在健身的活动中,可能由最初的被动参与,发现了体育活动的乐趣:交友、锻炼了身体、愉悦了身心等。由此对体育运动有了更深层次的感受,而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又将进一步对健身运动的认知过程产生影响。情感认同阶段是认同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阶段,起着承上启下之作用。认同的最高层次是行为的认同,在此阶段将自己的肯定认知和积极情感转化为行动。在北京奥运以后许多人依旧保留了奥运期间所倡导的良好行为,这种行为的延续除了习惯外,更多的是对这种理念的行为认同。

1.3.3 内化阶段

内化阶段是经过社会学习,个体将一定的精神和文化转化为自己稳定的心理特征。新的观点、新的情感、新的意见和社会标准等纳入到自己的价值观体系之中,成为自己的态度中的一部分。这时候才是态度的真正形成[10]。“内化”是弘扬和传承北京奥运精神的重要阶段。此阶段自觉将北京奥林匹克精神遗产体系逐渐与个体本身所具备的态度体系相融合,由认同转化为自己内心的信念,内化到个体的人生观、价值观体系中去,成为一种固定的行为方式,稳定、深刻不易改变。只有内化这个阶段的形成,才意味着北京奥运精神传承的真正实现,只有内化了的北京奥运精神才能在社会实践中得到真实的体现,而不再是一个形式,几句口号。

1.4 北京奥运会精神遗产弘扬与传承的载体

北京奥运会精神遗产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影响物,对北京奥运会精神遗产的弘扬与传承,需要借助“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载体和非物质载体,将这种无形的价值观转化为具体的物质、行为和规范。这些载体包括:文化、教育、体育和传媒等。

1.4.1 文化载体

体育离不开文化,在古希腊,体育与文学、艺术是紧密相连的。如荷马的作品《奥德赛》、米隆的著名雕塑《掷铁饼者》就是很好的见证。奥林匹克精神也在古希腊文学中得到了记载。因此,弘扬与传承北京奥运精神同样需要文化载体的支撑。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经五千余年,造就了丰富的传统文化与人文资源。北京奥运精神是中西文化的融合,既体现了以西方文化为主的奥林匹克精神,也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因此,传承北京奥运精神遗产要大力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努力实现传承北京奥运精神遗产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结合。

北京奥运会虽然已成为历史,但它留下了一大批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遗产诸如会徽、奖牌、吉祥物等奥运标志物,鸟巢、水立方等奥运场馆和一系列设施。非物质遗产诸如口号、歌曲、标语、“人文奥运”文化研究等。这些物质和非物质遗产是奥运精神、中华体育精神的象征,充分整理、挖掘、宣传这些物质和非物质遗产的精神内涵,有利于北京奥运精神遗产的传承。

1.4.2 教育载体

《奥林匹克宪章》规定,国家奥委会的使命和职责之一就是:“在全国体育活动范围内,宣传奥林匹克主义基本原则,尤其是在学校和大学的体育教学计划中促进传播奥林匹克主义[11]”。因此,将体育与教育相结合,这是贯彻奥林匹克主义精神的根本途径之一。在过去的2008年奥运会中,北京奥组委充分发挥了教育传播的功能,致力于青年的教育。举办了奥林匹克青年营活动和“同心结”交流活动;成立了一大批的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出版了中小学奥林匹克知识读本和学生奥运知识挂图。从而使中国4 亿青少年得到最广泛的普及。在今天的后奥运时期,仍然要发挥教育的功能,在各级各类学校开设奥林匹克专题课程、选修课程、讲座等方式,将北京奥运精神遗产的弘扬与传承寓于奥林匹克知识体系之中。

1.4.3 体育载体

奥林匹克精神源于体育,而参与体育运动又可以让人们切身体会到体育运动的竞争拼搏、团结向上的体育精神。体育是教育过程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促进和平、友谊、合作与相互理解的因素[12]。体育在促进人的身心和谐、社会的和谐发展等都具有特殊的价值和综合作用。因此,体育运动是弘扬与传承北京奥运精神遗产的最好载体。

1.4.4 传媒载体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在全世界范围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大众传媒的广泛传播。大众传媒不仅向世人展示了精彩的体育赛事,更是传播了奥林匹克的思想与精神。回顾2008年北京奥运会,大众传媒对奥林匹克运动和文化的传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后,全国上下为迎奥运开展了许多奥林匹克文化的宣传活动,借助电视、广播、网络等各种传媒的宣传力量,使得我国社会大众实现了在较短时间内,全方位、深层次理解奥运文化,了解北京奥运的理念。在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精彩绝伦的开幕式盛典通过卫星传播到世界各地,向全世界人们展示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积淀,展示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所形成的人文精神,以及中国人民对奥林匹克运动的追求。在北京奥运会期间,许多的人虽然不能亲临比赛现场,但通过媒体的报道,也足以让他们体验到赛事的精彩,为运动员们奋力拼搏、不断追求自我超越的体育精神所感动,为志愿者们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正是因为大众媒体的传播,加快了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传播,加大了奥林匹克运动传播的社会覆盖面,加深了北京奥运会对中国的影响力。

2 北京奥运会精神遗产传承机制

北京奥运会精神遗产的弘扬与传承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作为一项社会行动,需要依靠政府的宏观调控、导向,社会第三部门的协调、管理,以及社会价值观、公众舆论的等共同作用。作为一个社会个体行为,既受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也受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调节,即符合人类行为的基本模式:S—O—R 模式[13](图2)。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是一个服从、认同、内化的过程。

图2 人类行为的基本模式示意图

借用社会控制论、人类行为学及心理学的理论来探讨北京奥运会精神遗产的传承机制,既可以从宏观的制度控制入手,也可以对微观的个人心理因素进行分析,进行全方位、多视角地探讨该问题(图3)。

图3 北京奥运会精神遗产传承机制模型示意图

图3 显示,首先,政府可以通过法律、法规、政策等控制、规范和导向社会成员的行为和价值观,如全民健身计划的政策,奥运期间政府倡导的“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的活动、志愿者行动等,通过借助文化、体育、教育、媒体的力量来宣传和传播政府的政策和意图(北京奥运精神),促使社会成员服从。当然,政府也可以根据社会成员服从的情况和需求来适时调整其规范、政策,使社会成员更好地服从政府的要求。

其次,通过社会组织机构,如各种文化组织、体育协会、志愿者协会、俱乐部、社区等社会第三部门来协调、影响和激励社会成员的行为,促使社会成员从服从阶段走向认同阶段。当某种价值观(北京奥运精神)获得社会成员的认同后,社会成员就会积极地参与到各种社会组织机构当中去。当然社会组织机构同样需要借助文化、体育、教育、媒体等载体来发挥其协调和激励的作用。

第三,某种价值观(北京奥运精神)被社会成员认同后,与社会情感(如社会原有的价值观、信仰、行为习惯及道德观念等)相融合,从而促进将这种新的价值观内化,转化为具体的行为。如北京奥运精神遗产中的参与行为、文明行为、志愿者行为等。这种内化过程也是自我认知过程。有研究认为自我认知在奥运精神遗产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是一种自觉行为,可使奥运精神遗产的继承成为一个长期的行为[4]。新的价值观内化后,从而又形成新的情感凝聚。在内化的过程中,同样需要文化、体育、教育、传媒等载体的促进作用。

这种传承机制是灵活的,并非一层不变。例如,当政府的法规、制度与某个人的价值观、信仰信念等无冲突,甚至是十分相似,他可能就不经过服从阶段,直接实现认同。或是在参与各种社会组织的过程中直接将某种价值观内化成行动、行为。当然每一阶段向下一个阶段的深化都需要有推动力,这种推动力就是文化、体育、教育、传媒的力量。

3 结束语

北京奥运会精神遗产的弘扬与传承既是一项社会行动,也是一个社会个体行为。作为一项社会行动,是政府宏观的控制与导向、社会组织机构的激励与协调、社会情感的融合三个社会控制系统互相作用的过程;作为一个社会个体行为,是社会个体对北京奥运会精神遗产的“服从、认同、内化”三个心理过程。因此,北京奥运会精神遗产的弘扬与传承是一个复杂系统,是社会与社会个体综合作用的过程和互动耦合的结果,其最终目的是要通过个体的服从、认同、内化将北京奥运精神的价值观转化为具体的行动与行为。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政府制度、法规的导向,需要社会组织机构的激励;需要与社会情感的有效融合;同时还要借助文化、体育、教育、传媒等载体的力量,将抽象的精神遗产转化为具体的物质形态、行为和规范,从而形成有效的北京奥运会精神遗产的传承机制。

[1]任海.论奥林匹克精神[N].光明日报,2008-05-06(1).

[2]林俊,陈作松.北京奥运精神遗产质性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8):5-14.

[3]赵溢洋,刘一民.论北京奥运精神遗产的AGIL 模型与文化载体的利用[J].体育科学,2009,29(8):20-25.

[4]程登富,崔雪梅.北京奥运精神遗产的哲学思考与孔子思想解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12):10-14.

[5]许启贤,郑小九.北京奥运之魂[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6]赵长杰.从雅典到雅典——奥林匹克进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7]E.A.罗斯.社会控制[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8]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M].沈宗灵、董世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9]陈朝宗.社会控制论与社会治理理论[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4):5-9.

[10]梁宁建.心理学导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11]谢亚龙.奥林匹克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4.

[12]J.A.SAMARANCH.Setting Our Sight on the 21st Century[M].Olympic panorama,1989.

[13]刘一民.体育行为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北京奥运奥林匹克运动奥林匹克
我国冬季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历程、挑战及应对
新方法与新公众——基于北京奥运博物馆“我的运动日记”展览的思考
回望北京奥运
我国对冬季奥林匹克运动研究的热点与发展特征
头脑奥林匹克
头脑奥林匹克
头脑奥林匹克
头脑奥林匹克
浅析未来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展望
从北京奥运走来联想IdeapadY530长期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