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式课堂评价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证研究
2012-11-08胡洁雯李文梅
胡洁雯,李文梅
(中国矿业大学 外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
生态式课堂评价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证研究
胡洁雯,李文梅
(中国矿业大学 外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
生态式课堂评价分为内部和外部评价两个系统,以发展性、动态性和多样性为特点,以评价信息的收集和反馈为中心环节。经过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对该模式模型的构建和实验研究,定量和定性数据表明新型课堂评价模式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可以促进学生元认知策略的使用和课业成绩稳步前进,虽然短期内成绩提高效果不显著。
教育生态学;课堂评价;大学英语;元认知策略;课业成绩
课堂评价是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和学习实施监控的一种手段,也是课堂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深入细致地研究和解决外语课堂评价课题,就必须超越单一思维方式的禁锢,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对其进行研究,来建立多元评价观。
1 教育生态学理论背景
教育生态学是一门由教育学、生态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不同学科相互交叉而形成的新兴边缘学科。生态学最基本的思想在于: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1]前者强调系统中各因子间的相互联系。后者则强调系统中各因子间的动态流动和协调统一。教育生态学思想的核心在于把教育视为一个统一、有机、复杂的系统。教育生态学突出整体价值、注重全面联系、强调动态过程、追求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为外语课堂评价研究提供了一种整体的、动态的、情境的和关联的研究视角[2]。本文将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分析课堂评价的内涵,构建生态式课堂评价模式并将其用于大学英语课堂评价,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来验证此模式对学生元认知策略和学业成绩的影响。
2 生态式课堂评价内涵
生态式课堂评价以评价过程中的生态学属性为基础,将学生、教师、教学内容、课堂环境等视为课堂生态系统中的不同因子,充分重视教师和学生生态主体的生命属性,在关注二者互动和信息交流,最终实现课堂教学系统动态平衡的形成性评价过程。
生态式课堂评价的特点:①发展性。生态式课堂评价强调以人为本,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来提升生态主体——教师和学生的价值。②动态性。生态式课堂评价是由各个相关因子协同作用而生成的有机体,注重对课堂内容的全程动态评价和信息反馈,剖析学生学习后认知能力的发展,其评价方法和标准会随系统内部各因子的变化而调整,在动态过程中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相交互的立体评价。③多样性。生态式课堂评价的多样性首先表现在其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主体由单项转为多项,强调师生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同时,更突出学生作为评价主体的地位,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学生发展。其次,课堂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其评价内容包括课堂教学的过程,课堂教学要素、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参与度等诸多方面。再次,评价方法的多元化。比如外部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量的评价与质的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3 生态式课堂评价模型构建
在探讨生态式课堂评价内涵的基础上,笔者试图构建一个便于操作的课堂评价模式,用于实际的大学英语课堂评价。考虑评价功能的同时,突出生态式评价的发展性、动态性和多样性特征。课堂评价生态系统流程图如下:
图1 生态式课堂评价流程图
生态式课堂评价分为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两个系统。内部评价指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根据老师设定的任务,构建学习目标,设计学习路线和策略,并随时监控自身任务实施情况,对自己做出客观评价。内部评价过程实际上是学生根据自我评价信息的反馈,不断调整学习目标和策略的过程。外部评价是指教师和小组成员对学生个人进行的评价。教师评价是教师管理学生学习,帮助学生自评,设定学习目标的过程。小组成员的互评在培养学生间沟通合作技能的同时,对自己有一个更客观真实的认识。两个系统呈动态循环状态,外部评价可以促进内部评价的重新开始。如此周而复始,根据生态链法则,课堂生态系统中的螺旋上升效应,会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 教学实验
4.1 研究问题
通过对生态式课堂评价的讨论,笔者认为如果能够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有效地运用这种评价方式,理论上是有利于学生元认知策略的培养和发展。而随着元认知水平的提高,理论上学生的课业成绩也应得到相应提高。基于前文对理论的研究和假设,本实验试图发现:
(1)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生态式课堂评价模式对学生元认知策略的影响。
(2)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生态式课堂评价模式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
4.2 研究对象和时间
笔者从所任教的某高校英语二级起点班级中,随机抽取了两个班,进行了为期15周的实验,时间从2011年9月20日至2012年1月9日。其中实验组60人,对照组60人。根据新生入学英语水平测试,通过检验独立样本t检测,发现这两个班的学生在入学时的英语水平考试中无明显差异(t= -0.65,p=0.601 >0.05)。
4.3 具体实施
在保证实验组和对照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相同的情况下,笔者利用课堂时间对实验组学生实践了新型评价方式,主要采用了以下方式:①教师观察记录。通过课堂不同的主题活动,了解学生知识运用情况、课堂参与度、团队精神、交际能力等,并以非正式评估的随堂评价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②访谈。课后分小组约谈学生,为学生下一步学习提出建议,保证评价合理性和全面性。③撰写课堂反馈和反思报告。在实验干预期,要求学生不定期写课堂反馈,每四周写一份反思报告,通过这些有效信息促进老师和学生对教学和学习的及时调整。④测试法。随堂进行写作测试,并综合教师和学生的不同评价,对作文进行评估。学期中间进行一次期中测验,对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运用进行考察。⑤建立课业档案袋。本研究运用课业档案袋,对学生的作品、评价反馈、个人发展、学习过程等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
4.4 研究工具
在本研究中,评价方法为实验的自变量,学生的元认知策略和期末考试成绩为因变量。实验采用定量和定性两种研究方法。研究工具包括:①问卷。调查两组学生在实验前后元认知策略使用情况。②成绩测试。入学考试作为前测,期末考试作为后测。检测实验前后学生在课业成绩上的变化。③半结构访谈。了解实验组学生对新型评价方式的看法。
问卷部分的20个题目是在文秋芳,王立非(2003)[3]元认知策略调查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学生实际制定的。依据 O'Malley和 Chamot(1990)[4]关于元认知策略的表述,将其分为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评估策略三个方面,采用 Likert5级量表记分制,量度从“1=从不”到“5=总是”。测试前对问卷进行试测和信度分析。信度0.8535(大于可靠性系数0.85),表示问题具备可靠性。
5 数据统计收集与整理
①为保持被调查问题的一致性,前测和后测的问卷内容基本相同,仅顺序有所不同。共发放问卷240份,回收问卷238份,有效问卷235份。②入学考试和期末考试为全校统考,客观题机器阅卷,主观题流水作业。③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半结构性访谈,了解学生对新型课堂评价方式的感受,并做详细文字记录。问卷结果和测试成绩用 SPSS11.5进行统计处理,对数据的分析运用平均值M,标准差SD,独立样本t检验。
5.1 元认知策略使用情况
在课堂评价干预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在计划、监控和评估策略的使用频率上均低于3。两组学生的元认知策略使用属中等水平。三组t检验结果(t= -0.32,p=0.78 >0.05;t= -0.20,p=0.89>0.05;t=0.15,p=0.92 > 0.05) 显示,课堂评价干预前,两组学生的元认知策略使用情况无明显差异。课堂评价干预后,实验组学生在三个策略使用频率上明显高于对照组,计划策略(实验组M值为3.63,对照组M值为3.01),监控策略(实验组M值为3.53,对照组M值为2.98),评估策略(实验组M值为3.42,对照组M值为2.99)。三组数据运用独立样本 t检验(t=2.71,p=0.009 <0.05,t=2.39,p=0.020 <0.05;t=2.05,p=0.048 <0.05),结果显示两组学生使用元认知策略差异显著。
5.2 考试成绩
两组在入学测试成绩方面差异不大,前测成绩实验组M值为68.18,对照组 M 值为69.05,经 t检验(t= -0.65,p=0.601)0.05)无明显差异。后测成绩实验组M值为72.31,对照组M值为70.15,经t检验(t=1.36,p=0.189 >0.05)差异不显著。
5.3 半结构性访谈
在访谈中,学生谈到,实验阶段的课堂利用率明显提高,课堂气氛活跃并且普遍认为在每次完成任务之后,都可以从不同渠道获得有效反馈,并根据这些信息及时对自己做出评估,调整目标。建立课业档案这一评价方式,尤其受到学生的认同。通过档案的建立,学生能直观而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真正感受到成为学习主人的成就感。但也有个别同学认为,这种评价耗费了教师和学生大量时间和精力,真正体现到课业成绩的提高上却不明显。所有这些访谈结果,不管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都应该引起行动研究者的注意。
6 结果分析与讨论
(1)新型课堂评价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元认知策略的使用。实验显示,实验组在经过15周的课堂评价干预后,元认知策略的使用频率提高(实验前M=2.93,实验后 M=3.52)。O’Malley 和 Chamot(1990)[6]认为主动创造和寻找练习机会这一元认知策略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问卷后测t检验的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在自我计划、监控、评估方面都优于对照组学生。尤其是计划策略方面差异最显著(t=2.71,p=0.009 <0.05),实验组学生对计划策略使用频率最高。这是因为生态式课堂评价以提升生态主体——教师和学生的价值为中心,重视教学和学习的动态过程,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和调节。通过不同的有效信息反馈渠道,学生可以及时改进,调整目标。本研究中的课堂评价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反思和管理自己的学习,也会更多的使用元认知策略。张彦君,[5]曾指出,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策略,培训和引导是很必要的。实际上,新型课堂评价方式在本质上也是一种引导干预。这些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数据和结果表明,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相比,生态式课堂评价能更好地让学生涉入一些元认知活动中。这与其他形成性评价功能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6]
(2)新型课堂评价使学生课业成绩稳步前进,但提高幅度不显著。课堂评价干预后,实验组学生的成绩略高于对照组。t检验值为1.36,P=0.189>0.05,没有达到显著差异。这与王京华[7]和傅春晖[6]所验证的形成性评估可以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结果不一致。但是,相对于对照组来说,实验组成绩提高的幅度要稍大一些,并且实验组的标准差小于对照组。这说明实验组的大部分同学以较稳定的步伐前进。新的课堂评价干预在较短的时间内没有对提高学生英语成绩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原因在于:①本实验,在评价设计上还有需要完善的地方;②笔者实施评价技巧有限,导致教学和新型评价融合水平不高;③将新型评价融于日常课堂教学是一个逐步探索,不断改进的长期过程,短短15周的实验很难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虽然新型评价没有对学生课业成绩的提高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但至少成绩的稳步前进,还是对这种评价方式的肯定。如果想进一步研究生态式外语课堂评价方式对学生课业成绩的影响,还需要在评价设计、评价技巧上投入更多的精力。而且就实验时间来说,它需要一个更长的过程。
(3)新型课堂评价方式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从定性和定量研究中,可以看出实验组学生对新型课堂评价方式持肯定态度。没有学生认为这是无用的。学生对新型评价方式认可的原因在于这种评价方式更注重激励功能而非甄别功能。它不仅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得,更重视其学习的方法、过程和态度、情感,以培养自由人为目标。学生能够真切地感觉到自己的学习环境是“信息式”而非“控制式”。
7 结语
本研究以教育生态学理论为背景,探讨了生态式课堂评价的内涵及模型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对其进行实证检验。实验研究表明:这种评价方式得到了学生的肯定,它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元认知策略的使用,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除此之外,对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有一定推动作用。本研究对大学英语教学有一定的实际意义。教师可以利用本研究结果,结合自身教学情况和学生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课堂评价,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自主性。但本研究只是一个实验研究,由于本人精力有限,所采用的样本不够大,实验时间也不够长。评价是一个长期、动态地过程,需要更大规模的长期实证研究。为了进一步验证生态式课堂评价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可行性,本研究后续目标是验证生态式课堂评价方式对学生认知策略、社会情感策略的影响。
[1] 高芳.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环境构建[J].继续教育研究,2011(9):76-78.
[2] 王加强,范国睿.教育生态分析:教育生态研究方式初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7):7-10.
[3] 文秋芳,王立非.英语学习策略实证研究[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 O'Malley J,A Chamot.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M].Cambridge:CUP,1990.
[5] 张彦君.通过学习者训练培养学习者自主性的实验[J].外语界,2004(4):54-61.
[6] 傅春晖.外语课堂评价理论与实践[M].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11.
[7] 王京华等.形成性评价对英语学习策略影响的实验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4):121-125.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Ecological Class Assessment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HU Jie-wen ,LI Wen-mei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Xuzhou 221116,China)
The ecological class assessment with the emphasis of the collection and feedback of assessment information,constituted by inner system and outer system,is characterized by its expansibility,dynamics and diversity.In this study,the pattern of ecological class assessment is designed and put into experiment in the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data show that the new pattern is welcomed by students,which can promote students’ability of metacognitive strategy and their academic scores,although the improvement of academic scores is not so evident in a short period.
ecology of education;class assessment;college English;metacognitive strategy;academic score
G642
A
1009-3907(2012)09-1146-04
2012-03-11
中国矿业大学教改项目(201159);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JGW101471)
胡洁雯(1979-),女,江苏徐州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英语教学和英美文学研究。
责任编辑:刘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