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学直接成分分析法近80年研究状况及启示

2012-09-19波,赵硕,惠

长春大学学报 2012年9期
关键词:语言学分析法学者

刘 波,赵 硕,惠 洁

(西北工业大学 人文与经法学院,西安 710129)

语言学直接成分分析法近80年研究状况及启示

刘 波,赵 硕,惠 洁

(西北工业大学 人文与经法学院,西安 710129)

在梳理国内外直接成分分析法(IC分析法)研究文献基础上,总结了有关直接成分分析法研究特点和局限性。具体来讲,IC分析法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探究IC分析法的来源,其句法结构切分原则和合理性,其优缺点,对其多角度的改进和拓展。局限性表现在:缺乏数理语言学(计算语言学)层面的研究,未引入语篇层面,直接成分分析法二叉树形图并未分类,缺乏对特殊句式的处理等。据此,提出IC分析法在相关方面进一步研究的启示。

直接成分分析法;研究现状;局限性;启示

直接成分分析法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重要理论之一,在我国又称层次分析法。“直接成分”(Immediate Constituents)的概念首次由结构主义语言学家Bloomfield(布龙菲尔德)于1933年在《语言论》(language)中正式明确提出[1]168,后来语言学家Wells(威尔斯)称其为“直接成分分析法”(Immediate Constituent Analysis)[2],简称IC分析法。与传统语法所揭示的语言显性的线性结构不同的是,它揭示的是语言隐性结构:语言层级结构。IC分析法对国内外语言分析和切分产生了重大影响。比如,转换生成语法的短语结构规则就是IC分析形式化的产物,而格语法、切夫语法对表层句法结构的分析也采用了IC分析法[3]53。它从概念的正式提出到现在已有近80年的发展历史。在这几十年中,国内外学者对IC分析法进行了纵深研究。在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基础上,本文力图深入总结有关IC分析法研究的现状(特点),归纳其局限性,提出进一步研究启示,以期继续丰富IC分析法理论。

1 IC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1.1 IC分析法的概念

Bloomfield于1914年《语言科学导论》中笼统地提及切分语言的二分原则和IC[4],并于1933年在《语言论》中正式明确地通过例子来阐释IC概念和切分方法:

“…Any English speaking person who concerns himself with this matter is sure to tell us that the immediate constituents of Poor John ran away are the two forms Poor John and ran away;that each of these is,in turn,a complex form;that the immediate constituents of ran away are ran,morpheme,and away,a complex form,whose constituents are the morphemes a-and way;and that the constituents of Poor John are Poor and John.Only in this way will a proper analysis lead to the ultimately constituent morphemes…”[1]168

由上观之,IC分析法是一种语法分析体系:把较大的语言单位(句子或词组)分成连续不断的层次或成分,这种分析直到最后一层,即每一成分仅含一个词或其有意义的部分[5]。它的核心特征可归纳为:两分法(二元划分)适用于各个层次;两分法直至遇到不可再分的成分(词素,通常到词)才停止。其图像表示方法包括推导式、括号加标号式、树形图和框形图等。在对语言进行IC分析时,国际上通常采用树形图,国内多采用框形图[6]55。

1.2 分析原则

Bloomfield在该书中对IC分析的论述比较简略,并没有谈及IC分析的标准以及语言结构为何倾向二分的原则,其标准和原则是后来的学者不断总结的结果。

IC分析法中,结构切分的依据是成分(词或词组)与成分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判断标准是替换性:看某一词语序列是否可被某一单词替换且结构不变[7]97。比如,结构“Poor John ran away”中,“Poor John”可被“John”替换,“ran away”可被“ran”替换,替换后的结构为“John ran”,与原结构基本一致。IC分析法的可以对语言单位进行由小到大的分析,也可以反向进行。

IC分析法是对语言的形式划分,需要指出的是:虽然Bloomfield认为语言分析应该从形式出发,但并不否认意义因素在语言分析中的作用[3]55,比如,IC分析中的最终不可分成分一般为词素,而词素就是语言中最小的有意义的单位。

2 国内外学者对IC分析法的研究状况

2.1 对IC分析法的探源

在IC分析法来源问题上,学者Percival[8]、伍铁平[9]、熊兵[3]53、姚小平[10]等曾提出了一些看法。虽有争议,但较多的学者还是倾向于IC分析法来源于Wundt(冯特)的构造心理学中关于话语的统觉(apperception)的理论:日常生活中,人们对经验的表述大多遵循二分的原则;先表述较先关注的内容,后表述稍后关注的内容;这两部分内容又可分别进一步二分,直至分出最终成分[3]60。Bloomfield在《语言科学导论》也提到了这一点。据此,我们可以有如下理解:语言是经验的外在表述,同时经验的表述遵循二分原则,因此语言形式分析也同样遵循二分原则。伍铁平认为直接成分学说可能同Ferdinand de Saussure(索绪尔)的组合段(syntagme)有关[9]44。后来,在前人基础上,学者熊兵根据Bloomfield最早笼统提出IC的时间(1914年)早于Saussure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出版时间(1916年)这一证据,否定了IC法源于Saussure的组合段的可能性[3]53。不过这一做法和结论值得商榷,原因是:Saussure在日内瓦大学讲授普通语言学的时间是1907-1911年,这时他的语言理论已经基本确立,而《普通语言学教程》是他的学生根据其讲义稿整理而成的,这说明了他的重要思想(包括组合段理论)早在1907-1911间年就形成了,明显早于Bloomfield笼统提出IC概念的时间(1914年),而包括组合段理论在内的众多思想很可能通过欧美地区语言学者的相互交流让Bloomfield知晓,进而影响Bloomfield对IC分析法理论的提出。

2.2 句法结构切分的原则和合理性研究

在有关IC分析法句法结构切分原则和合理性问题上,不少美国“后布龙菲尔德”学者如 Pike、Wells、Nida、Hockett等进行过探讨,提出了IC切分的原则:Pike的二十条原则[11],Nida的五项原则[12],Wells的“扩展”原则[2]。有的学者甚至用心理学实验验证了IC切分的合理性。比如,J.Fodor和T.Bever在1965年所做的心理学实验就是证明IC切分是合乎人类对语言的心理感知的[3]53。实际上,大多数语言学家并未过多地质疑IC分析的合理性,而是“顺理成章”地接受了其理论与方法[3]53。

2.3 IC分析法的优缺点的研究

IC分析法的优点可总结为以下几点:(1)体现了语言的创造性。对句子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进行IC分析能体现出语言的创造性,发现语言的递归性[13]。(2)具有明确的层次性,揭示语言结构的内部层次。20世纪80年代,我国语法学界进行过一场对“IC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和“句子成分分析法”(中心词分析法)的优劣比较的讨论。前者强调层次,后者强调摘取中心词。明确的层次观念正是层次分析法的长处。层次分析法根据层次一层一层分析下去,相对中心词分析法来说,也具有操作程序明确的优势[14]129。(3)有利于揭示句法歧义结构。IC分析法所能揭示的结构歧义可分为两种:由不止一种结构关系造成的歧义(例如:a pretty old woman),结构关系相同但层次不同造成的歧义(例如:照片放大了)[6]58。

IC分析法的缺点可总结为以下几点:(1)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语言单位或成分的完整性。由于IC分析的最终成分一般是词或词素,因而“主要成分的完整性也就荡然无存了”[14]129。(2)不能揭示句法结构内部的隐性语义关系。陆俭明、沈阳曾指出,IC分析法的根本缺陷就是不能揭示句法结构内部隐性的句法关系,即语义结构关系[15]。Chomsky曾指出,从表面上看,“John is easy to please”和“John is eager to please”具有相同的IC划分结构,但是二者的意义却大相径庭:前者中,“John”是“please”的宾语;后者中,“John”是“please”的主语。继而Chomsky提出转化生成语法,认为转化规则可揭示出后者的深层结构不同于前者[16]。(3)划分步骤繁琐。IC分析法“步骤烦琐,碰到长一点的句子,层次会多到十层八层以上,使人看上去眼花缭乱”[17]。换言之,当遇到复杂句式时,我们很难用有限的层次去揭示其结构。(4)无法恰当地处理某些特殊语言结构或句式。IC分析法很难毫无争议地处理一些特殊结构。比如:习语成语、非连续结构、状动宾结构、状动补结构、双宾结构、动宾补结构、并列结构、汉语中的兼语结构和疑问句等。在处理疑问句方面,虽然有学者提出了“弯钩”概

念[7]101,但“弯钩”的引入会打破原IC分析法鲜明的

层次感,使整个结构分析图显得比较突兀。

2.4 IC分析法的拓展性研究

2.4.1 国内学者对IC分析法的拓展

IC分析法于1952年随着李荣将赵元任的《国语入门》译成《北京口语语法》首次进入中国。随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语法小组在《语法讲话》中首次采用IC分析法进行句法分析[6]56。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朱德熙、吕叔湘等对IC分析法的应用进行了较为深入和全面的研究。国内学者结合汉语的特点对IC分析法的拓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语义的介入。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分析句子成分时,语言学家着重研究了语义范畴内的“向格”、“配价”等概念,这是对“对层次分析法的突破”[14]130。

(2)定性。对IC分析法的改造坚持层次划分和定性相结合的原则。即:分析结构层次找出直接成分;用文字或符号指明结构类型,对其定性[6]59。

(3)层次成分分析法的生成。在句子分析时,层次成分分析法备受当今学者推崇。此法坚持层次分析法(IC分析法)与句子成分分析法相结合的原则,扬长避短,发挥各自的优势。

(4)提出了保持语言成分完整性的直系成分分析法和轨层结构法。鉴于IC分析法的缺点,为体现成分完整性,国内学者提出了“直系成分分析法”(直属成分分析法)和“轨层结构法”(IC分析法和中心词分析法的结合)。直系成分分析法是通过核心来控制切分的深度,切分只朝两分结构中的“核心部分”深入下去,以切出核心词为止;轨层结构法的本质上反映了各从属成分与核心词的语义距离,轨层法也同样适用于构词结构甚至音节结构[14]129。为尽量保持成分完整性,学者陆丙甫认为:在句子成分分析时,为保持主语、宾语、补语、状语的完整性,谓语完整性必须放弃,取消动词短语分析中为名词短语成分的定语;在分析名词短语结构时,必须放弃谓语和主语、宾语等“动词短语成分”的分析[14]129-130。

(5)三级成分分析法。在综合句子成分分析法(中心词分析法)和IC分析法优点基础上,学者颜迈提出用“三级成分分析法”来分析单句。具体来讲:单句的基本成分(主、谓、宾)是第一级分析;单句的附加成分(定、状、补)并指出它们的中心语构成第二级分析;分析充当主、谓、宾、定、状、补和中心语的短语的内部结构属于第三级分析[18]。第一、二级所得到的是单句成分,使用的是符号图解法;第三级所得到的是短语成分,使用的是框式图解法。

2.4.2 国外学者对IC分析法的拓展

国外学者对原IC分析法的拓展或改进主要体现在对句子直接成分的划分上。相关理论主要包括:线性分析法,主要成分分析法,扁平结构学说等。

线性分析法由结构主义语言学家Harris提出。其基本假定是:句子由一个基本句(也就是句子的中心)加上(或者不加)附加语而形成的[19]。附加语是一些词的序列(或一个词),它们自身不成句子,可加在基本句或附加语的左、右边。基本句和附加语都是由词按先后排列成的线性结构。每条“线”(string)中的词都可根据分布特征归到一定的词类(category)中。这样,就可把“线”中的每个词用词类符号来表示。用词类符号代表词的序列称为“线性公式”(string formula)。据此,句子就可变成由词类组成的序列。

语言类型学家Dyer提出了主要成分分析法(Major Constituent Analysis)。其原理是:如果结点A可以分成两个子结点B和C,同时A和C语类相同并且C是A的核心,则不考虑C这个成分:取消C这个结点,把C的子节点(D1、D2、D3……Dn)直接当做A的子结点[20]。

图1 主要成分分析法树形图

在用树形图来诠释IC分析过程时,很多国外学者主张以扁平结构(Flat Structure)代替层次过多的树形图[14]133。学者Gil认为名词短语在许多语言中应该是扁平结构[21]。扁平结构学说和直系成分分析法的相同点是:有相同数目的多项式,各结构项可视为语序类型学中的语序单位。不同点是:前者没有了层次,而后者结构保留了基本层次,删除了局部枝叉而只保留主干,即简化的树形图层次[14]133。

图2 扁平结构树形图

3 国内外IC分析法研究特点和局限性

3.1 国内外IC分析法研究特点

综上,从国内外有关IC分析法研究文献中,可发现其研究层面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1)探究IC分析法的来源,如Percival、伍铁平、熊兵等学者对其来源的推断;(2)归纳IC分析法句法结构切分的原则和合理性,如Pike、Wells、Nida等人提出的原则和实验验证;(3)反思IC分析法的优势和不足;(4)鉴于IC分析法的优势和不足,进而从多角度对IC分析法进行拓展或改进;(5)大都坚持了二元划分的原则。此外,有关IC分析法拓展性研究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凸显成分的完整性,比如层次成分分析法、直系成分分析法、轨层结构法等的提出;重视语意和定性;突破最终成分(不可分)为词或词素的限制,词组或句子也可成为最终成分,比如:线性分析法和直系成分分析法等;改造层次过多的树形图,提出层次较少的新结构图,比如:主要成分分析法和扁平结构学说。

3.2 国内外IC分析法研究局限性

综合国内外相关IC分析法研究文献,可发现其研究的局限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缺乏数理语言学和计算语言学角度的研究,缺乏计算机对IC分析法的自动处理的研究;(2)以往IC分析法的研究对象大多集中在一般的陈述句和词组上,但是有关IC分析法如何应用在其他特殊结构句式研究(习语成语、非连续结构、状动宾结构、状动补结构、双宾结构、动宾补结构、并列结构、汉语中的兼语结构、疑问句、倒装句)较少,IC分析法的应用功能需要进一步增强;(3)对用来诠释IC分析法的二叉树的类型(如图3)尚未进行明确的划分,不同语言结构所适用的树形结构有待揭示;(4)目前IC分析法的应用范围仅限于短语结构和句子层面,尚未引入到篇章层面的分析,其应用范围需要恰当地扩大。

图3 IC分析法二叉树形示意图

4 启示

结合国内外IC分析法研究文献基础上,鉴于当前IC分析法的研究特点和局限性,我们可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对IC分析法进行纵深研究:(1)强化从数理语言学和计算语言学角度来研究IC分析法。在这方面,国内有学者进行了一定的探索:通过IC二叉树和计算机数据结构二叉树之间的类比,借助数据结构二叉树的性质(内部数学关系),揭示了在IC分析法作用下,语言层次(树层)和语言单位或成分(结点)的变化过程及其关系[22]。(2)在坚持二元划分的前提下,提出IC分析法处理某些特殊结构的原则,提高其适用范围。(3)尝试把IC分析法引入到篇章分析,确定分析语篇时的切分原则和方法。(4)强化计算机对IC分析法的自动处理方面的研究,促进自然语言的计算机处理。

[1] Bloomfield L.Languag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

[2] Wells R S.Immediate constituents[J].Language,1947(23).

[3] 熊兵.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再认识[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1).

[4] Bloomfield L.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Language[M].New York:Henry Holt&Co,1914:60-61.

[5] Wikipedia.Immediate Constituent Analysis[EB/OL].[2012-05-28].http://en.wikipedia.org/wiki/Immediate_constituent_ analysis.html.

[6] 于思湘.结构主义语言学及其直接成分分析法述评[J].淄博师专学报,1996(3).

[7] 胡壮麟.语言学教程: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8] Percival W K.On the historical source of immediate constituent analysis[C]∥McCawley J D.Notes from the Linguistic Underground.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6:229-242.

[9] 伍铁平.二分法和直接成分学说[J].现代英语,1981(1).

[10] 姚小平.西方语言学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11] Pike K L.Taxemes and immediate constituents[J].Language,1943(19):65-82.

[12] Nida E A.Morphology:The Descriptive Analysis of Words[M]. Ann Arbor: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49.

[13] 章美芳.论直接成分分析法和转换生成语法对语言创造性的体现[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28(8):102-103.

[14] 陆丙甫.直系成分分析法:论结构分析中确保成分完整性的问题[J].中国语文,2008(2).

[15] 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71.

[16] Chomsky N.Syntactic Structures[M].The Hague:Mouton&Co.,1957.

[17] 朱德熙.语法答问[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65.

[18] 颜迈.现代汉语:下[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101.

[19] Harris Z S.String Analysis of Sentence Structure[M].Netherland:Morton Company,1964.

[20] Dryer M.The Greenbergian word order correlations[J].Language,1992(68):81-139.

[21] Gil D.Definiteness,noun phrase configurationarity and the countmass distinction[M]∥ Eric J Reuland,Alice G B ter Meulan. The Representation of(In)Definiteness.Cambridge MA:MIT Press,1987:254-269.

[22] Liu B,Zhao S.The extended English IC analysis based on the

configuration of the binary tree data structure[C]∥IACSIT.Proceedings of the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nd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New York:ASME Press,2011:415 -419.

责任编辑:柳 克

Situations and Inspirations of Nearly 80-Year Researches on Immediate Constituent Analysis

LIU Bo,ZHAO Shuo,HUI Jie
(School of Humanities,Economics and Laws,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Xi’an 710129,China)

On the basis of major researches concerning Immediate Constituent Analysis(IC Analysis)in China and abroad,characteristics and limitations of them are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Specifically,the relative research on IC Analysis focuses on its origin,principles of syntactic structure segmentation and reasonability,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and its extensions from multi-perspectives.The limitations are that the research on mathematic(computational)linguistic perspective is inadequate,IC Analysis is not introduced into discourse division,types of binary tree diagrams used to illustrate IC Analysis are not yet classified,and how to process special structures by IC analysis is seldom mentioned.Accordingly,corresponding inspirations on further study are proposed.

immediate constituent analysis;research status;limitation;inspiration

H314.3

A

1009-3907(2012)09-1084-04

2012-06-06

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创业种子基金项目(Z2012184);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SGH0902307)

刘波(1986-),男,河北保定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英语理论语言学、形式语言学研究;赵硕(1968-),男,浙江杭州人,副教授,硕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和大学英语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语言学分析法学者
异步机传统分析法之困难及其克服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基于时间重叠分析法的同车倒卡逃费探析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学者介绍
层次分析法在SWOT分析法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