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评论和经济学术论文中模糊限制语的对比研究
2012-11-07刘卉
刘 卉
(广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商业评论和经济学术论文中模糊限制语的对比研究
刘 卉
(广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模糊限制语作为学术论文中的一种重要的语言调节器,可以帮助作者严谨、准确并礼貌谦逊地表达自己的见解。通过选取商业评论和经济学术论文作为语料,采用对比的方法从频率、种类及分布等三个方面探讨模糊限制语在两种不同体裁中的使用情况,从而提高经济领域研究者的模糊限制语意识及其应用能力。
模糊限制语;商业评论;经济学术论文;体裁分析
一、引言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体裁分析法受到广大语言研究者的青睐,同时,在此领域中的对模糊限制语的研究也备受关注。许多语言学家从不同的视角对学术性文体中的模糊限制语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比如:Myers对科技文体中模糊限制语功能的初探,Myers和Hyland对课本中模糊限制语的探讨, Hyland对科技论文中模糊限制语的分类,Salager-Meyer、Skelton以及Varttala对医学论文中的模糊限制语的应用研究等等。这些研究表明模糊限制语是学术性文体语篇中的一个显著特征,其使用频率要明显高于其他语篇结构词。这些研究强调模糊限制语在不同专业语篇中的应用和语用功能的同时,还提出了相关的外语教学建议。其中,Salager-Meyer指出,模糊限制语是科技文体中绝对重要的、必需的语篇结构词,并且外语教学很有必要帮助学生弄清模糊限制语的作用,这对学生现在的专业学习以及今后的职业生涯都很有指导意义。[1](p165)不难发现,对于书面语中的模糊限制语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科技文体的研究。21世纪以来,我国也有许多语言学者对此进行了探讨(如:杨慧玲,赵英玲等)。而对模糊限制语在经济类语篇中的应用研究则比较少,国外有Bloor和Bloor对经济预测中的模糊限制语功能的阐释,国内有刘惠华等对英汉经济语篇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进行了对比研究,以及一些对于模糊限制语在商务信函中的语用功能的探讨。但是,对不同体裁的经济语篇中模糊限制语的对比研究则几乎无人涉及,本文拟对英语商业评论和经济学术两种语篇中的模糊限制语进行对比研究。对于商学院的学生来说,商业评论是他们获取最新国际商业信息的必要途径,而经济类学术论文是巩固和扩展专业知识的主要的补充书目。并且,所有学生都要学习论文写作,很多经济学者需要在国际期刊上用英语发表论文。因此,本文以从Financial Times和Journal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 Studies中分别随机抽取商业评论和论文各10篇作为研究语料,采用对比的方法从频率、种类及分布三个方面,探讨模糊限制语在两种不同体裁的经济语篇中的使用情况,以期对提高经济领域学生和学者的模糊限制语意识及其学术论文写作能力有所帮助。
二、模糊限制语
1.模糊限制语的定义。
模糊限制语(hedge)这一术语最早由Lakoff于1972年引入语言学领域。他把模糊限制语定义为“把事情弄的模模糊糊的词语”。模糊限制语的运用(hedging)表达了说话者对命题的态度,即对命题的真实性不做绝对的承诺,不负完全的责任。这等同于Lyons提出的认知情态的概念,即“说话者对命题的真实性的态度”。[2](p797)Coates 认为,认知情态是传递说话者的假设或者对可能性的评估,在大多数情况下,表达说话者对于命题真实性的判断,即自信或者缺乏自信。[3](p112)综上所述,模糊限制语的运用属于认知情态的一部分。
另外,许多研究者扩展了Lakoff的定义。Swales认为,模糊限制语“具有在报告中保卫诚信、谦虚和适度的谨慎,或者在一个人才济济的研究领域有策略地创造一些空间的修辞功能”。[4](p175)Brown和 Levinson也认为模糊限制语是避免不赞同的手段、是保住说话者或者听者面子的交际策略。Salager-Mayer认为 “模糊限制语首先是一种寻求典型的语言形式的精神态度的产物”。[5](p152)并且,她把这个定义扩展成为一个三维概念:模糊限制语的运用是出于模糊性的目的;体现了说话者对个人成就和避免个人参与的谦虚;是关系到不可能也不愿意到达绝对的精确或者量化所有观察的现象。Hyland把模糊限制语看作 “可能性和尝试性的表达方式”,并且将其定义为“对命题真值缺乏完全的承诺或不想对命题真值作武断结论的一种语言手段”。[6](p433)
所以,Lewin指出,从形式角度下的定义不能解释说明模糊限制语的所有类型。[7](p90)进一步说,模糊限制语的修辞行为和某一种词汇、语法或者语义表达形式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这样看来,以功能为基础的定义是可取的,应涉及到功能、修辞和认知。
2.模糊限制语的功能。
Hyland指出学术研究本身无法自我呈现,它必然通过作者的语言阐述才能传递给读者。这一过程必然涉及作者对命题真值的态度、评价以及判断。模糊限制语作为学术论文中的一种重要的语言调节器,表达了作者对某个命题的不确定、怀疑或者愿意接受不同的意见,从而帮助作者严谨、准确并礼貌谦逊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另外,作者也要使自己的论述得到其他研究者的认可,学术论文体现了一个交流的过程——一个试图将某个学术发现或者论断转化成学术界的共识的过程。因此,学术论文不可避免地体现了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人际互动关系。Hyland认为,构成学术语篇的社会-语用语境有四个要素:作者(writer)、读者(audience)、语言(language)和客观现实(reality),而模糊限制语是协调这四种要素之间的关系所必须的措辞手段之一。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既使作者在表达对命题的观点时能自我保护,又能充分尊重读者的意见,给对方留有对话的空间。Myers就曾专门论述过模糊限制语作为礼貌手段在科技论文中起缓冲某论断对其他科学工作者“面子”的侵袭、增强与读者的一致性的作用。因此,在学术性文体中的模糊限制语是科学陈述不可或缺的语言手段,它不仅服务于内容,而且面向作者和读者,在知识协商以及建立良好的作者-读者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模糊限制语的语篇交际功能,Hyland将科技论文中模糊限制语分为三种类型:准确倾向型的模糊限制语(accuracy-oriented hedges)、作者倾向型的模糊限制语(writeroriented hedges)和读者倾向型的模糊限制语(reader-oriented hedges)。准确倾向型的模糊限制语指的是影响命题内容的那些模糊限制词,表达作者对命题真实性的把握程度,促使命题更趋精确和周密。其构成手段主要有内容外加语(content disjuncts)、语体外加语(style disjuncts)、减弱语(downtoners)、情态助动词(modal verbs)和认知类情态动词、形容词以及副词 (epistemic modal verbs、epistemic adjectives and adverbs)等语言形式。作者倾向型的模糊限制语表达作者对命题内容的真实性所负的责任,旨在模糊作者与命题之间的关系,起到保护作用。由于旨在减轻个人的责任,所以这种模糊限制语最突出的标志是 “作者缺席”(absence ofwriter)。此外,拉大作者与命题之间的距离也是构成作者倾向型的模糊限制语的一种策略。具体地说,作者或为所陈述的内容提供客观依据、信息来源,或引用第三者的评论来间接地表述自己的态度、观点。非人称表达方式(impersonal expressions)和被动语态(passive voice)也常被用来实现这种功能。读者倾向型的模糊限制语则表达作者邀请读者参与对话的意愿,视读者为有能力参与探讨的同行。与作者倾向型的模糊限制语相反,这种模糊限制语的突出标志是“提及作者”(reference to the writer),即用第一人称(包括单、复数)作主语来陈述作者自己对命题的态度、看法或者评价。这既可表明作者承担责任,也可标明作者的陈述并非是千真万确的、绝对的观点。这在一定程度上使肯定的语气趋向缓和,给读者留有探讨的余地,避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另外,出于探讨的态度,作者采用条件句(conditionals)或者问句(direct questions)等形式来提出一种观点,表示作者对某事所作的一种推测或不肯定的估计,以求读者共同探讨。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取了10篇经济英语学术论文和10篇英语商业评论作为语料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为了增加数据及结果的可靠性,这20篇论文和商业评论分别选自国际上经济类的权威刊物和报纸:Journal of Business&Economic Studies(简称为RA)和Financial Times(简称为FT)。为体现研究的时效性,所选语篇均发表于2010年。此外,语料收集的理由包括以下两个主要考虑因素:第一,所选择的论文的主要标准是具有明确的RA结构模式。另外,这也使得比较学术论文和商业评论两种不同语篇中的这三个相应的体裁结构中的模糊限制语的研究成为可能,因为Financial Times中的商业评论没有论文中的摘要和研究方法部分。
为了研究模糊限制语的交际功能是如何分布在这两种不同体裁的语篇及语篇的各部分中的,本研究根据上述Hyland分类方法把所有样本中的模糊限制语分为三类,然后统计分析模糊限制语的类型、频次及种类分布。然而,模糊限制语是“语篇现象”(a textual phenomenon),它出现在语篇的各个方面。只有将出现在其中的模糊限制语置于各自具体的语境,才能有效分析它们的理据。因此,在定量分析之前,应先对模糊限制语所处的语篇有一定的概述,即分析总结RA和FT两种不同语篇的言辞特征。本文将先对这两种不同语篇进行体裁分析,再对其相对应的三个部分的模糊限制语的交际目的进行分析和分类。
体裁对语篇的建构具有约定俗成的制约力。Martin认为,体裁是一种有步骤的,以交际目的为导向的社会交际过程。可见,交际目的决定体裁的存在,体裁是语言使用者共同遵守的、程式化的社会交际工具。本文所探讨的RA和FT就属于两种特定的语篇体裁,它们有着各自的社会功能和交往目的。RA侧重于交流研究成果、传播学科知识,而FT着重客观地介绍和深入讨论当前的经济事件或者现象。
而体裁分析就开始于Swales对学术论文的研究,由他所提出的IMRD模式受到最普遍的认可。本研究所选的10篇RA都具备IMRD结构模式,只是有些部分的名称不大一样。另外,根据Bloor&Bloor研究证明,论文的引言、阐述结果和结论部分具有较多的模糊限制语。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本文仅限于对这三个部分进行体裁分析。对10篇RA的体裁分析表明,引言部分的体裁特征和Swales归纳的三语步模式(the CARSmodel)[8](p23)基本一致,包括“建立范围”、“确立适当的位置”和“占据适当的位置”三个语步。阐述结果部分通常包含“介绍背景信息”、“陈述结果”和“对结果的推论”三个语步。而结论部分的三个主要语步分别是“总结本次研究”、“对本次研究的推论”和“评估本次研究”。
这种分析方法更多地强调了交际目的,因为交际目的是确定体裁的关键条件。FT中的商业评论是记者或者作家对当前所发生的经济现象或者事件的观察、评估和评论,为读者提供了对这些现象或事件理解的语境,对某一经济行为的评价,或者对经济形势将如何发展的预测,从而能够影响读者,博得他们的支持。通过体裁分析发现其结构模式包括引言、论述和结论三部分,每部分具有各自的体裁特点和交际功能。引言部分确定了文章论述的基调,选择了论述开始的方式和讨论的角度。作者通过一个故事或者介绍要讨论事件的背景信息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这也就是 “建立范围”语步;然后,作者直接引入主题,即“占据适当的位置”语步。论述部分是引言部分的扩展,通过令读者信服的证据进一步“介绍背景信息”和阐释论题。作为商业评论的主要部分,论述部分特别注重措词的简洁和逻辑的合理性,并且似乎遵循了“一个自然段一个论点”的结构模式。结论部分起着“突出论点”、“呼应主题”和“引发思考”的重要作用,文字终结,但是留给读者的意义无穷。
四、结果与讨论
1.模糊限制语在两种语篇中的各体裁结构中的使用情况。
研究结果表明,选取的10篇经济英语学术论文(RA)和10篇英语商业评论(FT)都存在着大量的模糊限制语,但在使用频率与类型上存在不同的个性差异。从总体使用情况看来,模糊限制语在FT中使用的频率为:243(模糊限制语总数)÷7599(总字数)=3.20%,明显高于在RA中的使用频率:430(模糊限制语总数)÷20473(总字数)=2.10%。 另外,模糊限制语在RA和FT两种语篇中的结论部分的使用频率都是最高(分别为2.65%和4.15%)。相比之下,模糊限制语在RA的引言(1.82%)和论述结果部分(1.80%)以及在FT相对应的引言(2.98%)和结论部分(3.03%)的使用频率相对低一些,这可能是因为不同的体裁部分具有的特定的交际目的。结论部分的交际功能是扼要总结作者研究结果和论点,评价该研究和评论的意义,并交代有待解决的问题或预示今后的发展趋势,对于作者和读者来说,结论部分都是不可忽视的。出于对读者的尊重,作者在偏向于使用模糊限制语表达他们对结论的不确定论述或者不很肯定的估计。模糊限制语作为一种用来精确陈述不确定命题的重要手段,使作者更谨慎并不武断地陈述研究结果的推论。为此,模糊限制语除了发挥语篇功能,还起着重要的交际功能,即使作者和读者之间建立合理的人际关系。因为模糊限制语旨在软化推论的陈述形式,减少读者的负面反应,保护作者不受可能的批评,从而建立并维持和谐的社会关系。还有,FT三部分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频率都相应的高过RA各部分,这说明RA作者不需要FT作者那样缓和自己的陈述,因为毕竟不论是RA的引言还是阐述结果和结论部分都是以一定的研究数据为依据,而FT的论述中作者的主观因素会多一些。
2.模糊限制语的三种类型在RA和FT中的整体使用情况。
准确倾向型的模糊限制语在RA和FT的使用频率明显最高,并且大大超过其他类型的模糊限制语,其分别占各语篇使用的模糊限制语总数的53.95%和60.08%,说明了作者对语言精确性和可靠性的较高要求。另外,在RA中,作者倾向型的模糊限制语的使用频率(32.79%)明显高于读者倾向型(13.26%)。可见RA作者偏重于对论述内容和研究结果的真实性负责,同时体现了作者的保留态度,不可能也不愿意达到绝对的精确,也起到了减轻个人责任的作用。与之相反,在FT中读者倾向型的模糊限制语的使用频率 (23.87%)高于作者倾向型(16.05%),这说明作者强调了邀请读者参与探讨的意愿,同时表明其陈述并非是绝对正确的观点,避免强加于人。
3.模糊限制语的三种类型在RA和FT各体裁部分中的使用情况。
作者倾向型的模糊限制语在RA中的阐述结果部分的使用频率最高,占这部分使用的模糊限制语总数的47.33%;而与之相反的是,其在FT中的相对应的论述部分的使用频率却是最低的,只有16.87%。还有,准确倾向型的模糊限制语在RA和FT两种语篇的各个体裁部分的使用频率大大超过作者倾向型和读者倾向型的模糊限制语,除了在RA的阐述结果部分的频率只有38%,略低于作者倾向型的模糊限制语。从修辞功能角度分析,作者倾向型的模糊限制语在RA中的阐述结果部分频繁的使用,是为了模糊作者与命题的关系,从而减轻作者对个人论述的责任,起到保护的目的。而在FT的论述部分,作者的参与是默许的并且也是必要的。
五、结论
模糊限制语是语篇现象,它出现在语篇的各个方面,其功能在一定的交际语境中才能得以实现;因此,我们要通过语境来理解其意义。本文对RA和FT两种不同语篇中模糊限制语在三个相对应的体裁部分的使用类型、频率及种类分布方面的异同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RA和FT各部分的修辞功能对模糊限制语的分布起着一定的决定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模糊限制语作为重要的书面交际的手段和策略,我们应该掌握各种语境下的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早在1982年,Round就探讨了模糊限制语与外语教学的关系,并强调对模糊限制语的学习是非本族语者值得思考和关注的重要问题。[9](p5)因此,我们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融入对模糊限制语的功能及其运用特点的分析和研究,帮助学生恰当地使用多样化的模糊限制语来增强表达准确性,从而提高论文写作语言的规范性和得体性;同时,提高学生对模糊限制语的辨别和理解能力,从而帮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能更准确地把握作者对命题暗含的观点和态度。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提高商学院的学生和学者对RA和FT两种不同经济语境下的模糊限制语的辨认能力,并学会在论文写作中选择恰当的模糊限制语。
[1]Salager-Meyer,F.Hedges and Textual communicative function in medical English written discourse[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1994,(13).
[2]Lyons,J.Semantics,Vols.1&2[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3]Coates,J.Epistemic modality and spoken discourse[J].Transactions of the Philological Society,1987,(85).
[4]Swales,J.Genre Analysis: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5]Salager-Meyer,F.Hedges and Textual communicative function in medical English written discourse[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1994,(13).
[6]Hyland,K.Writing without conviction?Hedging in science research articles[J].Applied Linguistics,1996,(17).
[7]Lewin,B.A.Hedging:form and function in scientific research texts[A].In Fortanet,I.,Posteguillo,S.,Palmer,J.C.&Coll,J.F. (Eds.),Genre Studies in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Castello de la Plana:Publicacions de la Universitat Jaume I,1998.
[8]Swales,J.Genre Analysis: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9]Rounds,P.Hedging in Written Academic Discourse:Precision and Flexibility[M].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Mimeo,1982.
H04
A
1003-8477(2012)08-0134-04
刘卉(1979—),女,英国伯明翰大学研究生,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
责任编辑 邓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