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体静脉移植在前臂缺血性肌挛缩中的治疗作用

2012-11-04

中国医药科学 2012年12期
关键词:屈肌前臂自体

顾 平

辽宁省盘锦市第一人民医院骨外科,辽宁盘锦 124010

自体静脉移植在前臂缺血性肌挛缩中的治疗作用

顾 平

辽宁省盘锦市第一人民医院骨外科,辽宁盘锦 124010

目的探讨自体静脉移植在前臂缺血性肌挛缩中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1年10月于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50例前臂缺血性肌挛缩患者,均采取自体静脉移植治疗,收集临床资料,并进行术后随访,以检验治疗效果。结果50例患者均采用自体静脉移植进行治疗,总有效率达100%,均进行术后随访,畸形矫正优良共48例(96%),手功能恢复优良45例(90%),患者均对治疗效果表示满意,且均无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随着医学的发展,自体静脉移植在临床应用中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自体静脉移植在前臂缺血性肌萎缩中的治疗作用更是极其显著,适合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自体静脉移植;前臂缺血性肌挛缩;治疗作用

前臂缺血性肌挛缩主要是由于供血不足引起前臂肌肉变性、坏死,继而形成瘢痕、挛缩而影响肢体功能的病征,又称为Volkmanns缺血性肌挛缩。它是肢体创伤后可能发生的严重合并症之一。尽管发病率较低,但容易被忽视,一旦不及时治疗,往往会引起手部畸形,造成严重的手部功能障碍。而目前在临床医学界对其采取的治疗方式主要为筋膜切开减压术、屈肌起点滑移术、氦氖激光治疗、自体静脉修复或移植等多种治疗方式,主要根据患者病情的轻度程度而酌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式。为探讨自体静脉修复或移植对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的具体治疗效果,特作此研究,现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2月~2011年10月于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50例前臂缺血性肌挛缩患者,其中男23例,女27例,年龄6~31岁,平均(19.0±8.5)岁。其中前臂双骨折16例,肱骨髁上骨折6例,克雷氏骨折1例,孟氏骨折1例,肱骨干并前臂双骨折26例。发病时间最短2 d,最长60 d。致伤原因均为骨折后多次反复手法复位,或小夹板、石膏固定过紧,且未及时调整造成的前臂肿胀、疼痛、苍白、感觉异常、肌肉瘫痪、无脉、指间关节呈屈曲状、手指伸直困难。来院时腕关节呈屈曲状,掌指关节过伸,指间关节屈曲,前臂旋前位畸形旋转困难。伸、屈肌群均可触及大小不等呈条索状硬结,且有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按津下健哉的分型,轻26例、中型15例、重型9例。术后进行2、3、9,、12周4次随访并作记录,所有患者均根据病史、具体症状及压力测定和肢体硬度测量情况判断病情。

1.2 治疗方法

50例患者均使用静脉抗生素,采用自体静脉移植进行治疗,具体方法:首先切开显露大隐静脉,在健侧大腿上部作一长切口,必要时向下腹延伸,以显露大隐静脉。其次切取大隐静脉,细致地锐性分离大隐静脉,并结扎、切断所有小分支。用血管夹控制其上、下端后,切取一段比需要的还长2~3 cm的静脉,完全剥脱这段静脉的外膜后,浸泡在0.1%肝素生理盐水液中备用。然后缝扎大隐静脉的上、下残端。根据血管分支的结扎线确定上、下端,将静脉段倒转,以免静脉瓣阻碍血流。按二定点或三定点血管缝合法缝合移植段近端和远段吻合口。先缝前侧,再缝后侧。如血管不便翻转缝合,可先从血管腔内缝合后壁,然后缝合前壁。在结扎最后一根缝合线之前松开远端血管夹,使血液充满静脉移植段,并排出空气,然后结扎缝线,接着再慢慢松开近端血管夹。若出现休克或术中出血过多的患者,应及时进行输血或输入人体蛋白,保障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1.3 观察指标

(1)大体观察:术后8、14、20周肉眼观察受植的静脉管内有没有局限的病变,硬结中心区域,横纹肌肌纤维,末梢神经等是否发生变化。(2)光镜观察:切取下血管移植段切片染色观察。(3)观察肌肉收缩对抗阻力的力量,按肌力恢复分级标准评分。

1.4 疗效评定标准

(1)患肢皮肤颜色,温度正常,动脉搏动,无肿胀或者肿胀消退。(2)术后2周,没有肌萎缩,关节僵硬,患臂肌能进行舒缩运动,关节运动,臂肢旋转等。其中肌力恢复分级标准:以Lovett的肌肉收缩对抗阻力的力量为标准,将肌力以百分率表示,并分为六级:①100%,M5,肌力正常;②75%,M4,肌肉能对抗部分阻力并带动关节的运动;③50%,M3,肌肉有对抗地心引力的运动,但不能对抗阻力;④25%,M2,在排除地心引力情况下,肌肉能带动关节运动;⑤10%,M1,肌肉仅有微弱收缩,但无关节活动;⑥0,M0,肌肉无任何收缩。(3)除去固定,患肢能进行全范围功能锻炼。以上分级中,100%,75%治疗有效,畸形矫正优,50%,25%治疗有效,畸形矫正良,10%,0为畸形矫正无效。(4)按津下健哉的分型,将前臂缺血性肌挛缩分3型:轻型、中型、重型。轻型:病变局限于部分深层肌肉(深层屈肌群旋前方肌、拇长屈肌和指深屈肌首先受累、程度最重);中型:深层肌肉完全变性并且累及部分浅层肌肉(累及浅层的肱桡肌、旋前圆肌、桡、尺侧腕屈肌及掌长肌,故浅层肌肉挛缩较轻);重型:深、浅层肌肉均完全变性(可累及伸肌群受压、坏死和挛缩)[1]。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50例患者均采用自体静脉移植进行治疗,总有效率100%,均进行术后随访,畸形矫正优良共48例,达96%,手功能恢复优良45例,达90%,患者均对治疗效果表示满意,且均无术后不良反应。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津下临床分型比较

3 讨论

自1898年Gluck首先应用静脉移植修复动脉至今,静脉移植的临床应用已有100年的历史,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2]。综合文献资料,自体静脉移植的主要临床用途有:(1)修复动脉缺损;(2)动、静脉搭桥转流治疗血管闭塞性脉管炎;(3)静脉转流移植治疗深部静脉栓塞;(4)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治疗冠心病;(5)脑室、颈外静脉分流治疗脑积水;(6)替代淋巴管治疗肢体淋巴水肿;(7)静脉桥接修复神经缺损;(8)代腱鞘修复手肌腱断裂。还有报道静脉移植替代输精管、输卵管、输尿管等[3]。(9)采用静脉片移植修复损伤的指间关节囊也取得满意之效果。可见,静脉移植的临床用途十分广泛。

前臂缺血性肌挛缩主要是由于供血不足引起前臂肌肉变性、坏死,继而形成瘢痕、挛缩而影响肢体功能的病征,又称为Volkmanns缺血性肌挛缩。它是肢体创伤后可能发生的严重合并症之一。尽管发病率较低,但容易被忽视,一旦不及时治疗,往往会引起手部畸形,造成严重的手部功能障碍。而目前在临床医学界对其采取的治疗方式主要为筋膜切开减压术、屈肌起点滑移术、氦氖激光治疗、自体静脉移植等多种治疗方式,主要根据患者病情的轻度程度而酌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式,其分型现多采用津下临床分型[4]。

自体静脉移植在针对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的治疗中,具有明显的优点:(1)符合生理解剖要求,对受区周围组织有亲和性;(2)静脉管壁薄,通透性好,外周的营养液可渗透进入静脉腔内,而维持良好的内环境,以利神经纤维的再生及肌腱的生长修复;(3)人体体表浅静脉来源丰富,取材容易,应用方便,抗感染力强,手术损伤小,切取后对供区影响不大[5]。

综上所述,随着医学的发展,自体静脉移植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而根据治疗结果的显示,50例患者均采用自体静脉移植进行治疗,总有效率100%,均进行术后随访,畸形矫正优良共48例,达96%,手功能恢复优良45例,达90%,患者均对治疗效果表示满意,且均无术后不良反应。可见自体静脉移植对前臂缺血性肌挛缩具有极佳的治疗效果,适合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1]陈姣.前臂缺血性肌挛缩治疗现状[J].重庆医学,2010,39(18):23-24.

[2]董向明,周鹏.小儿缺血性肌挛缩的防治[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09(17):12-14.

[3]徐世红,张春霞.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前臂缺血性肌挛缩(VIC)8例[J].四川中医,2008(6):56-57.

[4]彭忠,王建,陈皓,等.自体静脉移植在儿童断指移植中的应用[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10(5):89-90.

[5]汪巍,彭昊,王炳勋,等.屈肌滑移术治疗前臂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的疗效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1):23-24.

R685.1

B

2095-0616(2012)12-208-02

2012-04-09)

猜你喜欢

屈肌前臂自体
“三线定位法”体表定位诊断旋前圆肌综合征的研究
前臂完全离断再植术后持续康复护理对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前臂长度测量值偏差对前臂骨密度值的影响
自体血清在干眼症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术前营养状况对胆道闭锁Kasai术后自体肝生存的影响
针刀干预对中期膝骨关节炎兔模型伸肌-屈肌萎缩 状态及肌肉拉伸弹性模量的影响
棉桶更换机器人前臂有限元分析及拓扑优化*
脂肪推土机 Bulldozer “自体脂肪填充”大揭秘!
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手部及前臂皮肤缺损47例分析
自体脂肪颗粒移植治疗面部凹陷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