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中地区产业协调发展问题研究
2012-11-04杜琼
杜 琼
(云南省委党校 经济学部,云南 昆明 650111)
2012-04-15
2012-07-11 网络出版时间:2012-9-29 15:43
杜琼(1970-),女,云南昭通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学研究。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3.1044.S.20120929.1543.201205.40_036.html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Journal of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2012, 6(5): 40-44
10.3969/j.issn.1004-390X(s).2012.05.009
滇中地区产业协调发展问题研究
杜 琼
(云南省委党校 经济学部,云南 昆明 650111)
滇中地区是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最好,发展水平最高,发展前景最广阔的区域。正因为如此,滇中经济圈的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然而滇中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仍然面临着较多的困难和问题,其中,滇中地区产业的发展存在的同构性、内生动力不足、集聚度关联度不高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滇中产业的协调发展,从而影响和制约滇中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因而我们有必要探讨滇中地区产业协调发展的相关问题,推进滇中地区产业协调发展,从而为促进滇中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产业支撑。
滇中地区;产业;协调;发展
滇中地区主要是指云南中部以昆明为核心,半径约150~200公里左右包括曲靖市、玉溪市和楚雄彝族自治州四个州市组成的行政辖区,总面积94 558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4%。2010年该区域人口1 722.3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7.5%。目前,滇中地区经济发展纳入国家战略,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及2011年5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都明确地提出要提升滇中城市经济圈的辐射带动能力,将滇中经济区培育成为云南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在未来的五到十年,要真正促进滇中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滇中四州市的产业协调发展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滇中地区产业协调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推进滇中地区产业协调发展是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
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推动滇中等经济区加快发展,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培育滇中等经济区,形成省域经济增长点;2011年5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更加明确地提出要提升滇中城市经济圈的辐射带动能力,将滇中经济区培育成为云南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2]。另外,“十二五”期间国家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国家级区域发展规划的深入推进,产业空间布局的加速调整,云南低碳绿色经济试点省的确立以及《云南省滇中城市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规划》的出台等,都在客观上形成了对滇中地区产业协调发展的迫切要求。
(二)推进产业协调发展是推进滇中经济圈形成和发展的需要
昆明市作为云南省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其对滇中地区三州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日益增强,同时与滇中地区的经济联系度也不断提高。正因为如此,昆明市分别与曲靖市、玉溪市和楚雄州签订了滇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合作框架协议。提出“发展规划同筹、交通设施同网、产业发展同兴、市场体系同构、生态环境同治、社会事业同城、信息网络同享”[3]以促进滇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滇中经济圈已现雏形。但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滇中四区产业发展仍然各自为政,相互之间争夺资源、争夺项目、重复建设、产业雷同等现象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产业发展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从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我国沿海三大经济圈的形成来看,一个经济圈的最终形成,必然是以产业的高级化和协调发展为基础的。如果滇中地区产业发展相互掣肘,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滇中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因而,在产业发展上,应统筹协调产业发展规划,实施错位发展战略,促进昆曲、昆玉、昆楚产业互补、同兴发展,共同构建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三)推进滇中地区产业协调发展是云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客观需要
云南省“十二五规划”提出了“调优一产、调强二产、调快三产”的产业发展目标。[4]滇中地区是云南产业发展基础最好的地区,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必将承担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协调滇中产业发展,有利于促进滇中地区产业发展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布局为主要导向,加快传统优势产业优化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将滇中地区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重要产业基地、区域性金融中心,全国重要的烟草、旅游、文化、能源和商贸物流基地,以化工、冶金、生物为重点的区域性资源精深加工基地,先进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区域,促进形成滇中综合产业区。
(四)推进滇中地区产业协调发展是实现云南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十一五”期间云南开放型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对外贸易额由2006年的62.3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160.5亿美元,年均增长25.02%;实际利用外资由2006年的3.4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17.38亿美元,年均增长39.92%。然而,从横向来看,我们与全国和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仍然较大,2011年,云南省对外贸易总额仅占全国的0.44%,实际利用外资仅占全国的1.5%。因而加大开放型经济发展是云南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滇中地区是云南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长期以来,其对外贸易额、实际利用外资额均占全省70%以上,是云南对外开放的重点发展区域。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云南桥头堡战略的实施,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云南经济发展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在对外开放中,滇中地区将成为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承接国内外产业梯度转移的主要承接地。在此背景下,滇中各州市能否形成相互之间产业的协调发展,将成为这一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推动产业外向型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滇中地区产业协调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滇中地区产业发展现状
2011年滇中经济区常住人口1 740.7万人,占全省人口的37.59%,GDP实现6 139.38亿元,占全省经济总量8 750.95亿元58.03%。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的38.95%,第二产业增加值占64.68%,第三产业占58.14%,全部工业增加值占66.74%,农林牧渔总产值占41.15%。滇中地区产业发展在全省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滇中地区三次产业结构
2011年,滇中四州市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0.8∶50.8∶38.4。第一产业比全省低5.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全省高5.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全省高0.1个百分点。说明滇中地区产业发展层次较高,滇中四州市除楚雄州外第二产业比重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但第三产业除昆明市外,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说明滇中地区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具体见表1。
表1 滇中地区三次产业结构比
资料来源: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云南省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编《云南领导干部手册》,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
2.滇中地区企业发展
2010年,全省营业收入超过50亿元的企业(集团)共18家,有17家在滇中经济区四州市,其中昆明14户、玉溪2户、楚雄1户。滇中集中了5个国家级开发区(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曲靖经济技术开发区,滇池旅游度假区、石林台湾农民创业园),17个省级重点工业园区,聚集了一大批行业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中小型科技企业。
3.滇中地区产业发展体系
从四州市产业发展体系来看,滇中各州市均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体系,如昆明市形成了以烟草、冶金、装备制造、化工、电力、医药六大行业为主体,现代农业为基础,服务业快速发展为保证的产业发展体系;曲靖市形成了以两烟及配套、能源、化工、冶金、汽车及机械、为主的产业发展体系;玉溪形成了以烟草及配套产业、矿电产业、旅游休闲产业、装备制造产业、食品加工产业为主的产业发体系;楚雄州形成了烟草及配套产业、化工、冶金矿产、制药和能源为主的产业发展体系。
(二)滇中地区产业协调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滇中经济圈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1996年,经过十多年的论证、规划、发展,到目前为止已有初步的规划,但并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虽然大家都有协调发展,共同推进的愿望,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滇中四州市在发展上仍然是各自为政,特别是在推进产业协调发展上,存在着较多的困难和问题。
1.体制机制不顺,产业协调发展能力弱
一般来讲,产业的协调发展是以资源的自由流动和开放的市场为基础的。然而,滇中地区经济发展是以行政区划为主,这一区域分属于四个州市,有一个特大城市,一个大城市,两个中小城市和三十四个小城镇(县城)。行政隶属关系较为复杂,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不同程度的存在,地区之间、部门之间权力和责任的交叉,以及部分行业的垄断,阻碍了产业协调的发展。同时,由于缺乏较高层次的统一协调机构,地区之间的协调难度较大,各地产业布局规划衔接力度不够,相互之间条块分割,恶性竞争,干扰和制约了区内企业之间的市场运作,从而影响和阻碍了区域内产业协调发展。
2.区域协调不足,产业雷同现象突出
一是现有支柱产业雷同现象突出。目前昆明、曲靖、玉溪、楚雄四州市的支柱产业的同质化程度非常高。烟草产业、旅游、有色金属、矿电、化工、能源几乎都是滇中四州市的支柱产业。2010年,昆明市的烟草、机电、医药、电力、冶金、化工等均达产业均实现两位数增长;玉溪市卷烟及配套产业和矿电产业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96%。而其他两州市经济支柱中同样以烟草、矿冶、化工为支撑,四州市的产业同构程度较高。
二是四州市所选的主导产业具有较高的趋同性。从滇中四个州市所制定的“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来看,滇中四州市在“十二五”期间,都把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服务业作为主导产业来培育,产业发展的趋同性较为明显。在未来的发展中,这将不可避免的会导致相互之间对资源、资金、项目的激烈竞争。同时,也难以依据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优势形成合理分工、协作配套、优势互补的一体化产业发展格局。
3.科技支撑不平衡,产业协调发展内生动力不足
一是财政科学技术拨款投入不足,区域科技投入不平衡。2009年 云南省财政科学技术拨款(科学技术功能支出)18.99亿元,占全省地方财政支出的0.83%。其中,昆明市达到4.2亿元,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为1.57%,成为全省地方财政科学技术拨款最高的地区;其次是玉溪市,达到0.89亿元,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为0.9%;曲靖市达到0.86亿元,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为0.55%;楚雄州最低0.33亿元,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为0.36%。总体来看,滇中地区地方财政科学技术投入占全省投入量的1/3以上,但昆明市外,其余三州市的科技投入相对较低。2009年,全省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总支出为372 304万元,占全省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0.60%。滇中地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总支出占全省的80%以上,成为云南省研发经费投入来那个最多的地区,为本区域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科研支持。另外,昆明市研发经费占GDP 比重达到1.41%,高于同期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外,其余地区研发经费占GDP 比重均较低,玉溪为0.49%,楚雄市为0.20%,曲靖仅为0.18%。[5]
二是企业主动性投入少。如玉溪市2009年规模以上企业技术开发经费仅占科技经费总投入的1%,大多数企业科技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不足1%,低于西部1.14%、全国1.29%的平均水平。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大多数还未建立技术创新机构,特别是中小企业缺乏创新平台、自主创新能力弱。全市拥有研发机构的企业占347家规模以上企业的比例不到20%,90%以上中小企业缺乏研发能力和新技术产品开发能力[6]。事实上,滇中地区区域内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及企业间的合作、联系和技术流动不足,产学研结合不紧密,缺乏有效的共建共享措施和激励手段,部分技术含量高的共性和关键技术科技成果不能尽快地实现产业化,导致滇中地区企业发展各自为政,产业发展仍然以粗放型发展方式为主,提升产业水平和质量的内生动力不足。
4.滇中地区区域内产业聚集度和关联度不高
滇中地区虽然有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但工业企业加工配套能力不强,特别是为优势产业配套加工能力偏低,没有形成配套体系,很多大企业的本地配套企业都不到30%,优势产业尚未形成产业集群。工业布局还不尽合理。行业较为分散、产业链条短,产业难于形成规模化集约发展,工业经济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不强。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产业集群发展滞后,上下游产业的重组融合衍生发展不足。与此同时,三次产业之间通过产品供需而形成的互相关联与内在联系度不高。生产性服务业和一、二产业相互支撑、融合发展不够。如,2010年,曲靖市第三产业比重仅占30%,远远低于第二产业60.9%的比重;玉溪市第三产业比重仅为29%,也大大低于第二产业52.4%的比重。这说明滇中地区现代服务业体系发展不健全,服务业为第一、二产业发展的支撑力度较弱,工业和信息化融合不够,支柱产业有效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作用不强。
三、推进滇中地区产业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结合滇中地区产业发展的现实基础,按照“同构求联合,差异寻延伸”的思路,在区域内全力提升烟草、冶金、化工、装备制造、休闲旅游等传统优势产业发展,积极培育发展生物、光电子、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现代农业、文化、商贸物流等新兴产业及现代服务业,构筑具有竞争优势和特色的产业体系,实现滇中地区产业发展一体化。
(一)组建滇中地区产业协调发展领导机构
以行政区划为基础的滇中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难以打破行政壁垒所带来的产业发展不经济。四州市中,虽然昆明市位于龙头发展地位,并与其三州市均签订了一体化发展《战略框架协议》,但其仍然不具备足够的能力来协调各州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因而在滇中产业协调发展中,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副省级常设机构,全面负责滇中经济区协调发展工作,避免恶性竞争和产业重复建设。与此同时,建立省级有关部门和四州市纵横相连的联席会议机制,定期不定期的召开联席会议,解决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全面加强滇中在资源配置、项目布局、对外开放协作和招商引资等产业发展方面的统筹协调和争议问题协商处理,推进滇中经济区产业协调发展。
(二)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区域内产业协调发展
结合当前云南经济发展的“三大战役”,以园区建设为基础,形成一中心四基地两走廊的产业空间规划布局。“一中心”就是以昆明为中心,加快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强化科技创新、商贸流通、信息、旅游、文化和综合服务功能,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能源产业为基础、都市型农业为补充、现代服务业为保障的优势产业体系;“四基地”就是分别打造以曲靖为主要承载区域的重化工产业基础,以玉溪为主要承载区域的轻工业发展基地和休闲旅游胜地;以楚雄为主要承载区域的现代生物产业基地和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基地;以武(定)禄(劝)为主要承载区域的绿色食品产业基地和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基地。“两走廊”就是推进曲靖——昆明——楚雄走廊发展,形成能源、重化工、有色金属、钢铁、生物制药为主的东西产业发展走廊。推进武定(经禄劝)——昆明——玉溪走廊发展,形成装备制造、轻工业、旅游休闲、现代农业、生态环保及文化创意等为主的南北产业走廊。通过产业优化布局,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加强分工协作,促进滇中地区产业协调发展。
(三)建立区域利益共享机制,避免恶性竞争
在现有的财税体制条块分割,各地区在推进产业发展中必然有各自思考,在具体产业发展布局中,容易出现利益之争。特别是在招商引资,引进企业项目的落地上,一方面因招商引资任务较重,另一方面也因税随企业走,尽管引进的项目与当地的产业行政、产业布局及产业集聚不相符合,但仍然不愿意让出自己引进的项目,产业协调发展难以推进。因而,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将能助推四州市间的产业合作发展。一是建立税收返还机制,对最先引进项目这给予一定比例的税收返还,促进引进项目合理布局;二是建立公平合理的招商引资考核机制,对项目引进地区和项目最终落地地区给予同样的考核奖励,减少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可能遇到的阻力。在区域内,使相关地区均能享受到产业整合后效率提高所增加的利益,从而避免产业发展的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
(四)制定和完善相关扶持政策,提高滇中地区产业集聚度和关联度
产业集聚是指特定领域内的关联企业、专业化供给企业、服务供应商、关联机构等集中于特定区域,相互间既集中又合作的一种状态,并形成区域内企业之间以地方网络为基础的正式和非正式协作的产业体系。这种产业的集聚状态有自然形成和人为推进两种路径。从滇中地区产业发展情况来看,要进一步提高滇中地区产业集聚度和关联度,所选择的只能是人为推进路径。一方面,研究制定滇中地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并在土地、税收、人力资源、投融资、法律法规等方面支持重点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制定包括金融税收推进、土地综合利用、产业分工合作等政策,加大财税金融等支持力度,设立滇中经济区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实行税收优惠和信贷支持,支持滇中经济区产业较快发展。加强对土地的宏观管理,在用地的计划安排和土地出让金征收等方面给予倾斜和优惠,保障滇中产业发展用地需求。构筑区域合作的网络体系,鼓励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提高产业之间的关联度,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链。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B/OL].[2011-03-17]http://www.sina.com.cn.
[2]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DB/OL].[2011-11-03]http://www.gov.cn.
[3]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B/OL].[2011-07-06] http://www.sina.com.cn.
[4]米东升.2011年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R].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5]玉溪市“十二五”科技与知识产权发展规划[DB/OL].[2010-12-20]http://www.stats.yn.gov.cn/canton_model19/newsview.
TheResearchofCoordinatedIndustryDevelopmentofCentralYunnan
DU Qiong
(Economics Department, Party School of Yunnan Provincial Party Committee,Kunming 650111,China)
The central Yunnan is the best region about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the highest level region of development,the most extensive region of development prospects. Because of this, the central Yunnan economic circle has risen to national strategy.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entral Yunnan economic circle, however, is still faced with many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Such as the industry development of Central Yunnan has the problems of homogeneity and lacks of endogenous motivation and has not a high concentration degree. The above problems affect and restrict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central Yunnan industry, which affects and restricts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entral Yunnan economic Circle. 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explor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central Yunnan Province industry-related issues, and to promote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entral Yunnan Economic Circle.
central Yunnan; industry;coordination;development
F 062.9
A
1004-390X(2012)05-004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