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方法分析

2012-11-01李秀清

亚太传统医药 2012年1期
关键词:心脑血管病心脑血管年龄

李秀清

(吉林市新世纪医院,吉林省 吉林市 132000)

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每年因心脑血管疾病而死亡的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3%。据国家卫生部统计,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各种疾病之首。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即“四高一多”的特点[1]。我国每年大约有260多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由于该病是因血液的病变所引起,它对人体的损害是隐秘的、逐渐的、全身性的,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因而被称为“沉默的疾病”。因此,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无论是从经济角度,还是从健康角度来讲,正确认识心脑血管疾病的致病原因,采取正确的防治方法是十分重要的。

1 心脑血管疾病的定义及分类

心脑血管病是心血管病与脑血管病的统称。泛指由于高脂血症、血液黏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所导致的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的通称。

1.1 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又称为循环系统疾病,是一系列涉及循环系统的疾病,循环系统指人体内运送血液的器官和组织,主要包括心脏、血管(动脉、静脉、微血管),可以细分为急性和慢性,一般都是与动脉硬化有关。

根据致病因素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大类:先天性心血管病(先心病)为心脏大血管在胎儿期中发育异常所致,病变可累及心脏各组织和大血管。后天性心血管病为出生后心脏受到外来或机体内在因素作用而致病,见表1。

1.2 脑血管疾病

脑血管病又称脑血管意外,脑中风或脑卒中。是由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以局部神经功能缺失为特征的一组疾病。包括颅内和颅外动脉、静脉及静脉窦的疾病,但以动脉疾病为多见。高血压、动脉硬化为本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故多见于中老年人。根据其病理变化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脑血管病两大类。

表1 心血管疾病分类

2 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高血脂、吸烟、糖尿病、肥胖、高血压、缺乏体力活动、精神过度紧张、冠心病家族史、口服避孕药等这一系列的因素都会使人患上心脑血管疾病,但是高血脂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最重要的因素。本次对某地区1000名30岁以上的人群进行调查,分析影响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相关因素。其中有效调查表为980份,有效率为98%。278人患心脑血管病,患病率为28.37%。

2.1 年龄因素

年龄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十分密切,随着年龄的增加,血管的弹性下降,老年人容易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特别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促使心脏病的发病率上升。并且近年来发病年龄逐渐趋于年轻化[2],见表2。

表2 心血管疾病与年龄的关系

本次调查发现,年龄小于50岁,患病率为11.04%,50~70岁患病率则达到41.88%,大于70岁的,患病率为63.00%,用χ2统计学处理,得出χ2值为23.93,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根据调查分析得出结论,年龄越大,心脑血管病的患病率也增大,具有上升趋势。

2.2 家族遗传史

大量的研究证明,心脑血管疾病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对于单个人本身,先前有过心肌梗死或脑中风病史的人心脑血管病的再发风险也高于普通人[3]。见表3。

本次调查发现病人组中有心脑血管病家族史者明显要高于对照组,χ2为16.58,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说明心脑血管病存在家族遗传倾向。

2.3 饮食习惯

心脑血管疾病高发与现代人不良的饮食习惯有很大的关系。由于饮食中脂类过多,醇类过多,同时又没有合理的运动促进脂类醇类的代谢,导致体内脂类醇类物质逐渐增多;加上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分泌抗氧化物酶(例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能力减低,导致体内自由基水平升高,使血脂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氧化后沉积在血管壁,久之使毛细血管堵塞,随着时间的推移,脂类醇类物质容易和体内游离的矿物质离子结合,形成血栓。血栓容易在血管的拐角处,或者瓶颈处堆积,钙化。同时血栓越来越多,使血管直径缩小。心脏为了保持足够的供血量,就增加血压,造成高血压疾病。如果血压过高,可能导致血管崩裂,于是产生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如果由于堵塞供血不足,即为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大量的高脂蛋白食物的摄入,导致体内脂类物质逐渐聚集,增加了血液粘稠度,久而久之将导致动脉粥样硬化[4]。见表4。

表4 心血管疾病与高脂饮食的关系

本次调查发现病人组中有高脂饮食习惯者明显要高于无高脂饮食习惯者,χ2为10.99,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说明心脑血管病与高脂饮食有密切的关系。

2.4 生活习惯

吸烟、长期过量饮酒也促发心脑血管疾病,因烟酒内有许多成分易使心脑血管痉挛,诱发心脑血管病,吸烟者心脏病的发病率远比普通人高,摄入酒精过量,可增加脂质过氧化物,反易造成动脉粥样硬化,特别是高浓度白酒,还易诱发酒精性脂肪肝和肝硬化。见表5。

表5 心血管疾病与吸烟的关系

表6 心血管疾病与过量饮酒的关系

本次调查发现病人组中有吸烟者者明显要高于不吸烟者,χ2为21.39,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病人组中过量饮酒者也明显高于不过量饮酒者,χ2为24.94,P<0.05,说明心脑血管病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3 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

3.1 避免外源性激发因素

尽量减少能够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外源性刺激。保持心情平和,避免大幅度的情绪波动、失眠、过度劳累、焦虑抑郁等[5]。

3.2 合理膳食

3.2.1 增加纤维膳食,减少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取量

膳食中纤维有降低血清胆固醇浓度的作用。膳食纤维含量丰富的食物主要是粗杂粮、米糠、麦麸、干豆类、海带、蔬菜、水果等。脂肪摄入应严格限制在每日不超过30g或占总热量的15%以下。胆固醇摄入量每日应该控制在200~300mg以下为宜。

3.2.2 多吃鱼类和鱼油

鱼肉富含甲硫氨酸、赖氨酸、脯氨酸及牛黄氨酸等,有改善血管弹性、顺应性及促进钠盐排泄的作用。另外,多数鱼类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具有一定的效果。牡蛎、鲜贝、虾皮、海虾等,也可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心肌的损伤。此外,鱼油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有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减少脂质沉积的功效。

3.3 科学生活

3.3.1 适量运动

从事体力劳动和坚持有氧体育锻炼的人,心脑血管发病率比从事脑力劳动和缺乏体力活动的人要低。适度的有氧运动对减低血脂、降低高血压、减轻体重等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改善心脑血管患者的血液循环也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是运动不可过于盲目,运动强度不可过大。

3.3.2 戒烟酒

影响心脑血管疾病的众多因素中,吸烟是位于年龄之后的第二大因素。因此要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必须戒烟,此外,还要避免过量饮酒,尽量少喝酒,如果要喝酒最好选择果酒。

3.4 定期检查

定期去医院做身体检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尤其是对于50岁以上的人群\肥胖者以及有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的人。不要为了节省一点检查身体的时间,付出不必要的健康代价。因为糖尿病、高血压和血脂紊乱等疾病,大多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早期可能没有任何症状。定期到医院进行检查,可以做到防患于未然。

4 结论

心脑血管疾病作为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各种疾病之首的疾病给人类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本文介绍了心脑血管疾病的概念以及分类。用统计学检验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年龄因素、家族遗传史、饮食习惯以及生活习惯等进行定量分析,并给出了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措施。建议人们养成良好习惯,减少高脂肪的摄入,适当锻炼身体,保持良好心态。只要人们提高重视,采取积极措施进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是可以预防与控制的。

[1]林建军.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方法研究[J].中外医疗,2009(26):168-170.

[2]刘福平.中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及治疗[J].当代医学,2011,17(25):47-48.

[3]俞捷,罗果,龚磊,胡斌丽,许洁.遵义市心脑血管疾病现况调查[J].遵义医学院学报,2011,34(4):420-422.

[4]梁新蓉,马爱国,卿凤玲.2011年柳州市老年人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现况调查分析[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1,32(5):19-22.

[5]何鑫对.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方法的研究[J].中外医疗,2008(10):10.

猜你喜欢

心脑血管病心脑血管年龄
变小的年龄
不是所有药物都能掰开吃——心脑血管篇
络病理论在心脑血管病治未病中的应用初探
冬季谨防心脑血管疾病侵袭
沉默的杀手——心脑血管病,5秒要人命,该如何预防?
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注意五大误区
心脑血管疾病用药与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性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第二届编委会名单
年龄歧视
算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