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例针灸、推拿、中药结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体会
2012-11-01杨鹏
杨 鹏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中医科,河南 洛阳 471003)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发病较急、症状较为典型的一类颈椎病,好发于中老年人群,患者多由于椎动脉硬化、受压以及挛缩等导致一系列病理改变[1],致使脑部供血不足,引起头痛、眩晕、恶心,以及颈僵、手指及肩臂麻木、疼痛等临床症状。由于本病采取手术治疗的风险较大,故实际临床多采用针灸、推拿及中药相结合的方法对患者进行保守治疗。此法是在中医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通过中医手法和中药激发人体经络、气血的功能而起到治疗作用[2]。笔者在2009年10月-2010年12月期间对1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实施针灸、推拿及中药相结合的治疗方法,临床疗效较为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300例于我院门诊就诊的椎动脉型颈椎病确诊患者,按随机原则分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80例,其中男71例,女109例;年龄34~76岁,平均年龄(51.4±12.1)岁;病程最短12d,最长6年,平均病程6个月;颈椎X线或CT检查显示颈椎颈骨质增生124例,颈椎生理曲度改变42例,颈椎间盘突出14例。对照组120例,其中男45例,女75例;年龄33~73岁,平均年龄(53.3±12.2)岁;病程最短14d,最长6年,平均病程7个月;颈椎X线或CT检查显示颈椎颈骨质增生91例,颈椎生理曲度改变22例,颈椎间盘突出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史及病情等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性不大(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依据《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中有关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中医诊断依据《中药新药治疗眩晕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眩晕的诊断标准,具体如下:辨证分型为肝肾亏虚,痰瘀阻络,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痛,视物旋转,胸闷不适或恶心呕吐,耳鸣,颈项强直不舒,舌质暗红有瘀斑,舌苔黄腻或薄白,脉弦细。本次研究全部病例经X线或CT辅助检查明确诊断,患者症状、体征均符合上述诊断标准。
1.3 治疗
对照组患者予以针刺疗法,具体如下:使用长度40mm、直径0.32mm的毫针,每次使用前均经常规消毒液浸泡、冲洗以及高压消毒处理;取患者风池、百会、天柱、四神聪、顽骨、晕听区以及颈夹脊穴,采用平补平泻针刺手法,留针25min,风池、晕听区及颈夹脊穴加用疏密波电针治疗,上述治疗1次/d,2周为1个疗程。
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针刺治疗基础上加用推拿和中药疗法进行综合治疗,具体如下:①中药治疗:治疗方法为滋补肝肾、化痰逐瘀,治疗方剂选用杞菊地黄丸合桃红四物汤加减,药物组成:熟地24g、枸杞子12g、菊花12g、山药12g、天麻12g、钩藤20g、陈皮12g、茯苓20g、清半夏10g、胆南星9g、丹参12g、川芎12g、桃仁10g、红花10g。随证加减:血压较高者加车前子、夏枯草;胸闷呕恶明显者加泽泻、白术;颈项强紧明显者加葛根。上方予水500mL,煎服30min,取汁300mL,分2次温服,每日1剂,治疗周期为14d。②推拿疗法:治疗原则为:舒筋活络、疏通经络、滑利关节;具体操作如下:患者端坐位,头稍前屈,操作者立于患者侧后方,采用揉法、滚法及拿法等对患者颈背部胸锁乳突肌、斜方肌、项韧带以及上肢肌肉进行手法放松,随后再予以点按、弹拨、理筋等手法按照肌肉走向进行重点治疗,同时对患者头部施以托拉牵引手法,使其缓缓左右旋转;对患者颈部施以旋转复位法以拨正外偏的颈椎棘突,纠正椎体小关节错位等,上述推拿手法1次/d,14d为1个治疗周期。
1.4 疗效判定标准
依据《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将本次研究治疗结果划分为四个等级:痊愈:患者眩晕、头痛、胸闷恶呕等症状及阳性体征全部消失;显效:患者眩晕、头痛、胸闷恶呕等症状完全缓解但时有复发;有效:患者眩晕、头痛、胸闷恶呕等症状有所缓解但未能全部消失;无效:上述症状无缓解甚至加重。
1.5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得结果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均经过14d的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5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50%,治疗组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例(%)]
3 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亦称为颈性眩晕,其主要表现为发作性眩晕,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严重影响。当前现代医学对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大多数学者[3-4]认为该病的发病机制为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引起活颈椎失稳,对椎动脉周边的交感神经从形成刺激,导致椎动脉痉挛狭窄,同时对侧颈动脉失代偿,最终导致椎动脉供血不足,从而引发相应症状。由于临床对于该病的治疗方法单一,除了极少数适合进行手术治疗外,大部分患者尚无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本病属于“眩晕”范畴,患者颈部劳损,经络瘀阻,或外感风寒湿邪,气机受阻,血运不畅,清窍失养,或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清窍受扰,眩晕诸症乃发。故该病以肝肾亏虚、脾失健运为发病基础,风、火、痰、瘀为其标,因此中医中药的治疗原则为滋补肝肾,化痰逐瘀,活血通络,治疗选用杞菊地黄丸合桃红四物汤加减,组方中熟地黄、枸杞子滋补肝肾,填精益髓;天麻、钩藤、菊花柔肝息风,平抑肝阳,清肝明目;茯苓、泽泻利水渗湿,益气健脾,同时还可避免熟地之滋腻碍脾;丹参、川芎、桃仁、红花活血逐瘀,通络止痛,且川芎可上行巅顶,兼有行气开郁之功;半夏、胆南星祛痰开窍;诸药合用,共奏填精益髓、化痰通络之功,使气血得行,痰湿得除,肝肾得补,诸症乃除。
利用针刺方法治疗本病,可通过对局部相关穴位感受器的刺激降低机体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从而缓解椎动脉痉挛,增加颈部椎基底动脉血液供应[5],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起到缓解头晕、颈肌痉挛等症状的作用;推拿手法中的旋转提拉法可有效调整颈椎关节、椎动脉、神经根及交感神经之间的位置关系,从而改善颈椎的动力平衡,缓解局部软组织痉挛、粘连[6],恢复颈椎正常生理结构,增加椎基底动脉的血液供应,进而有助于改善患者颈椎局部及脑部的症状。这样将局部治疗与整体调节相结合,可全方位地缓解患者的致病原因与症状。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均经过14d的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5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50%,治疗组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针灸、推拿及中药联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显著,且治疗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少,临床使用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康世林.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61例[J].中医临床研究,2010,2(14):83-84.
[2]连宝领,严隽陶,沈国权,等.推拿治疗颈源性眩晕作用研究[J].按摩与导引,2001,17(2):9.
[3]郭玉海,林定坤.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9):2322-2323.
[4]曹媛.颈牵配合腹针治疗颈椎病98例小结[J].湖南中医药学导报,2003,9(2):38.
[5]薄智云.腹针疗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92,98.
[6]梅继文,梁文杰,韦贵康.颈椎病手法意外21例临床分析[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3,11(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