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血压病左室肥厚与QT离散度的临床分析

2012-11-01文玉萍向萍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马来酸依那普利高血压病

文玉萍,向萍

(1.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广西 柳州 545005 E-mail:lzyzwyp@126.com;2.广西南宁市茅桥中心医院,广西 南宁 530023)

QT离散度(QTd)是一种无创性、简单的测量心室应激性恢复程度的指标,被认为可预测心血管事件及心源性猝死。高血压病左室肥厚是心源性猝死的一个重要危险因子[1]。为探讨高血压病左室肥厚与QT离散度的关系,将92例高血压病患者左室肥厚与左室正常者及应用降压药物干预后的QTd进行对比,从临床应用上探讨高血压病左室肥厚与QTd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病人92例,为我校第二附院2010年1月~2011年4月门诊或住院病人,均符合2009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基层版)高血压诊断标准。高血压病左室肥厚42例,高血压病左室正常50例,年龄 40~75岁,排除心绞痛、陈旧性心肌梗死、房颤、电解质紊乱、束支传导阻滞,近期未服用影响心肌复极药物。

1.2 方法 入选病例在常规降压用药的基础上加用马来酸依那普利10mg/d口服(上海现代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1937),将血压降至18.62~12.0kPa以下,疗程 24周。治疗前及治疗24周后固定一内科医师应用同步12导心电图机(心电图走纸速度均定为25mm/s,定准电压10mm/mv)测量心电图并测量QT间期,计算QTd。QT间期测量方法,先确定QT终点即T波终点:①T波下降支最陡峭处切线与基线的交点;②若T波下降支较直则取T波回到基线的点;③有明显U波时,取T波与U波之间的谷底;④若U波与T波部分融合时,做 T波下降支的延长线,取延长线与基线的交点[2]。QT的测量选择6个胸导联,2个肢体导联,各导联连续测量3个QT间期并取其均值,QT离散度=QTmax(最大QT间期)-QT-min(最小QT间期)。应用美国通用GE公司 LOGIQ5PRO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量,室间隔及左室后壁厚度>12mm为左室肥厚[2]。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应用独立样本 t检验,组内比较应用配对样本t检验。

2 结果

治疗前两组相比,QT离散度的差异有显著性(t=7.87,P=0.00)。疗程结束后与治疗前相比,左室肥厚组QTd缩短,差异有显著性(t=5.78,P<0.05),左室正常组QTd差异无显著性(t=1.79,P=0.08),见表1。

3 讨论

QTd是指标准12导联心电图最大QT间期与最小QT间期的差值,是反映心肌复极时间不均一性的比较直接的量化指标,且与左室肥厚程度呈正相关[2],而高血压左室肥厚作为一项致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越来越引起重视。有研究显示[3],高血压病左室肥厚者的病死率是不伴左室肥厚者的10倍,原因是左室肥厚易导致室性心动过速、心室纤颤而死亡。

表1 治疗前后两组QTd比较

本研究显示,高血压病左室肥厚组QTd大于高血压病左室正常组,经24周常规降压药加马来酸依那普利治疗后,左室肥厚组QTd缩小,与国内外[4~6]报道相一致。高血压左室肥厚是因为长期高血压使左心室后负荷增加,大动脉顺应性减退,外周阻力增加所致。左室肥厚患者QT离散度增加的机制是因为肥厚的心肌耗氧量增加而心肌血液灌注相对不足,导致冠状动脉储备量少,发生心肌缺血性损伤,心肌电稳定状态发生变化,致心室肌各部分复极化不均匀性增加,电不稳定性的区域增多。这种区域性复极不均匀极易产生折返激动,导致室性心动过速、心室纤颤[7]。另一方面从心电生理机制分析,QTd增加是心肌电不稳K+泵功能受抑制,动作电位3相使K+外流受阻,3相复极延长,致不应期延长,因此缺血区与周围正常血供区心肌细胞的不应期不等,造成心电图上Q-T间期延长,QT离散度增大[8]。

研究表明[9],循环和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的激活是心肌间质纤维化发生的主要病理机制。AngⅡ作为RAS系统的效应分子,能诱导心肌纤维化、刺激心肌细胞肥大和心肌间质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而发展到心肌纤维化。马来酸依那普利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受体抑制剂,抑制了促使AngI转换为AngⅡ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从而抑制了RAS活性,使血液和组织中AngⅡ的含量减少,逆转心室重构。

综上所述,QT离散度与高血压病左室肥厚有关;应用依那普利可通过逆转心室重构可使QTd缩小,因此QTd在临床上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1]李顺妹,郑逸文,陈永秀.50例高血压患者QT离散度的分析[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1,34(5):102.

[2]张玲.QT离散度的应用及研究进展[J].心脏杂志,2008,20(4):504-507.

[3]Kanbel WB.Left ventricularhrertrophy as a riak facforofarteri-alhy-pertension[J].EerHeart J,2002,13(suppID),82-88.

[4]黄黎明.高血压伴左室肥厚的QT离散度[J].分析现代电生理学杂志,2008,15(4):199-201.

[5]陈波.QT离散度与高血压左室肥厚关系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22):3336-3337.

[6]Pshenichnikov I,Shipilova T,Kaik J,et al.QT dispersion in relation to left ventricular geometry and hypertension in a population study[J].Scand Cardiovasc J,2003,37(2):87-90.

[7]刘燕,张云飞,姜荣建.高血压左室肥厚致心律失常机制的探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5);685-686.

[8]梁利平.QT离散度与高血压左室肥厚的关系探讨[J].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2006,12(1):54-56.

[9]于静,孙红霞.依那普利逆转心室重构的研究进展[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2(4):440-441.

猜你喜欢

马来酸依那普利高血压病
基于“脾为生痰之源”探讨高血压病痰瘀互结证
依那普利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分析
依那普利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并发心力衰竭的效果观察
高血压病中医规范化管理模式思考
马来酸曲美布汀片联合复方阿嗪米特治疗功能性便秘80例
缬沙坦与依那普利联合治疗肺心病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高血压病中医病机探讨
中医辨证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70例
马来酸二甲酯催化合成新工艺研究
依那普利联合螺内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