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龙搭建东城政协履职新平台
2012-10-31
文/本刊记者 崔 晨
沙龙搭建东城政协履职新平台
文/本刊记者 崔 晨
7月5日,夏日的傍晚,缓步走进庄严肃穆、古朴幽雅的皇家庙宇——地坛。和着悠扬的古典乐曲,沿着红地毯步入斋宫,在绚丽多彩的灯光映射下,来到红色签到墙上签上自己的名字,引来闪光灯不停地闪烁……这个使古今文化完美交融,带给人明星般感觉的活动,既不是欢庆的中式婚礼,也不是盛大的颁奖典礼,而是东城区政协以“文化·创新·发展”为主题,举办的“政协委员共话东城”第十次沙龙活动。东城区区委书记杨柳荫,区委副书记、区长牛青山,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冯熙,区政协主席徐鸿达等区领导出席活动。区政协委员、驻区企业家代表及区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200余人参加了活动。
在新形势下,如何提高政协组织的吸引力与凝聚力,使政协委员在履职过程中能够就一些问题自由谈论并发表独特见解,东城区政协进行大胆尝试,于2007年创办了沙龙活动。最初的“企业家共话东城沙龙”,参与者主要是政协委员中的企业家,创办初衷是为政府和企业家之间搭建一个互动的交流平台,为推动和促进东城区经济发展及企业家群体的整体强大助一臂之力。2008年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各路精英在沙龙中纷纷发表见解,为应对危机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发挥了不可小觑的作用。几年来,东城区政协先后开展了“新兴服务业发展”、“企业融资上市大家谈”、“走进电子商务新时代”等很多贴近时代主题的沙龙活动,收到了良好成效。
“随着沙龙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参与范围也从委员中的企业家延伸到各行各业的政协委员,话题也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发展。”东城区政协副主席乔世怀向我们介绍。新一届东城区政协举办的首次沙龙活动,即由“企业家共话东城”拓展为“政协委员共话东城”。
选好主题是办好沙龙的关键,用东城区政协主席徐鸿达的话说,当前,东城区正在大力推进“国际化现代化新东城”建设,正在着力构建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旨在将东城区打造为“首都文化中心区、世界城市窗口区”,本次沙龙活动的主题确立为“文化·创新·发展”,可以说恰逢其时。“文化”、“创新”、“发展”几个词语的浓缩、提炼是在多次讨论中碰撞出来的,“文化需要创新、需要发展,发展也同样需要文化、需要创新,这几方面是有机结合的。这个主题围绕中心、贴近发展,既有利于话题集中又有利于思维发散。”乔主席介绍说。此次沙龙的活动地点也由室内首次搬到了室外。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能充分利用东城区的文化资源——地坛,来谈论文化的话题,让参与嘉宾备感自豪。
东城区政协举办的“政协委员共话东城”第十次沙龙活动
沙龙活动宽松的氛围与精彩的发言是委员们最津津乐道的。此次活动由连续主持过3届沙龙的东城区政协委员、北京保罗科贸发展集团公司总裁武庆主持。他提前3个月就进入角色,不断地推敲、打磨主持词,甚至在去国外出差的飞机上还在修改。最终,他精彩的串词、游刃有余的主持为沙龙增添了很多亮点。在沙龙的主旨演讲环节,文化部市场司副司长刘强从宏观角度,做了题为“让文化成为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的发言;随后,东城区委常委、副区长朴学东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体系、资金保障、项目推进等方面,详细地介绍了东城区用创新的思维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工作思路和做法;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光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掌门人王长田作为成功的文化企业家代表,介绍了“传媒+娱乐”的商业模式发展经验;东城区政协委员、中欣安泰集团董事长徐建胜则以一个个典型案例,说明了创意所激发的活力。台下的领导与嘉宾,听得频频点头。中场休息时,东城区政协委员、北京歌舞剧院曲艺团演员杨菲为嘉宾献上了一曲京韵十足的含灯大鼓《前门情思大碗茶》,将现场气氛渲染得轻松愉悦,也拉开了下一环节互动交流的序幕。彭俐、李照宏、吴海、张玉玲等委员围绕东城区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文化产业的创新与繁荣,发挥文化航母作用引领东城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的产业链等方面,与在座各位委员、东城区相关部门领导及企业家代表进行了现场互动交流。
这些发言代表在人才济济的委员队伍中,无疑是幸运儿。这要得益于东城区政协主席、副主席长期坚持的走访委员制度。东城区政协在走访中注重发掘人才,调动他们的履职积极性,鼓励他们借沙龙活动建言献策,努力让智库多出库。
值得欣慰的是,委员们在沙龙中提出的意见建议也得到了政府部门的充分重视。如《北京日报》资深记者彭俐委员提出的在前门箭楼举办中轴诗会的建议,已在8月11日前门文化节中得以实现;在中轴线的起止点立碑的建议也得到了区委书记的批示,正逐步转化为推进东城文化发展的具体措施。“沙龙是委员参政议政平台的延伸,当我坐在台上发言时,有种强烈的神圣感与使命感。”彭俐委员激动地表示。
“除了这些立竿见影的成效,沙龙所起到的作用很多是触类旁通的、潜移默化的。”乔主席总结道。在武庆委员眼中,沙龙就像一场头脑风暴,它带来的不是结论而是启发,它既是履行职能的新平台,又是创新理念的汇集地、思想智慧的孵化器。“每次沙龙活动结束后,都会引起一段时间的热议,沙龙仅仅是话题的开始,委员们会通过政协网站等渠道继续讨论下去,成为委员积极参与、可持续的日常履职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