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丹瓦乌维和二级医院门诊心电图检查结果分析
2012-10-29高百春王丽杰王乃震段长农张祚建
高百春,王丽杰,王乃震,段长农,张祚建
心电图已成为临床上对心血管疾病诊断的一个常用、无创性的检查方法,它对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的诊断有很重要的价值。本文对联合国驻苏丹瓦乌任务区2006-05~2011-03二级医院心电图室进行心电图检查的1215名维和军人的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检查对象系2006-05~2011-03来任务区维和二级医院心电图室行心电图检查的维和军人,共1215人,均为男性;年龄18~58岁,平均32.2岁。分为四个年龄组,18~29岁组 281 人,30~39 岁组 494 人,40~49 岁组 383 人,50~58岁组57人。国籍包括俄罗斯、澳大利亚、美国、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肯尼亚、其他欧洲国家和南美国家。
1.2 方法 采用日本电工业株式会社制造NLHON KOHDEN ECG-9020P型心电图机,行静息心电图检查,常规记录12导联,必要时补充描记录长Ⅱ导联心电图。检查前禁烟,休息10~15 min后描记。
1.3 诊断标准 心电图诊断标准按文献[1]有关标准,由专业医师进行测量分析诊断。
2 结 果
2.1 1215名任务区维和军人各年龄组异常心电图 异常心电图前3位分别是:窦性心动过缓118例,占9.7%,居首位;窦性心律不齐55例,占4.5%;窦性心动过缓伴不齐53例,占4.4%;其中窦性心动过缓高于其它异常(P<0.01)。见表1。
2.2 各种异常心电图的年龄分布 其中50~58岁和18~29岁两个年龄组异常心电图检出率高于30~39岁和40~49岁年龄组(P<0.01),而 50~58岁与 18~29岁组间异常心电图检出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30~39岁与40~49岁组异常心电图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3 讨 论
本组二级医院心电图室对任务区维和军人的心电图检查显示,窦性心动过缓的检出率(9.7%)显著高于其它异常(P<0.01);窦性心律不齐和窦性心律过缓伴不齐,二者共计108例,检出率为8.9%,也较其它心电图异常为高。
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心动过缓伴不齐,这三种情况发生率较高,本组共检出226例,占18.6%,这说明维和军人平日工作训练紧张,工作强度及活动量大,加之环境和形势紧张,植物神经张力的影响,心脏进行适应性的调整,加之呼吸周期的影响,属于基本正常范畴。但也要注意如果心率太慢,如9例心律39~45次/min,应引起重视。临床窦性心动过缓的诊断标准[2],①成人心率<60次/min;②临床表现可有头晕、心悸;③辅助检查诊断,心电图<60次/min。窦性心动过缓的临床诊断严格,下蹲试验仅用于病窦综合征的筛选,不能用于判断窦性心动过缓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的[3]。窦性心律受多种因素影响,临床上对脉搏、心率、心电图均<60次/min者可查24 h动态心电图,心率<8万次/24 h,可诊断窦性心动过缓[4],并应建议送联苏团Ⅲ级医院进一步检查治疗。
完全性和不完全性后束支传导阻滞、期前收缩这些心电图改变多无临床诊断意义,许多RBBB者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后束支比较脆弱,心率的变化,右室压力的突然改变,机械性刺激等都可引起一过性阻滞。期前收缩是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正常健康人可偶发性出现或休息入睡前偶然发生,往往是一种“良性”的心律失常,临床上没有重要诊断意义[1]。本组资料完全性和不完全性后束支传导阻滞和窦性期前收缩共检出27例,占2.2%。
早期复极综合征8例,7例发生于中青年组,与文献报道基本相符[5]。早期复极综合征是一种较常见的正常心电图变异,多见于男性青中年。有研究表明:刺激迷走神经可使心肌纤维复极加速,从而引起心室肌某一部分较早复极,心电图表现相应导联ST段抬高,本组资料显示62.5%发生于29岁以下年龄组,平时运动、体力活动及训练强度较大,因而在平静状态下迷走神经张力较高,易发生窦性心动过缓及早期复极综合征。
表1 各年龄组异常心电图检出情况
表2 各年龄组心电图异常情况
窦性心动过速一般情况下是人体生理或病理性应激反应的表现。近年来报道有以下几种少见的病理性窦速:包括窦房结折返性窦速,不适当窦速、慢性非阵发性心动过速和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6],但窦速是诊断各种病理性窦速最重要、最基本的条件。左前分支阻滞85%是由于冠心病引起的,其它病因有高血压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等,少数无器质性心脏病史,本组1例56岁,后被证实患有高血压。
左室高电压,本组资料23例,其中18~29岁组3例,多考虑青年男性,胸壁薄,左室面电压增高,其余20例,发生于30~39岁及以上年龄组,不排除40岁以上者因导致电压增高,尤其是同时伴有心律失常者,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考虑各项指标。
ST-T改变,在各年龄段均有,在30~39、40~49、50~58岁年龄段共45例,占3.7%,而18~29岁段只有3例,占0.2%,可见ST-T改变与年龄有关。心得安试验对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目前冠心病的发病有年轻化趋势,早期确诊、早期治疗对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及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作用。从病理角度看,年轻人90%以上动脉内壁有脂质条纹,75%以上有动脉粥样硬化,10%以上已有明显的冠脉改变[7]。只有冠脉有斑块、狭窄到一定程度始有可能引起劳力性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的发生。ST-T改变对冠心病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ST-T改变并不等于冠心病,其确诊须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加以判断。本组40~49岁组有1例异常Q波,为已确诊的前间壁陈旧性心梗者。
从心电图异常检出的年龄分布来看,18~29岁年龄组高于30~39岁和40~49岁年龄组(P<0.01),其共检出108例,主要检出异常为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心动过缓伴不齐、早期复极综合征、交界性逸博、Ⅰ度AVB、Ⅱ度Ⅰ型AVB共检出91例,占84.0%,这些异常的发生皆与青年男性平时运动、体力活动和训练强度较大,因而在平静状态下迷走神经张力较高有关,而50~58岁年龄组异常检出率高于30~39岁和40~49岁年龄组(P<0.01),其机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存在不同程度的自主神经紊乱,传导系统退性性边和心肌纤维化所致。
心电图是临床诊断心血管疾病的主要辅助手段,对于维和任务区特殊环境特殊职业的维和军人来说,定期检查、早期发现隐患、早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1]黄 宛.临床心电图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2-13,266-267.
[2]顾文清.心电图疾病鉴别诊断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59-60.
[3]张 媛,马淑英,吕金兰.简明心电图读本[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8.77-78.
[4]夏宏器,邓开伯.实用心律失常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8.12-13.
[5]王效嘉,路 宏,白玉云,等.早期复极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研究[J]. 心电图学杂志,2003,22(3):137-138.
[6]昊 祥.病理性窦性心动过速[J].心电图学杂志,2001,20(1):59-60.
[7]杨均国.应高度重视自主神经对心电图的影响[J].临床心电图学杂志,2006,15(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