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经济人”与“道德人”的价值整合

2012-10-25张锋

人民论坛 2012年26期
关键词:经济人

张锋

【摘要】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经济人”的工具理性和“道德人”的价值理性之间的张力日趋增大,究其原因,人们只强调经济和道德之间的异质性,忽视了二者之间的共生性。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以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为指导,实现“经济人”和“道德人”两种价值取向的整合。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人” “道德人” 价值整合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其经济发展的背后都必定有一种人文精神作为支撑,其核心就是经济伦理。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过程中,经济伦理也正在发生嬗变。伴随市场经济活动空间的不断延伸,社会成员在各个方面的差距有扩大趋势,“经济人”的工具理性和“道德人”的价值理性之间的张力日趋增大。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在于,人们只强调经济和道德之间的异质性,而忽视了二者之间的共生性。因此,我们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以社会主义本质论为指导,把服务于经济、社会和个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现阶段经济伦理的核心,“经济人”的工具理性和“道德人”的价值理性之间的这一张力不仅能够化解,而且能够得到很好的整合。

实现“经济人”和“道德人”的价值整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属性和本质要求

唯物主义认为,经济伦理作为上层建筑,其功能定位和价值取向必然离不开现实的宏观社会经济基础,并为之服务;任何一种经济制度的选择都需要包括伦理道德在内的意识形态对其合理性做出恰当地解释和说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伦理建设必须为这一体制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伦理辩护和道德论证,建立起内在的价值力量和精神支柱,才能为其迅速发展获得最根本的动力,才能把社会主义市场取向的改革以及市场经济的规范运行变为人们高度认同的自觉行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具备一般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又必然是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结合在一起的。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然处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第二阶段,因此它必须首先注重效率,强调发挥“经济人”的“手段”功能。但注重效率决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部要义,更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独有属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质上是一种通过交换价值的增值以实现生产力的发展,注重社会公平,实现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并在此基础上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现实基础的经济制度。①因此,实现“经济人”和“道德人”的价值整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属性和本质要求。

由此可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理性是实现价值理性的必要前提和基础,价值理性是经济理性的目的和归宿,二者统一于社会、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之中。我国经济开放和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已用事实证明,只有实现这一结合,才能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实现社会、经济、个人的最快发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点决定了“经济人”和“道德人”价值整合的必然性

马克思认为,社会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的发展是道德和社会其他方面发展的必要前提,低下的物质文明不可能支撑起高度的道德文明大厦,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伦理必须首先肯定“经济人”追求自身物质利益的动机,从而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率。同时,我们还要充分认识到“公平”、“诚信”、“竞争”、“勤俭”、“互利”作为社会主义经济道德的基本构成要素,其价值取向和内在规范无疑会降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成本、提高效率。我们要充分利用社会主义的道德来引导、约束人们的经济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达到“经济人”(利己)与“道德人”(利他)的和谐统一。正如有的学者认为的那样:“经济活动中的客观、自发的规律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而人类的道德理性是把握这只‘手的向导。”因此,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生活出发,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历史使命相适应,把“经济人”的工具理性和道德人的价值理性相整合,促进社会经济更快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要求和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蕴涵特定的道德内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行为本身蕴涵特定的道德内涵,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道德经济的根源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市场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结合,其道德性既体现在市场经济本身具有的道德性又体现在社会主义自身的价值要求。

市场经济本身蕴涵特定的道德内涵。一方面,市场经济的规则和法则在某种程度上蕴含着道德的必然性要求。市场经济要求和尊重人的独立、自由,这在客观上必然会促进平等、自由和公正等道德观的形成和发育。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用交换这种特有的方式抹去了曾经束缚人类几千年的森严的等级制度和人身依附关系,为人的全面发展迈出了巨大的一步。正如马克思所说,“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因此,市场经济自身具有一种公平正义的内在属性,虽然这种公平正义还只是处于一种原始的状态。另一方面,“经济人”自利行为道德的产生、进步和完善提供着某种契机甚至动力。因此马克思认为,只有成为他人的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并且只有达到自己的目的才能成为别人的手段”。这在客观上就为“经济人”道德的产生、进步甚至是完善提供了某种契机甚至动力。当最初作为手段的诚信被社会普遍认可、遵循并奉之为“美德”时,它就不再只是单纯意义上的手段,而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了道德的意义。

同时,市场经济以其独特的市场化扩张力量,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现实基础。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其规定性主要表现在人的活动、需要和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社会交往的全面丰富;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自由发展。一方面,市场经济对社会资源的高效配置,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前提。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无限扩张性极大增进了人类社会相互交往和沟通的机会、广度和深度。为人的自主的活动和全面的能力、丰富和谐的社会关系、自由的个性—即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一切条件。

社会主义自身的价值追求将市场的原始公平导向真正的社会公平。市场经济本身虽然蕴涵特定的道德内涵,具有原始的市场公正的“天然”品格,但基于效率产生的公平并非市场经济的本意,这种原始的公正也并不必然带来社会和道德意义上的公正。这是因为,市场的经济理性在根本上说是一种工具意义上的价值合理性,应该服膺于人类的目的理性,但原本只有工具合理性的市场经济理性有可能被泛化滥用,常常取代人类目的而成为人类目的本身。这时就需要社会主义的价值观进行引导和解决。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只有在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引导下才能真正实现效率和公平的完美结合。因此,社会在当前阶段“共同富裕”的价值取向有效纠正了市场“没有心脏和大脑”的残疾,克服了“资本主义不是没有解放生产力而是没有解放人”的异化状态。

“现实的个人”是两种价值取向整合的基础

马克思把感性活动的“现实的个人”作为专属于自己理论的出发点,认为它凝结着人和自然、个体与社会、现实和历史的最基本最普遍的社会关系,从而实现了马克思思想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人类活动的前提和出发点必然要以现有的社会历史条件为前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发展生产”和“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基本原则,是一种既强调效率又强调公平的体制,这就决定了每个“现实的个人”的所有活动都必须以此为前提而不能脱离它。人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统一体,因此必然具有多种社会属性、身份和角色。而无论是“经济人”还是“道德人”,只不过是对人的属性、特征的一种抽象,是研究社会和人的一种理论模式,他们之间的一种差异存在于概念、思维方式之中,并未涵盖人的全部属性,实际生活中既不存在纯粹的“经济人”,也不存在纯粹的“道德人”。这一思维模式恰恰表明,人作为经济活动主体在经济利益和人文道德两方面的双重支付,是“经济人”和“道德人”相统一的特殊活动,表明了人在经济活动中既有追求物质目的和为社会、他人服务二者之间的矛盾,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具有统一的趋势和格局。这才是对“现实的个人”的真实反映。

总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经济人”和“道德人”两种价值取向的整合提供了必要的现实基础,实现这一整合,对于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同时,这一过程是经济与道德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这也就决定了“经济人”和“道德人”两种价值取向的整合将是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经济伦理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青少年问题研究中心)

注释

①陈泽环:《功利奉献生态文化—经济伦理引论》,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5页。

猜你喜欢

经济人
“经济人”的行为选择
谨防西方理论对全面从严治党的歪曲解读
学龄前幼儿纯粹经济人假设研究
“经济人”视角下的我国公务员行政伦理建设
公共选择理论方法论及其评析
“经济人”和“道德人”理论视域下公民道德治理论析
从“经济人”到“生态人”
企业文化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论集体行动的逻辑行为基础与理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