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集体行动的逻辑行为基础与理论困境

2014-09-21董富蓉

北方经贸 2014年8期
关键词:经济人

董富蓉

摘要:传统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市场经济中人类社会各种经济活动与各种经济关系及其发展逻辑、规律,这种研究主要是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的,即每个个体在进行经济活动的过程中,都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都希望以尽可能少的付出,获得最大限度的收获。很多经济学家认为,这种假设前提只是适用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行为,而不适用于非市场问题,特别是政治、社会领域的决策问题。但在奥尔森看来,无论是经济活动还是公共活动的参与者,他们都有使自己行为利益最大化的倾向,都符合“经济人”的行为假定。这种观点也为公共选择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公共选择理论认为,适用于市场经济下私人选择活动的理性行为,同样适用于公共选择领域。

关键词:“经济人”假设;利益最大化;公共选择理论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8-0022-01

《集体行动的逻辑》这本书的研究都是以公共选择理论为假设前提的,在此基础上,他首先从集团和组织的概念入手,通过分析现实生活中集团和政治上的问题将“经济人”假设引入公共领域,并进行了论证。接下来奥尔森则反驳了传统经济学认为的有着共同利益的个人组成的集体会产生集体行动,就像他们会为自己的个体利益不断努力的观点。并且提出小集团往往比大集团更有效率,大集团更加容易陷入集体行动的困境,而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方式就是“选择性激励”、“集团成员的不对称”等。强制性会员制度对工会有很强的重要性,马克思的社会阶级理论也较为重要。奥尔森提出压力集团通过一些活动往往会产生会员制度等衍生物。

一、 “经济人”假设和“搭便车”现象

“经济人”假设启示我们,每个人都是理性的、自利的,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进而容易产生“搭便车”现象,政策制定者也不例外。远的不说,就拿今年发生在山东平度的强拆案件为例。村干部与上级政府、房产公司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灰色利益链条,为了获取其中利益,不惜造成一系列的流血案件。类似的事件在国内频频发生,这不是正好说明了决策者的“经济人”特征吗?

鉴于此,为了最大限度地使政策符合公共利益最大化的需求,有必要加强决策环节的监督,建立并完善约束决策者的有效机制。依靠伦理道德和个人的思想觉悟进行约束的传统观念在日益多元化的现代社会所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

二、拓宽民主参与渠道对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十分重要

很多政策的出台虽然与民意相去甚远,但能够给政策制定者带来权利上的满足感和诱人的收入,这正好符合公共选择理论中阿罗不可能定理的投票悖论,即选民们的期望不可能完整地转换为一个完整的集体偏好,即使在集体决策的最好方式下。

奥尔森认为“选择性激励”和“不对称”是破除集体困境的两种有效方式,了解集体成员的需求继而对症下药显得至关重要。

政府代表的是人民的利益,反映的是人民的诉求,任何一项政策的制定都应该在广泛听取多方意见的基础上,而我国在这方面的体制机制还有待完善。首先,要保证反映渠道的畅通,使民众的诉求能够被知晓并得到有效反馈,这就要求在制定重大决策时让民众知情并且参与其中。其次,政府信息公开的迫切性,尤其是财政信息。只有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政府才能够树立自己的权威。

三、特殊利益集团的功能

特殊利益集团利用寻租、特权等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不可小觑。在我国能源领域普遍存在这种现象。初级资源价格市场化,但产成品价格却人为定价,使得产业链不能够有效衔接,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市场竞争力降低。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出以“市场为主体”的理念,我认为破除特殊行业垄断问题的核心是要简政放权,需要国家放开资源、油气等行业领域的市场准入门槛,尽力营造一种充分竞争的市场状态,使价格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提供资源配置效率,增加社会福利。

四、大集团和小集团的规模配置

奥尔森在本书中用很大的篇幅对大集团和小集团进行了论述。他提出大集团要获得集体行动的可能性比小集团大,且随着集团规模的增加,集体行动的难度是递增的。主要因为随着集团的扩大,每个人获得集体利益的份额就会减少,而且行动成本会不断增加。而小集团中的成员之间直接接触的可能性较大,如果做出不利于集团利益的事情,会受到来自他人的指责。大集团由于不具备这样的条件,难以形成有效的约束。

但是,如果将大的集团拆分为小的集团进行管理运行,这样不就拥有了小集团的优势了吗?这可以作为我国目前企业改革的一个新路径,改善机构臃肿、扯皮推诿、效率低下、竞争力弱等问题。

五、选择性激励对理论困境的突破

奥尔森提出“选择性激励”对破除集体行动的困境是十分有效的,也就是在了解各自需求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对象运用各种手段来促进集体的合作。这对改善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有所启示,尤其是国企。

随着组织发展日益人性化,每个组织基本上都给员工设置了福利,但千篇一律的福利往往起不到很好的激励效果,还造成了组织资源的浪费。现在社会上普遍流行的发放购物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取代了以前广受抱怨的发放实物的方式。其中最首要的环节是要充分了解员工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引起需求反应。

六、几点反思

概览全书,对奥尔森的诸多观点让笔者产生了一些疑虑,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其他方面的制度措施也有利于减少书中所讲的集体行动的困境。

首先,在第四章中讲到的马克思的国家理论。马克思认为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而奥尔森认为马克思的这种观点是基于经济人假设提出的,国家作为一个大的集团,不可能产生集体行动。对这一点笔者并不能认同。就拿国家来说,社会的日益复杂产生了国家,为了维持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国家成为了暴力统治的机器,通过强力(法律、制度等)国家可以实行良好的管理。另外,国家的国防职能,给公民提供了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使公民对国家形成一种依赖。南海领域频频出现的渔民绑架事件,最终都是依靠国家出面来保障公民生命安全和利益。

其次,组织文化也会对组织成员的行为产生有效约束,日本在这方面取得的成绩尤为突出,而本书中并没有涉及于此。良好的组织氛围有利于组织凝聚力的提升,员工归属感的增强,这将会增进员工之间的团结协作,为组织的共同目标努力。

最后,即使每个人都是理性的,但领导的作用至关重要。一个在能力、人格魅力等各个方面突出的领导,能够让大家相信,他能够带领大家最大限度地实现各自的利益,继而朝着同样的目标奋进。

参考文献:

[1] 高春芽.集体行动的逻辑及其困境[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2] 刘 航.从集体行动的逻辑视角看城郊集体土地征收问题[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2).

[3] 陈治东.论《集体行动的逻辑》的主要观点对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J].魅力中国,2009(11).

[责任编辑:金永红]

猜你喜欢

经济人
浅析福特汽车公司衰落背景下的“经济人”企业管理本质
“经济人”的行为选择
谨防西方理论对全面从严治党的歪曲解读
学龄前幼儿纯粹经济人假设研究
“经济人”视角下的我国公务员行政伦理建设
公共选择理论方法论及其评析
“经济人”和“道德人”理论视域下公民道德治理论析
从“经济人”到“生态人”
企业文化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