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人”和“道德人”理论视域下公民道德治理论析

2016-04-21马琳

求知导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经济人治理公民

马琳

摘 要:本文以社会转型期为背景,以我国经济伦理正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客观事实为基础,对“经济人”的工具性和“道德人”的价值性张力日趋增大而导致社会上出现部分人以经济思维模式作为衡量社会道德的标准所引发的一些社会道德问题进行深层次分析。

关键词:公民;道德;治理

中图分类号:B82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5-10-30

当前我国发生了一些令人关注的道德事件。如何看待当今社会出现的诸多道德问题以及如何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备受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1.在社会转型期,我国经济伦理正发生着历史性的变革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我国社会发生的变化包括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诸多方面的变化,道德伦理系统必然也会受到冲击。

当今社会接二连三地出现老人跌倒,众人围观,无人上前搀扶的事件。2011年9月3日,武汉一名88岁老人在离家不到百米的菜市场摔倒,围观者无一人上前扶起老人,一个小时后老人因鼻血堵塞呼吸道窒息死亡。从法律规定上,我们找不到老人跌倒旁人有相救义务这样的条款,所以一般认为不扶只是道德问题;但如果不扶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那就绝不仅仅是道德问题,还会是一个法律问题,因为它表明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没有得到很好落实,整个社会尊敬老人的意识还没有树立起来。

近年来,社会生活中一系列失德现象层出不穷,人们抱怨、谴责着这些行为的同时也在质疑,是否存在信仰缺失的现象或者是精神家园荒芜?一时之间,道德滑坡、道德冷漠等成为媒体报道中的高频词。而一些社会失德事件背后的深层次的社会根源是什么?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人” 和“道德人”行为分析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市场经济活动不断地延伸,社会成员各方面差距显现,“经济人”的工具性和“道德人”的价值性之间的张力日趋增大。唯物史观认为,经济伦理其定位和取向必然是由社会经济的宏观经济决定的,并且为之服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建立起一种与之相适应的内在精神支柱和价值力量。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终力量,低水平的经济发展和物质文明无法支撑起高度的道德文名大厦,所以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

“经济人”追求自身物质利益,从而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率及竞争意识。提高社会生产率,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而“互利” “公平”“诚信”“竞争”作为社会主义经济道德的基本构成要素,也会对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效率,对降低社会发展成本有重大作用。

马克思把“现实的人”作为自己理论的出发点,并且认为现实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前提和出发点,从而实现了马克思思想逻辑和历史的统一。而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目标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强调效率和公平并重的经济体系。我们不能放弃效率,我们更不能以牺牲公平为代价。每个“现实的人”都处在具体的社会关系中,他是自然、社会、精神因素的统一体。所以每个“现实的人”必然都存在多种社会性和社会身份以及社会角色。事实上,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既不存在纯粹的“经济人”,也不存在纯粹的“道德人”。人们在经济生活中作为一个具体的、有历史的人,往往是受追求经济利益和道德文明的双重支配,他们在经济生活中既追求物质利益,也遵循道德“利他”的天性,为社会和他人服务。这才是现实的人的真实反映。所以,“现实的人”是“经济人”和“道德人”的综合体。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要充分利用“道德人”利他的价值取向和内在规范,同时结合“经济人”提高经济活动效率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生活出发,把“经济人”和“道德人”的作用统一起来,协调发挥作用。

总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经济人”和“道德人”两种价值取向的整合提供了必要的现实基础。实现这一整合,对于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经济人”和“道德人”两种价值取向的整合将是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经济伦理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杨义芹.当前中国社会道德治理论析.齐鲁学刊[J],2012,(5): 82-86.

[2]张 锋.论“经济人”与“道德人”的价值整合[J].人民论坛, 2012,(26):138-139.

猜你喜欢

经济人治理公民
中国公民分批撤离乌克兰
处长政治的官僚制语境分析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
学龄前幼儿纯粹经济人假设研究
公共选择理论方法论及其评析
从“经济人”到“生态人”
公民并积极着
公民生来有权说话:言论自由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