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的素质教育观

2012-10-23徐宝琴

科学导报 2012年32期
关键词:教育观内化素质

徐宝琴

所谓素质教育,即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利用遗传与环境的积极影响,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内在身心潜能的开发和外在知识向身心品质的内化,从而为学生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同时,素质教育是一种发展的教育观。它不是对教育的分类,也不是一种固定的教育模式,而是一种教育指导思想,一种教育观念,又表现为一种实践模式。它不仅强调全面性,而且强调全体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处理好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的关系。知识并不等于能力和素质,它只是素质的基础,只有通过内化才能转化为素质;能力则是素质在一定条件下的外显。知识、能力、素质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素质高、能力强,能够促进知识的掌握、增殖与迁移。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提高人的素质。教育从重知识到重能力再到重素质的重心的转移,充分体现了教育更接近其本质的观念性变革。

其次是要进一步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使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1)要全面更新知识与学习观:传统的知识观把知识看成是一成不变的真理,强调的是掌握知识的数量与准确性,强调的是对已有知识的记忆。并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模仿、训练、背诵为主。教学开始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探究精神;师生之间越来越平等,学生不再是被动消极的听众而是主动的求知者。

(2)关于表扬和批评:批评也遭到了一些人的否定,有人还提出了“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的教育理念,这如同“棍棒之下出孝子”的古训一样,多了些偏激,缺了点辩证。好孩子既不是夸出来的,也不是打出来的,而是教育出来的。表扬与批评犹如一个人的双手,缺任何一个都是不完整的。我们当老师的都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教过的学生,那些曾经呵护有加、倍加关爱的学生,毕业后很少在路上有主动打招呼的,而那些曾受过批评学生,反而主动问好,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这也反证了教师批评的必要性和正确性。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单一的教育方式会使受教育者产生厌烦情绪,据报载:在某地一教师的新课改观摩课上,当教师频频对学生说“你真棒”时,回应老师的不是学生们兴奋的笑脸,而是他们的窃窃讪笑,此时此刻的表扬,已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单一的、和风细雨式的表扬,缺少一点“挫折教育”,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是极为不利的。笔者认为:对那些执迷不悟,屡次犯错的学生,来一次严厉的批评未尝不可,教师也可以发发“雷霆之怒”,来个当头棒喝,让他明白他的行为不仅违反了纪律或道德标准,而且还伤害了老师的感情,他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如何正确处理好表扬和批评、教育惩罚之间的关系,选择什么样的时机和方式,就关乎到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了,需要长期的不断探索、研究、总结过程,是一个永远也谈不完的话题,但单纯地运用一种方式方法肯定是不科学的,其结果不是事半功倍,就是适得其反。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安丘市石堆镇大亭子小学)

猜你喜欢

教育观内化素质
读悟化展:小古文浪漫教学四重奏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对项目化学习的发展意义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思辨:儿童哲学促学生道德内化的教学实践
公关摄影师必备素质
基于“学为中心”教育观的“5.2分式的基本性质”教学探索及反思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内化与外化:鉴赏之二弦
教育观形成的一般过程
素质开发完全图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