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灵性课堂,演绎发展真谛

2012-10-23吉林省辽源市第十九中学崔金华

天津教育 2012年12期
关键词:创设情境课堂教学

■吉林省辽源市第十九中学 崔金华

多年来,我校紧紧围绕课堂教学开展了以“转变观念,改革教法,创建特色”为主题的教学研究,构建了具有学校特色的“创境、激趣、导疑、拓思”四维教学模式。该模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以自主、合作、探究为课堂运行特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始终遵循两条线,即教师活动主线:创境—激趣—导疑—拓思;学生活动主线:入境—体验—解惑—创新。二条线交互联动,激活了课堂教学,实现了教与学的和谐共振,促进了师与生的共同发展。

一、创设情境

学生智慧的迸发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发生的,因为情境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情境能让学生感受性高,活动持久,思维活跃……为此,我们通过营造符合学生多元发展需要的美感、智慧及趣味的环境氛围,使优化的环境与学生的情感、心理发生共鸣,促使学生在现实环境与主体活动的交互和谐中,获得生动活泼的主动发展。

1.创设游戏情境。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游戏是由愉快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教科书内容设计各种游戏,创设教学情境。如马希立老师在讲《有理数加法》这一课时,用不同颜色的扑克牌代表正负数,红色为正数,黑色为负数。两个学生为一组抽扑克,每人抽两张,然后把它们相加,谁得数大则谁赢。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就把有理数的加法学会了。

2.创设故事情境。

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如果把知识融入故事中,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还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马希立在讲《有理数的乘方》时,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在某个王国里有个聪明的大臣,他发明了国际象棋并献给国王,国王从此迷上了下棋。为了对聪明的大臣表示感激,国王答应满足这个大臣的要求,大臣说:“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一些米吧,第一格是1粒,第二格放2粒,第三格放4粒,然后是8粒,16粒,32粒……一直放到第64格。”“真傻,就要这么一点米粒?”国王哈哈大笑。大臣说:“我就怕您的国库里没有这么多米!”

然后问学生:你认为国库里有这么多米吗?教师告诉大家,若满足大臣的要求,国库里应有264-1粒米,以每克100粒计算,约为1844.67亿吨。学生都比较惊讶。接着讲授有理数的乘方,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

3.创设活动情境。

重参与、重实践、重创造是这一情境的主题。例如:生物课在观察和使用显微镜的操作实验中,教师变结果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首先创设了让学生自主活动、自由观察的情境,学生在对比了纸、头发、西红柿皮、指甲,甚至血液等材料后,自己获得“光学显微镜只能辨析薄而透明的实验材料”的感性认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操作能力,又提高了分析、比较、概括、综合等方面的思维能力。

除此之外,我们还总结了创设日常事物情境、竞争情境、唯美情境等。

二、激发兴趣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或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合理的情境创设必然能激发学生的内在探求动机和浓郁的学习兴趣。

1.手段激趣。

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可以使教科书中抽象、复杂的知识变得具体、直观、形象,使知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可以充分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生物课,不仅可以利用生物活体、标本、模型、挂图等传统直观的教具来协助教学,还可以对较为抽象、难懂的内容采用电视、投影、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听课的效果。

2.形式激趣。

教师应抓住学生会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对知识好奇这一心理特征,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教师可以利用谜语、歌谣、故事、俗语等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如张文华老师在《节肢动物》一课的导言设计时,自编了趣味谜语,如“神机诸葛亮,稳坐中军帐,布下八卦阵,单等飞来将。”“春天到,百花香,谁在丛中匆匆忙,飞到东、飞到西,酿得百花鲜蜜糖。”等等。分别引出了蜘蛛、蜜蜂等常见的节肢动物,学生顿感兴趣盎然。

3.竞赛激趣。

争强好胜是学生心理特征之一,在教学中采取不同的方式,如不同内容的知识竞赛、辩论等,是集中学生注意力、增强学生学习的新鲜感、活跃课堂气氛、拓展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如生物课在学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时,让学生进行知识竞赛,根据教科书内容设计一些必答题和抢答题。让学生在竞争中把知识牢牢地记住,也让学生学会互相协作,同时针对学生学习有所松懈、兴趣减弱的现象,结合目前生物学上的热点问题作为辩论题,如克隆技术是否有利于人类,医学的发展是否应该有伦理的界限等,让学生争辩。学生在辩论中都能自由表现自己,大胆提出自己的意见,每提出一个新观点,往往会激起一场针锋相对的舌战,这样的辩论有助于使学生对这些热点问题的认识更深入,而且使学生获得无穷乐趣。

三、引导质疑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朱熹说过:“大疑则大悟,不疑则不悟。”可见,古人非常重视学习中的“疑”。学贵知疑,师善解惑。因此,在课堂教学情境培养的创设中,我们注重学生质疑,因为这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基本环节,也是我们“四维”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轴,具体方法有:

1.鼓励学生敢疑。

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碰到一些问题,然而当我们上完一节课后,问学生有什么问题要问时,学生往往低头不语,究其原因,一种是担心提出的问题太简单,让同学笑话;一种是害怕提出的问题超出课本,被人认为爱出风头;还有一种则是不善于积极思考,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的确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求教师营造一种民主气氛,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提问题的机会,并让每一个提出问题的学生感到教师对他都是热情、信任和尊重的,从而激发学生敢于质疑的勇气。

2.引导学生会疑。

学问学问,有学就问。鼓励学生独立地提出问题,这对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总结出以下几种引导学生学会质疑的方法。

一是因果法,即对平时所看到的实验或生活现象,运用已学知识、积极思考,问一问产生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例如种子萌发实验,为什么有的种子萌发,有的种子不萌发?为什么有的先萌发,有的后萌发?

二是变化法,即对引起某种结果的条件加以改变,看看导致的后果如何。如在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的实验中,将“37℃”的水分别改成17℃、27℃、47℃,看发生什么变化。

除此,我们还经常用反问法、对比法等。

3.带动学生释疑。

如果说引导学生质疑是提高学生智力,发展学生创造力,培养学生会学能力的起点的话,那么,引导学生释疑是主要的目标。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总结了如下几种释疑的方法。

一是直释法:抓住学生所提问题的疑点,给予直截了当的解释。二是点拨法:对于学生疑点,给予适当点拨。三是讨论法:把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反弹给学生,由学生通过讨论来解决。对此,可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相互启发、思想“碰撞”,从而激发他们灵感的火花,达到晓理明义、破解疑难的目的。

四、拓展思维

随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和引导质疑的层层深入,改“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的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得到有效发挥,创造性思维得以开拓,求知欲得到满足。因此,在教学中,我们特别强调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淡化统一的结论,以达到寻求差异、拓展学生思维的目的。如教师在讲《家鸽》一课时,在课的结尾设计了一题多解的实际应用问题,让学生讨论:人由于缺乏某些适飞特征,所以不能像鸟类一样翱翔于天空。然而,聪明的人类却利用聪明的头脑把自己送上了月球。那么,除了飞机、火箭外,你还有哪些好办法,使人类能“自由飞翔”?学生立即投入激情,畅所欲言,灵感频出,课堂在一片欢声笑语中达到激思创见的高潮。

猜你喜欢

创设情境课堂教学
不同情境中的水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