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四环相扣”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12-10-23王荣辉
□王荣辉 吕 红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四环相扣”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王荣辉 吕 红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决定着学校人才培养的规格与目标,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导致了毕业学生不能很好的满足经济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因而形成着眼学校特色培育、适合地方社会发展、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既是学校发展所需,也是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重要体现。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在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过程中,总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基于“能力标准、模块课程、工学交替、职场鉴定”的“四环相扣”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律,解决了人才规格与行业要求不适应等问题,获得了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双核心双情境;四环相扣
职业教育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劳动力大军的整体素质,决定着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综合国际竞争能力。同时,劳动力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1]。从国内外职业教育发展来看,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已经在职业教育中广泛采用并积累了成功经验,我国一批示范性高职院校推行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特色逐步凸现[2]。
国家发布的 《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提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具体体现在: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对加强高技能人才素质培养提出新要求;2.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人员的需求日益强劲;3.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对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4.人口和劳动力的规模与结构变化对就业形势产生深刻影响,对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出新要求。
因此,研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是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有助于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正如在深圳市举行的世界大学校长论坛形成的共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化人才培养成为各国政府和高等院校的首要任务,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高等院校的发展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不断根据实际作出调整”[3]。
一、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基本特征
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数据库搜索得到的成果中,几乎所有的成果都将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归结为目标说、结构说、综合说三种理论。在全国第一次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议上,国家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提出:“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它决定着高等学校所培养人才的基本特征”[4]。
1999年11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会议上,时任国家教育部高教司司长钟秉林在会上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观念”[5]。
南京动力高等专科学校 (现江苏城市职业学院)等9所高等专科学校共同研究完成的课题成果报告《高等工程专科教育培养的人才素质要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改革实践》中对人才培养模式概念进行了界定:“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特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为依托,对不同类型专业人才、教育和教学模式、管理制度、评估方式及其实施过程的总和”[6],该定义被称为“总和说”。
由以上三种观点分析得知,三种理论虽然在表述上各有所重,但三种观点所表达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本质皆包含了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培养方式三个基本元素及其所表现的人才特征。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类型,其人才特征既区别于重学术知识型的本科培养目标,也不等同于重技术操作型的中职培养目标,而要强调较高的应用技术水平及职业迁移能力,是符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与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的相对独立的人才类型。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作了如下描述[7]:
——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为根本任务。
——以社会需求为目标、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设计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
——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
——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在教学计划中有较大比例。
——“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是高职高专教育成功的关键。
——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基本途径。
二、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职教育历经半个世纪的发展,取得了一些认识理论与实践成果,探索了“订单式培养”、“2+1模式”、“学工交替”等多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对人才的培养正在逐步适应经济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最大的挑战在于人才质量的挑战[8],但由于社会现行体制机制约束、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经济结构还在进一步优化及国家教育体系一些自身因素等客观条件的制约,高职教育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既缺乏普通大学的人文系统[9],也存在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的客观因素,必须形成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机制和办学模式[10]。
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始终坚持立足重庆、面向西部、辐射全国的思路,每年有10-15%的毕业生在东南沿海地区就业。近几年来,西部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得到迅猛发展,西部学校人才培养逐渐由面向沿海发达省区输送劳动力向面向地方经济培养人才转变。但另一方面,西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不平衡,大规模电子产品制造企业和研究机构较少,主要集中在应用和服务领域,就业岗位分散,就业方式灵活,急需较强综合素质和自主创业能力的高技能人才。本研究从学校自身出发发掘深层次原因,认为需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的“4个说了算、4个不适应”问题:培养目标领导说了算,与行业要求不适应;培养方式教师说了算,与学做合一不适应;教学内容系部说了算,与就业创业不适应;教学评价学校说了算,与职业要求不适应。
三、四环相扣人才培养平台与模式
针对上述问题,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积极探索,创立了“重庆市职业教育电子行业协调委员会”,将政府、行业、学校有机联系在一起;学院内设校企合作管理处,成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主要成员由行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企业经营管理者及有关专家构成,形成了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图1所示)。
图1 工学结合过程运行机制
根据高职办学定位及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职业成长规律,广泛深入开展行业企业调研,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人才培养过程必须紧贴行业企业需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紧紧围绕职业素养学习和职业实践学习两个核心展开,将学习情境和职业情境相互融合,逐步形成“双核心、双情境”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平台(见图2)。
图2 “双核心、双情境”人才培养平台
学院在多年的办学中深究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规律,探索了“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和进行课程开发的人才培养模式”,即FPPC模式 (FPPC:Focus on Professional Position Competence)。2002年5月至2008年7月间,学院作为“中国-澳大利亚(重庆)职业教育与培训项目”电子信息类项目学校,学习借鉴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先进经验并结合学校实际,总结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即行业需求导向原则、能力本位原则、学生中心原则,提出了“构建模块式的课程体系和标准化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教改思路,形成了“四环相扣”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见图3)。
该培养模式依托行业企业开发能力标准,实现了教学目标与岗位要求的结合;面向职业岗位设置模块课程,实现了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的结合;立足真实任务实施工学交替,实现了教学方法与岗位实践的结合;基于工作过程开展职场鉴定,实现了教学评价与能力鉴定的结合。模式中,“行业企业、职业岗位、真实任务、工作过程”都直接与“工作”衔接,“能力标准、模块课程、工学交替、职场鉴定”都直接与“学习”贯通,四个环节完整统一,环环相扣,体现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工学结合的宗旨。
图3 “四环相扣”人才培养模式
该模式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劳动经济学等理论指导下,运用比较法、实验法、调查法、统计分析法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专业试点,从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入手,解决学校培养与生产实践之间的4个不适应问题。
(一)依托行业企业开发能力标准,解决了培养目标与行业要求不适应问题
学校与企业合作,对职业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剖析,分析岗位需求,解构岗位知识,分解岗位技能,对照《国家职业标准》及国际专业认证证书的要求,明确高技能人才从业与创业应具备的知识、技能与素质。开发了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通信技术等5个试点专业的能力标准,能力标准涵盖了学习能力、专业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13个能力领域共210个能力单元,并将能力标准融入课程标准,开发出 《网络安全运行与维护》、《TD-SCDMA基站系统开局与维护》等38门核心课程标准。
(二)面向职业岗位设置模块课程,解决了教学内容与就业创业需求不适应问题
依据与职业岗位相关联的能力标准和课程标准,建立了以学校专家为主、行业专家参与的专业课程开发团队,共同开发出可动态组合的就业创业模块课程4门,文化基础模块课程12门,素质拓展模块课程26门,专业拓展模块课程36门,专业核心模块课程95门。模块课程既适用于高职专业人才的学历教育,也适用于短期职业培训。图4所示为“网络管理师”职业岗位与对应的4门模块课程和10项能力单元之间的关系。
图4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能力标准、模块课程、职业岗位关系示意图(部分)
(三)立足真实任务实施工学交替,解决了培养方式与学做合一不适应问题
根据高职教育特点,采用“教学-实践-教学-实践”多重循环和“学校-企业”双向互动等形式实施工学交替,使学校教育以开放的姿态融入社会。探索出了三种工学交替形式:学生驻生产性实训基地学习基本技能,由学校专业课教师同企业派遣的兼职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师徒制形式传授职业核心能力,由企业指定指导教师,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完成工作任务;通过毕业实践提升综合能力,将学生推荐到对应的企事业单位进行试用,合格后企业正式聘用。实施过程中,将校外实践分为观摩性实习、核心课程实习、专项技能实习、校外体验性实习、顶岗实习、就业实习等不同形式,与校内学习交替进行,为学生积累有价值的职场经历和就业创业经验。
(四)基于工作过程开展职场鉴定,解决了教学评价与能力鉴定不适应问题
在对学生进行成绩评价时,将职业、企业、工作等作为评价主体或引入评价指标,使教学评价真正体现职场的因素。以企业真实的或仿真模拟的职业岗位工作要求为依据,对学生进行评价和鉴定。建立了学校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职业技能考核与国家职业资格鉴定相结合、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三结合”评价体系来开展鉴定。具体鉴定形式主要包括知识技能测评、任务模拟演练、企业绩效考核和职业资格认证四种方式,体现了社会对人才培养水平的综合评价要求。
四、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应用成效
围绕该人才培养模式,成果“面向西部,实施全程工学结合的‘四环相扣’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模式改革”获得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成果“基于‘能力标准、模块课程、工学结合、职场鉴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获得重庆市第三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关注。
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院学生先后获得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重庆赛区一等奖3项,二、三等奖5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重庆赛区一、二等奖16项,重庆市高职学生各项技能竞赛一等奖19项,二、三等奖50余项,参加第七届CCTV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电视大赛与重点本科学生同场竞技取得良好成绩。
学生就业获得好评。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富士康科技集团2008年在内部精简裁员的情况下仍然聘用了我院178名学生,集团副总裁何友成表示:“公司与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进行深层次校企合作,全程参与订单式人才培养,学生具有很强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熟悉和认同企业文化,在金融危机下,即使我们精简其他员工,也要聘用校企共同培养的学生。”
模式推广效果良好。中兴通讯NC学院在企业职业培训中,借鉴了我院的“四环相扣”人才培养的模式,开发了企业的模块化培训课程,在中兴通讯内部职工培训中推广使用,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1][7]杜芳.我国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马树超,范唯.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再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2008(Z2).
[3]张春丽,等.世界大学校长论坛共识[N].光明日报,2011-08-18(16).
[4]周远清.在第一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A].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43.
[5]钟秉林.努力开创高职高专教学工作的新局面[A].第一次全国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会议文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教育部工科03-5号课题组.教育部工科03-5号课题研究总结报告[R].2000.9.
[8]王明伦.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重建之思考[J].教育研究,2002(06).
[9]陈智.以人为本,探索通专结合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研究,2005(05).
[10]苏志刚.创新高职院校体制机制,提升服务区域经济能力[J].教育研究,2008(10).
王荣辉(1980-),男,山西介休人,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吕红(1968-),女,重庆人,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科研处处长、高职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2010年度职业教育专项课题“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课题编号:09GZZ002),主持人:孙卫平。
G712
B
1001-7518(2012)18-0018-04
责任编辑 殷新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