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岗实习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调查与分析——以唐山师范学院为例
2012-10-22温淑霞国光友
温淑霞,国光友
(唐山师范学院 物理系,河北 唐山063000)
一、研究背景
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因素[1]。为了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2004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主要从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和社会责任四个维度概述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这个标准的建立,为教师和准教师——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依据和方向[2]。目前,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高师院校的重视,顶岗教育实习是师范生在职前教育过程中应用教育技术的重要实践机会,其作用不容忽视。为此,本研究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为主要依据,结合教师的基本教学活动[3],采用问卷调查以及个别访谈的方式,对深入市、县、乡、村(以县乡为主)各级中小学施教的顶岗实习师范生进行抽样调查,从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了解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中应用教育技术的现状,从而为高师院校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
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顶岗实习学校教育技术应用环境;顶岗实习师范生教育技术的基本技能掌握状况;顶岗实习师范生应用教育技术资源情况;顶岗实习师范生应用教育技术的影响因素。
调查对象为唐山师范学院2007级非教育技术专业的顶岗实习学生,涉及生物、物理、中文、教育、英语5个专业。采用集中填答式,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问卷100份,回收率100%。在对问卷进行有效性筛除后,用于最终数据统计的问卷共94份,即问卷的有效率为94%。
采用SPSS和EXCEL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基本的描述和统计分析。
(二)访谈法
作为问卷调查的补充,本研究同时采用访谈的方式了解师范生在顶岗实习中应用教育技术的情况,了解他们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与态度以及应用教育技术的影响因素等。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顶岗实习学校教育技术应用环境
这里的教育技术应用环境指围绕学校教学活动提供的现代教育技术条件,考虑各级中小学的实际情况,教师应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主要包括电子备课室、多媒体教室、网络机房、校园网等。
对回收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后发现,农村中小学电子备课室普遍不充足,有19%的顶岗实习学校不配备电子备课室,37%顶岗实习学校只有一个电子备课室可以使用(见图1);51%的顶岗实习生反应所教班级没有多媒体投影(见图2),使用的依然是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媒体,部分学校只有一个大的多媒体教室,一般供教师讲公开课时使用,但顶岗实习生很少有人使用过;12%的顶岗实习学校没有多媒体网络机房,39%的顶岗实习学校只有一个多媒体网络机房,且联网情况不佳(见图3);顶岗实习学校校园网资源不够丰富,使用频率不高,校园网资源丰富的仅占29%(见图4)。以上情况说明这些学校的教育技术环境建设明显不足,这势必影响到教师基于网络与信息化环境的新型教学模式的开展。
(二)顶岗实习师范生的教育技术基本技能情况
1.教学常用软件的操作
熟练掌握一些教学常用软件是应用教育技术的基础[4]。在对回收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后发现,大多数顶岗实习师范生能熟练使用文本处理、数据处理以及课件制作等软件,达到熟练以上的占一半以上,不熟练的较少;图片处理和动画制作达到一般水平的较多,熟练的和不会的都很少;音频、视频编辑以及网站制作方面不会的较多,尤其是网站制作方面最为明显,具体情况如图5所示。
2.搜索、下载以及信息的管理
如何从网络海量的信息中搜寻到自己需要的资源,并且能够成功下载以及对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是信息时代重要的生存能力,也是师范生重要的信息素养。在对回收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后发现,不会搜索信息的学生仅为1.4%,说明师范生搜索信息能力较好,但搜索方法单一,几乎都用全文搜索引擎检索信息(94.6%)(见图6)。下载方式以通用下载工具为主,有96%的人使用迅雷、国际快车等通用下载工具,其次是以点击另存为的方式下载,达到25.7%,其他方式使用的人很少(见图7)。对管理信息情况进行的调查显示,不管理信息的仅有2.7%,大多用文件夹的方式管理信息(74.3%),用鲜果网、抓虾或美味书签等新的信息管理方式管理在线资源信息的仅占到6.8%(见图8),这说明网络信息时代顶岗实习师范生的信息加工方式还停留在比较低的层次,还缺乏资源管理的科学理念和方法。
(三)顶岗实习师范生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教育技术资源情况
1.准备教学资源和应用的目的
教学资源是多媒体教学环境下重要内容,顶岗实习师范生对教育技术资源的利用情况可以部分地反映其应用教学资源的特点和风格偏好,也可以反映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和教学资源的应用目的,这些都可为今后的网络教育资源开发提供依据。通过对师范生利用网络资源的类型进行调查,结果发现,课件、教学案例、试卷和媒体素材使用的较多,达到了一半以上,其他使用的较少,并且有9.46%的人不大使用网络资源(见图9)。在教学中应用课件的主要目的是知识点的展示和情境的创设,具体情况如图10所示。
2.应用教育技术过程中的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行为过程进行的一个再思考,通过思考自己的不足吸纳别人的建议进而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是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重要手段和环节。在对回收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后发现,在顶岗实习中,师范生对课堂管理的反思最多(77%),其次是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对教学媒体反思的较少,仅有16.2%,具体情况如图11所示。另外,调查顶岗实习生反思的途径发现,大部分师范生会向实习同伴请教(62.2%),其次是给朋友打电话或发信息(50%),写博客的人很少,只有9.5%(见图12)。大部分顶岗实习师范生能够针对教学设计进行反思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但是在应用现代化的博客交流工具进行“写、思、享”方面亟待提高。应用教育博客进行教学反思,能够保证反思的持续和深入,能够丰富反思的策略,有专家学者认为博客能为深度教学反思提供路线和技术,是从新手教师向熟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迈进的有效途径。
(四)影响师范生在顶岗教育实习中应用教育技术的因素
调查影响顶岗实习师范生应用教育技术的因素,这里采用赋值的方式,规则是如排第一赋6分,排第二赋5分,排第三赋4分,排第四赋3分,排第五赋2分,排第六赋1分。调查结果显示,影响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顶岗实习学校具备的环境条件、自己的态度与意识问题、掌握的教育技术知识技能情况、相应的课程网站资源情况、领导支持与否、是否上过教育技术公共课。显然,顶岗实习学校设备条件缺乏这一因素影响师范生教育技术的发挥程度最大,师范生对此硬件环境方面的感慨也最多,这一点从访谈中得到了充分证实。
四、建议与思考
从以上顶岗实习师范生应用教育技术情况的调查中可以分析出,造成顶岗实习师范生应用教育技术能力普遍较差的原因有三个:一是顶岗实习学校教育技术应用的物质条件不足;二是顶岗实习师范生的教育技术知识和技能水平不高;三是其资源环境不够完善,实习师范生对教育技术资源的应用能力稍显不足。针对这些情况提出以下三点策略性建议。
(一)大力建设中小学教育技术应用的物质条件
学校环境应成为方便获取各种信息资源的环境,其中教室环境是对教学影响最大最直接的。现代教学,教师不能只限于口头语言和板书去讲授知识,还必须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形象、生动、科学、准确地呈现教学信息,应用网络开展协作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然而实习学校的硬件环境建设目前是制约顶岗实习师范生应用教育技术的一个非常大的因素。因此各级政府应该增加教育投入,大力改善这一物质条件。
(二)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技术知识和技能水平
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技术知识和技能水平,是教育技术的关键。调查发现师范生对在教育顶岗实习中应用教育技术的重要性认识比较到位,应用意识较强,并且认为教育技术能力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这将非常有利于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但是所调查的顶岗实习师范生整体教育技术能力还远远不足,其应用教育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亟待提高。因此,师范生应该注重提高使用教学常用软件的熟练度,尤其要加强音频、视频以及网站方面的制作技能,同时提高科学管理信息资源的能力,以全面提高自身的教育技术素养。
(三)大力建设教育技术的资源环境
开发教学所需的课件、丰富的案例以及生动形象的视频、音频和动画等多媒体信息素材和资源至关重要。师范学校应下大力气,积极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制作教学所需的教学资源。可购买一些有偿的远程教育资源,倡导鼓励师范生在准备教学时使用。也可在校园网中设置一些权威性的学术站点的镜像,将国内外名校名师的教学信息链接到校园网上,为师范生创造一个好的教学资源环境。师范生应注重提高对网络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利用教育技术的方法和手段将教学资源有机地整合到各种教学模式中,以优化自己的教学活动,避免单纯地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只是对知识点进行静态展示。
技术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之一,技术构成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手段、途径、方式、方法和环境。技术支持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应开始于师范生阶段,此阶段强调教育技术能力的训练将有助于培养师范生的技术素养,为未来的工作做好准备,由此,可以说教育技术能力是一个新手教师迅速适应环境的必要能力构成。
教育技术的运用为师范生的教育技术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也是“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因此,在此理念的指导下师范生阶段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应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其一,培养以教学设计为核心的教育技术能力,有助于师范生向教师的转化。教学设计能力是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核心部分,是关于如何有效组织知识、传授知识的技能与能力。提高教学设计能力,以获得质量好、效益高、吸引人的教育目的。其二,深入开展以新技术及应用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技术研究,有助于师范生适应未来的教育趋势。未来教师不仅需要掌握学科知识和教学法,而且需要更多的关于新技术以及新技术应用的相关知识,尤其是应用专业化和针对性强的网络资源来辅助教学的方法和技术。其三,给师范生提供更多地实施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机会,在整合中把教育技术当作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体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完成知识的重构和改造。
[1]李克东.新编现代教育技术基础[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2-26.
[2]国家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教师[2004]9号[S].2004.
[3]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256-278.
[4]苗逢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内容解读与实施建议[J].人民教育,2005(S3):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