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热激处理对花椰菜小孢子培养的影响

2012-10-19刘希玲文正华

天津农林科技 2012年2期
关键词:花椰菜培养皿花蕾

韩 笑,刘希玲,文正华

(1.天津市种子管理站,天津 300061;2.津南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天津 津南 300350;3.天津科润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蔬菜研究所,天津 300384)

1 前言

花椰菜为十字花科芸薹属甘蓝的一个变种。目前,花椰菜商品种中大多数是F1杂交种,要使其整齐一致,就必须要求制种亲本高度纯合、稳定。常规的亲本获得途径是通过自花授粉和定向选择,需经6~8代,费时费工,且花椰菜多为自交不亲和。运用小孢子培养技术可以快速获得基因型纯合的双单倍体(DH)植株,加速育种进程,将品种培育年限缩短为3~4 a。

花椰菜小孢子的培养最早见于1992年,Duijs等首次报道了花椰菜小孢子的培养,2003年后我国也相继有了成功的报道。但与其它芸薹属作物相比,花椰菜游离小孢子培养比较困难。

本研究对花椰菜小孢子进行热激处理,期望提高小孢子胚胎的发生率,为育种工作服务。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选择天津科润蔬菜研究所温室内花椰菜,于3~4月份取蕾进行试验。

2.2 方法

2.2.1 花蕾大小的选择

选择不同大小的花蕾,加一滴醋酸洋红染液,压片,于显微镜下观察,确定蕾长与小孢子发育时期的关系。选择单核靠边期小孢子比例较大的花蕾进行试验。

2.2.2 培养基配制

小孢子游离与清洗采用B5液体培养基 (表1),蔗糖浓度 13%,pH6.0,高压蒸汽灭菌 15 min。小孢子培养采用NLN液体培养基(表2),蔗糖浓度13%,pH6.0,先用0.8μm孔径滤膜抽滤,再在无菌条件下用0.22μm孔径滤膜抽滤除菌。胚状体的分化培养基采用MS固体培养基 (表3),蔗糖浓度3%,琼脂0.7%,1 mg/L 6-BA+0.01NAA+0.02IAA,pH5.8。

表1 B5培养基配方

表2 NLN培养基配方

表3 MS基本培养基配方

2.2.3 小孢子游离

选择小孢子处于单核靠边期的花蕾(4.1~5.0 mm)100个,先用75%酒精消毒30 s,再用含2%有效氯的安替福民溶液(次氯酸钠)表面消毒15 min,无菌水清洗3次,每次5 min。加入B5培养基,轻轻挤破花蕾游离出小孢子,用50μm孔径的尼龙筛网过滤,滤液经1000 r/min离心3 min,弃上清液,加B5培养基悬浮沉淀,再重复离心操作两次。第三次离心后,用NLN-13培养基悬浮,用血球计数板调整小孢子密度至(1~2)×105个/ml。分装到直径为6 cm的培养皿中,每皿3 ml,用parafilm封口膜密封培养皿。

2.2.4 游离小孢子培养与胚状体培养

将培养皿放入32.5℃下黑暗处理24 h,然后转移到25℃下暗培养,2~3 d后观察统计胚状体数目,出胚率用每个花蕾的胚状体数目表示。等胚长到一定大小后,转移到MS固体培养基中,在25℃自然光条件下继续培养,诱导再生植株。

2.2.5 热激处理对小孢子胚状体发生的影响

以花椰菜为实验材料,用25℃暗培养作为对照,采用32.5℃黑暗处理24 h和48 h;37℃处理24 h和48 h之后转移到25℃下继续培养,统计不同处理小孢子的出胚情况。

3 结果与分析

高温热激预处理是促进细胞对称分裂、改变小孢子发育方向的主要条件。实验结果表明(表4),在32.5℃下黑暗处理24 h胚状体的诱导率最高,平均每蕾可达1.03个,明显高于32.5℃下黑暗处理48 h;而未经高温的25℃条件下及过高的37℃条件下未观察到胚状体的发生。

表4 不同热激处理下的小孢子出胚率

4 讨论

4.1 热激处理对小孢子胚状体发生的影响

高温处理是改变小孢子发育途径的必要条件,抑制配子体发育途径,促使小孢子对称分裂,向胚状体方向发育,促进胚状体的发生。未经热激处理以及热激处理温度太高都不能改变其发育途径,不能产生胚状体。本次研究表明,32.5℃下黑暗处理24 h为最适条件。

4.2 花椰菜小孢子培养现存问题

影响小孢子胚状体发生的因素有很多,本次实验只针对热激处理进行研究,对于取蕾前温室气温、阳光以及植株的生长状况等条件,由于时间原因都未进行研究。其它影响因素还有很多,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探索。

5 结论

热激处理是改变小孢子发育途径、促进胚状体发生的重要环节,最适热激条件为32.5℃下黑暗处理24 h。

[1]顾宏辉,唐桂香,张国庆,等.冬性花椰菜的小孢子胚诱导和植株再生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2004,30(1)∶34-38.

[2]Duijs C,Voorrips R E,Visser D L,etal,Microspore cultureis successful in most crops types of Brassica oleracea L.[J].Euphytica,1992,60∶45-55.

[3]方淑桂,朱朝辉,曾小玲,等.花椰菜游离小孢子培养及影响因子[J].福建农业学报,2006,21(2)∶138-142.

[4]陈瑞阳,宋文芹,李秀兰.植物有丝分裂染色体标本制作的新方法[J].植物分类学报,1979,21(3)∶297-298.

猜你喜欢

花椰菜培养皿花蕾
孙德岭苦战30年化解花椰菜种子难题
熟吃花椰菜对血糖好
花椰菜高产种植管理技术
NASA and Space Exploration
无处不在的细菌
微生物“长”出惊艳画作
我来了
卫宝香皂:培养皿告诉你细菌真相
头顶上的花椰菜
Paper blosso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