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温对冷却塔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2012-10-17黄志祥
黄志祥
(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广州 510663)
0 引 言
气温随海拨高度增大而上升的现象叫逆温现象。产生逆温的原因主要有:辐射逆温、平流逆温、地形逆温、下沉逆温。自然通风间接空冷系统间冷塔抽力由进出口空气密度差提供,大气逆温现象会影响空气的垂直运动,进而影响空冷塔冷却效果[1]。因此,在系统设计时有必要研究和考虑工程所在地的大气逆温现象。
近来随着湍流模型的不断发展、完善和计算机软件、硬件的飞速进步,对建筑物周围温度场进行数值模拟并获得较可靠结果成为可能。本文以某大型电厂为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采用先进的CFD软件模拟一般强度大气逆温下间冷系统的运行,为考查间接空冷系统抗逆温能力及措施提供参考。
1 数学模型
1.1 计算模型
电厂周围环境空气看成是不可压缩的,外流场应满足的三维控制方程为[2]:
a连续方程:
b动量方程:
c能量方程:
式中ρ为空气密度;u为速度;p为压力;T为温度;Si为动量方程源项;ST为能量方程源项;k为流体导热系数;cp为比热容;μ为流体动力粘性系数;i=1,2,3。
在一般情况下整个外流场处于湍流状态,因此对上面的控制方程采用时间平均的方法,对于平均后得到的不封闭的时均方程采用湍流模型进行封闭。在本项目中湍流模型采用RNGk-ε湍流模型,该模型利用重整化群理论得到,以往的大量算例表明,该模型来模拟分离流较为合理。电厂建筑物外流场更是存在大量的分离区,因此选用了该模型。
该模型的湍流动能方程为:
d湍流耗散率方程:
式中k为湍流动能;ε为湍流耗散率;μeff=μ+μt,μt为湍流粘性系数;η=Sκ/ε;S= (2sijsij)1/2。
上述模型方程采用SIMPLE (Semi-Implicit Method for Pressure-Linked Equation)方法求解控制方程,利用压力修正法来求解定常外流场控制方程,SIMPLE方法是压力修正法中较为常用的一种,其基本思想是首先假定一个速度场和一个压力场,依次求解动量方程,并由连续方程得到压力修正值,利用压力修正值来得到速度修正值,并求解k,ε方程,再将压力修正值和速度值作为下次计算的假定值,重新计算。
1.2 边界条件
1.2.1 散热器边界条件
采用福哥散热器的换热性能设定换热器的阻力和换热系数[3]。
1.2.2 入口条件
入口边界条件采用速度入口边界条件。本计算中采用大气边界函数:
式中Z∞为气流达到均匀时的速度;U∞为Z∞处来流平均风速;Zi为任意高度;Ui为Zi处平均速度;α为地面粗糙系数,粗糙度越大α越大。本计算中Z∞=10m,α=0.16。
1.2.3 出口条件
出口边界条件选用压力出口边界条件,根据大气压与海拔高度的关系给定流动出口边界上的静压。
式中P为大气压,mmHg;a为海拔高度,m。
1.3 网格划分
垂直布置空冷塔的结构底部直径为190m,顶部出口为105m,双曲线外形,高度245m,进风口高度29m,冷却单元布置在冷却塔进风口外侧,全塔共240个单元,单元中的散热元件采用福哥T60散热器的数据[4],管子直径18mm,节距2.88mm。每个冷却单元长度25m,宽度约2.6 m。本冷却塔共剖分了217×104个三角形单元,网格在冷却塔进出口处适当加密[5](图1)。
图1 冷却塔三维模型Fig.1 Model of cooling tower in 3D
2 计算结果
由于计算系统能力及时间关系,只对单塔进行流场分析,忽略塔群之间的相互影响。为分析大气逆温现象对间冷系统运行的影响,本文假定在夏季工况设计温度29.6℃,风速4m/s条件下在近地面50~500m发生温度变化范围为10℃的大气逆温现象。计算结果见图2~图7。
经数值模拟计算,无大气逆温和50~500m范围发生10℃大气逆温两种不同条件下间冷系统的运行情况对比,见表1。
图7 间冷塔纵剖面的速度矢量图Fig.7 Velocity vector(vertical profile)
表1 大气逆温对间冷塔换热效果的影响Table 1 Impact of temperature inversion to cooling tower
3 结 论
大气逆温会降低冷却塔抽力,进而影响冷却效果。本文在假设条件下的大气逆温使运行背压提高约2kPa。从模拟计算结果来看,由于该电厂间冷系统冷端规模较大,其对大气逆温等不利自然因素的缓冲能力也较强,一般强度大气逆温对冷却塔工作的影响尚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该电厂厂址所在地大气逆温并不严重,但对于大气逆温现象出现频繁的地区,在进行冷端系统设计时要注意大气逆温的影响[6],尤其是与其他不利气象条件叠加所产生的不利影响。
[1]西北电力设计院.电力工程水务设计手册 [K].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2]吴德铭,郜 冶.实用计算流体力学基础 [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6.
[3]杨立军,杜小泽,杨勇平.间接空冷系统空冷散热器运行特性的数值模拟 [J].动力工程,2008,28(4):594-599.
[4]黄春花,赵顺安.间接空冷阻力特性试验研究 [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2011,9(3):195-199.
[5]朱 嵩.基于RNGk-ε湍流模型的直接空冷岛数值模拟研究 [J].企业技术开发,2010,29 (15):45-46.
[6]徐婷婷,郭 洋.火电厂空冷技术探讨 [J].应用能源技术 ,2011,(9):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