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技能形成的《CAI与课件制作》实验教学模式研究
2012-10-17金旭球李希文
金旭球,李希文
(台州学院 数学与信息工程学院,浙江 临海 317000)
《CAI与课件制作》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师范生的一门必选课,属于专业应用层面上的课程之一,强调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应用性、实践性和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该课程的教学实效,将直接关系到师范生的信息素养和教师技能素质的形成。该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涉及的应用软件数目多,实际上是多媒体技术与专业知识、教育学等教育类课程的有机整合,本课程的一个主要学习目标是课件制作技能的形成,但因需要教育类学科知识为基础,且涉及多媒体软件广,本课程学习难度大,灵活运用则更难。大部分学生对课程有较浓的兴趣,但达到一定的技术高度却很难,创作高水平的作品难度较高。作品的创作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而实验课堂时间显得太短。如何让有限实验课堂变得精悍高效,是目前本课程实验教学模式急需研究改进的。本文从实验教学理念原则、实验教学策略、实验教学组织形式、实验考核方式等多个角度,对本课程实验教学模式展开研究。
1 实验教学理念
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教师对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围绕着学生学习展开。教师教的行为相对来说往往比较明确,而学生学的行为由于对新知识新技能的认识程度有限而显得比较盲目,故教师的角色是一个引领者、帮助者和促进者。一切教学活动的设计,均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现阶段认知状况出发,按学生认知规律帮助其建构知识体系。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中心地位是不容忽视的。而教师作为在本学科在专业上达到一定的水准,在教法和学法上均是经过专业培训的向导,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在具体教学策略和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形成,达到一定教学实效。
学生专业技能的形成,实验课是实现的基本途径。本课程以学生技能形成为总的最重要的目标,从目标走向具体策略,是目前各实验教学模式均有待解决的重点问题。“技能形成”是实验教学的基本目标和中心,以技能形成为主线展开。同时注重课程实验实效,将课程的实验活动设计为主题式任务的形式,从而设计了“主题式任务形成课件制作技能”的实验教学模式。根据学生掌握的知识层次不同、学生气质不同、兴趣点不同等特点,在主题式任务的设计上注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主题的设计。
2 实验教学策略手段
2.1 “主题式”教学策略
本课程内容直接服务于中小学教育,具有广泛的交叉性,特别是与教育学、课程论、中小学教材教法、中小学学科课程研究等课程密切相关。应用性和技能性是本课程的基本特征,知识体系架构在技能的基础上。围绕技能形成目标,本课程教学中的采用“主题式”教学策略,并在“主题式”教学策略形成一个适合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体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主题式教学策略及其方法体系设计为一系列的教学活动。
所谓“主题式”教学,是在充分分析学情的前提下,结合学生自己的专业特点和学科知识的需求,设计每一讲技能目标,形成一个或多个教学主题,将教学目标中所要求的知识点用一个或多个“主题”进行贯穿,用每一个让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使其能构想要完成的作品,进一步将问题具体化,通过运用相应知识和技能来完成作品的一种教学策略。“学习主题”是根据课程教学大纲要求,按照学生认知特点和学科特点,引导学生进入主动、有效学习情境,而设计的具有方法论意义的主线索和教学内容。
“主题式”教学,对具体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并不追求统一的模式,强调“设计性”,每一主题在设计上根据技能目标、主题内容特点、学生特点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形式进行设计。不同类型的主题,需要关注其有效性,不仅要关注主题内容的合适,还要关注主题的时间设计和教学活动形式设计,讨论性主题需要教师善于组织学生讨论;探究性主题需要引导其关注合适的前提;验证性主题最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设计性主题最好给予充足的设计周期,且能提供充足的参考资源。教师需要善于根据主题特色组织教学活动,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知识且对学习保持高度热情。活动的形式要求敢于创新,以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佳,并不是一味追求形式,活动效果要以技能有效形成为标准。“主题式”教学过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 “主题式”教学过程示意
2.2 “主题式任务”实验教学策略
应于“主题式”教学,在实验过程中采用以技能形成为目标的“主题式任务”,主题的形式因教学内容和设计而不同可分为[1]:
(1)针对某一知识点或知识链设计的专题类主题式任务;
(2)从问题出发的讨论性主题或探究性任务;
(3)从技能综合运用和作品、项目设计出发的设计性主题任务等。
“主题式任务”教学策略下,实验按难度要求分五个层次:
(1)验证,按指定或教师已示例操作步骤就能完成作品,使学生获得至少的成功,从而有兴趣完成其它层次作品。
(2)二次创作,在给出作品部分基础或有参考的实例的基础上进行创作;
(3)按提纲创作,指定关键步骤,由学生自己进行内容设计;
(4)定向独立创作,给出一个标题或方向,由学生独立完成作品;
(5)独立创作,学生独立设计并创作完成作品。
当主题立意鲜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有了明确的目标,技能形成就水到渠成。以下举一个探究式定向创作主题:
素材处理是课件制作中的重要环节,大部分计算机专业学生已经学习了不同的素材处理应用软件,而学生掌握的情况也不尽相同,故需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并将学习任务落到实处。该主题式任务设计为一个探究性主题任务。围绕素材处理怎样做到素材处理软件和技术的 “能用”和 “够用”。如以PowerPoint为基本的课件集成平台,引导学生选定自己喜欢的中小学一课,以该课为内容主题,展开从课件制作平台到素材处理技术的探究。该主题始终贯穿两问题:(1)在PowerPoint这样一个通用的课件制作平台中,它对课件的作品组成元素(声、文、图、视频、动画等)中每一类素材有哪些处理功能,能做什么;(2)在哪些方面是实际应用中用户有需要的,而课件制作平台不能达到的,必须要使用更专业的素材处理软件的,怎么实现,软件如何进行选择等。在这一大的主题设计过程中,又可纵向地划分为5个素材处理的主题。一个大主题包含5个小主题,并分别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设计如小组讨论、学生自主探究、课堂抢答、作品展出等教学活动。这一主题不仅使学生深入思考研究PowerPoint平台的功能,更对素材的处理软件的需求进行设想。如声音处理软件学习的引导,可以先让学生提出,目前对于声音处理,你的功能需求是什么,你所学的师范专业对此类的软件有哪些功能需求,带着这两个问题,学生去研究软件的功能,进一步研究如何有效利用这些软件进行素材处理和设计,从而促进部分学生课外自主地研究同类软件的功能和操作。主题内容明确,学生在技术使用中目标明确,该主题在后续学习其它课件集成平台时,又将形成新的探索。主题与技能有机结合可以促进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3 实验教学组织形式
本课程目前教学组织形式主要以班级授课制为主,分组教学活动和网络教学活动为辅。实验课往往安排在公共机房(不是网络教室)中进行,统一实验指导有难度。对于以上客观情况,故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尽量弥补。一方面,发挥小组协作学习的功能,理论课、实验课或课后,小组在主题式教学中发挥有效作用,同时按小组组织一些教学活动,作品讨论,改进,小组竞赛,小组作品展等,即有利于促进协作学习,同时促进了团队精神,并减轻了在公共机房教师过多的重复的个别指导工作。
教学网站的功能不仅是教学资源的呈现,更是教学活动组织的场所,如实验课主题实时发布,教学资源实时发布,学生作业上交、统计,师生间答疑解惑、在线讨论、问题留言、小组和个人优秀作品展出等。目前本课程网络学习平台主要有两个,一是以老师教学主页和学生作业管理为主的教学平台,二是校级精品课程网《计算机辅助教学精品课程网》。从某种意义上,教学平台已经从资源的发布走向虚拟学习环境。有效利用网络平台组织虚拟学习生活是非常重要的,本课程的教学,目前与教学网站的功能密不可分。网络上教学活动的开展的确是本课程班级授课制的有效补充组织形式。
4 课程考核与评价
结合课程特点,及课程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理念,本课程的考核方式采用分段考核与期末大作品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除了平时关注主题式任务完成情况,得到平时成绩。前半学期可以基于一个技术难度较低的开发平台引导学生关注和本师范专业相关的教学资源,按个人喜好,选定中小学教材中一课,下载或自行设计一篇教学设计,设计相应课件脚本,收集和处理相应素材,用之于课件制作,并在期中前设计一个课件作品,重在引导计算机辅助教学理念的综合运用。而这些素材、教学设计等作为学生本学期的备课包一直跟随学生,在后续教学积件平台和课件制作集成平台的学习中经常用到,在使用过程中同时为期末作品打下基础。课程考核的第二阶段是期末作品。
期末作品要求和选题工作一般在前半学期就确定,这样在学习制作教学积件的过程有充足时间围绕自己感兴趣主题展开。课件评价标准参照了课件设计原则(教学性原则:目的、内容、表现形式;控制性原则:速度、界面、交互、容错;科学性原则:原理正确、表述准确;艺术性原则:有感染力、表现力、协调、搭配)进行。便于评阅,从课件结构和评分角度分为四大方面。
由于本课程期末考核采取期末大作业的形式完成,全过程开放,故在作品形成中,注重过程监督。一方面,选题选定后,脚本、素材、课件的设计在平时加以监督和交流;另一方面,在期末作品验收形式加以改革,考核的形式以全班集中逐个演示答辩的形式展开。当面演示,并答教师提问,这样即有利于学生向教师展示设计思路和亮点,同时有利于教师对学生一学期最努力付出的作品作出反馈,同学之间可以分享经验,并相互促进,对学生今后就业和相关考试帮助较大,且可以防止极个别学生作弊(可能存在极个别学生怀着侥幸的心理,整个期末作品或部分内容请他人代做)。答辩后,教师还要再次统一细阅每个作品,这样以保证每一份作品成绩的客观公正。这种作品演示答辩的过程,无疑给教师大大增加工作量,但是,其教学效果显著,近两年实践中学生普遍反映这种考核方式带给他们压力与动力并存,并表示支持。
5 结语
基于技能形成的《CAI与课件制作》实验教学模式,技能形成不是最终目标,目标在于培养学生课件作品设计与制作能力。以“技能形成”为主线,以“主题式任务”为策略的实验教学模式,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该模式更多关注实验课实效和学生实验能力的全面提高。进一步设计并提高本课程实验教学效率,将在技能形成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作品创作能力的培养,以竞赛项目和校外相关专业项目为提高途径,进一步往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方向努力,同时更注重分层教学。
[1]金旭球.师范生计算机技能类课程的有效教学体系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2(264):33-35.
[2]李希文,赵小明.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制作[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