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教学研取向的教师合作模型

2012-10-17苏岐芳

台州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学科课程教师

苏岐芳

(台州学院 数学与信息工程学院,浙江 临海 317000)

1 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间的合作逐渐被重视起来,这是因为,(1)学术发展的快速性、综合性,致使许多学术问题单靠教师个人的力量无法得以顺利解决;(2)人才培养的复杂性、多样性,致使要达到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仅靠教师个人的努力难以实现;(3)教师个体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等各方面存在着差异和局限,致使教师的发展和学校育人质量都受到影响。而教师合作,能取长补短,优势互补,通过合作者之间的资源共享来活跃思维、开阔视野、交流情感、分享成果,进而提高学术水平,攻克学术研究难点;或者提高教学与教研效率,更好地实现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目标。

因此,很多高校为增强教师的合作意识、提升合作理念而搭建合作平台、提供合作保障、营造合作氛围,通过促进教师间的合作来促进教师的发展。目前,教师合作已获得普遍共识,合作精神已成为教师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教师合作主要是指教师执行一项任务或从事一项活动的方式,而不是指该活动的性质或目的。弗里恩德和库克(Marilyn Friend&Lynne Cook)给出了一个定义:“人际间的合作是至少两个相互平等的当事方之间的直接互动方式,他们因为有一个共同的工作目标而自愿地参与共同决策。”[3]这个定义的内涵包括五个方面:合作是出于自愿的;合作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合作者之间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合作者共同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共同为决策后果承担责任;合作者共享资源。

2 教师合作的客观因素

促成教师合作的客观因素有多种,在教学、学习、研究层面,教师合作取决于参与者是否存在专业的、职业的伙伴需求关系。

2.1 课程建设产生合作

改革创新的今天,本科教学,面临许多挑战,知识需要整合、课程需要优化,整合学科的关系并运用知识的能力已成为教学的一个主要目的。教学单位为学科或专业发展,必须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开展课程建设工作,包括一门课程的建设或由几门相关课程构成的课程群建设。需要有组织有计划的建立教学团队,由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团队带头人,有计划有目标的开展课程建设工作;团队成员共同参与协商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各方面的改革和建设措施,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实施,因此需要团队成员相互支持、相互配合,通过合作才能很好的完成。这种正规的组织需要建立系统的合作机制,评价机制。如,在斯坦福大学机械工程系,研究小组专门开发了一个教学合作评价框架和流程,用这套新方法进行同行评审课程,比较客观地反馈对一个教师的教学评价,从而达到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大多数教师认为,通过合作他们已经学到了很多来自同事课堂的宝贵经验和新思想。

2.2 课题研究产生合作

课题组是典型的非正式组织科研或教研平台,这是一种任务驱动下的合作,它以研究课题为纽带,促进教师合作。课题组可跨越学科、专业界限,根据课题内容需要,将职称、学历与学科背景不同的相关教师组织在一起,围绕一个共同的研究目的,相互协商,民主讨论,资源共享,探究问题解决方案,共同提高学术水平。专业对话是高校教师探索问题开展科研活动的一个有效的合作形式,成员之间敞开心扉,随时随地的坦诚交流、课题讨论,易于教师互相启迪产生新思想新观点,易于创造性思维的打开,从而易于高质量研究成果的产生。内布拉斯加大学数学系Steven Dunbar说,教师合作有助于坚持目标或集中讨论问题,把焦点集中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同时避开抱怨,指责和争吵。讨论是一种激励机制,专注于具体的问题,而不是抽象地鼓励教师要他们做什么。

2.3 学科交叉产生合作

不同学科的知识有一定的差异,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比例越来越大,多学科交叉融合已成为现代科研大趋势,当代新兴学科如计量经济学、计量地理学、管理科学、生物信息学、生物数学、纳米科学与技术等等,无不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通过不同学科的有机组合,构建新的学科体系,是培养具有多学科知识背景、知识和能力结构合理、基础扎实、素质全面、适应性强的综合性人才的关键。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学会接受不同的视角和手段思考研究问题。不同学科的教学风格、教学经验也是可以借鉴的。教职员工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分享教学材料,如教学大纲、学生工作等,有助于丰富教学资源和因材施教,特别是有助于提高综合思维能力。

2.4 学生需求产生合作

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培养各方面的能力、具备多方面的素质。而这些能力、素质的培养不是仅仅靠某一学科的学习就能够实现的,要靠多学科全方位的培养训练。学生需要的是一个结构合理、内容简洁、关系明确的知识体系。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依靠个人的力量解决课堂中的所有问题,而在知识整合、学科交叉的综合性特征突出的今天,任何一门课程都不是孤立的,它与许多课程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教师之间需要更加紧密的合作,减少重复内容,增强知识的连贯性、一致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一个学科竞赛,参赛学生需要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多位教师的共同指导,这些教师需要合作研究,从知识、技能等方面考虑,协商一个有效的指导方案,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接受有效的指导。

3 教师合作模型的构建

促成教师合作的要素,在教学、学习、研究活动中主要包括教研与科研、指导学生创新、E-Learning、课程整合、学科交叉。这五个要素,既产生自身的教师合作条件,相互之间对教师合作又起到促进和支持的作用,进而形成一个益于合作的架构(如图1所示),每一位教师,在这个环境中高效地获取所需,同时又奉献他人,最终实现共同发展。

3.1 课程整合中的合作

课程整合并非仅仅面向知识,而是更强调把知识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它涉及到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各个方面,对教师、学生、教学本身都提出了更高的综合性要求。在课程整合过程中,通过教师合作,多种学科的知识互动、融合,形成新的知识链或知识体系,同时,也有利于在更高的层面上形成课程群。

3.2 学科交叉中的合作

在研究环节中,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者共同合作、调适各自的研究途径,打破学科传统规范的束缚,以取得对问题更准确的切入,获得更有启发性的成果。在教学中,要求学生通过相互学习理解同一个主题(例如土地利用)如何在不同的学科背景下(例如生态学和经济学)展现不同的意义,由此推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学科交叉与融合过程中,需要知识的迁移和研究成果的共享,这些工作必须通过相关学科的教师合作才能实现。

图1 教师合作模型

3.3 教科研中的合作

当今的教科研活动不仅仅限于纯理论或纯实验层面,它既需要理论的支撑和相关理论的发展,同时需要实验或实践的检验,需要来自各个领域的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实验数据等资源,这些复杂的工作并非教师个体能实现的,因此,需要具有各种特长的教师进行合作,各展才能。集成的想法、观点和基础知识,有助于增强学科的学习,教师在合作中,整合来自各方面的材料,产生创意。

3.4 指导学生中的合作

新型人才是集知识、技能、素质于一身的综合性人才。越来越多的学生创新、创业、学科竞赛、科研、社会实践等活动,都离不开教师指导,往往形成多指导一的情况。在这些活动中,学生需要来自知识、技能、方法等诸多方面的指导,如果没有教师合作,指导不可能达到最佳效果。即便是传统的学习指导,模块化教学(一门课程由多个教师分阶段授课)也是教师发挥所长,开展合作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

3.5 E-Learning中的合作

针对目前学科日益综合性和交叉性的特点,教师打破群体封闭的界限,不断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具有不同优势的学校教师之间通过交流与合作,一方面教师能参与其中,另一方面能批判性地审视已有的知识,审视不同的学术或教学观点,在宽容自由的氛围中培养批判能力和求异思维能力,激发创新精神。E-Learning为教师合作开辟一条新的对话渠道,提供了学习的随时随地性,从而为终身学习提供了可能;E-Learning改变教学者的作用和教与学之间的关系,能即时更新、储存、利用、分配和分享教学内容或信息;教师可以在网络上建立共享合作空间,每位参与者都有权发布和更新信息,便于实时交流,便于教师获取所需的资源,分享教学和科研经验,探索未知问题。

4 结束语

教师合作的五种模式并非孤立存在,无论是参与人员还是活动过程,其合作都是交叉进行的,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实际上,各个合作团体本身就是在合作中合作的。无论哪种合作模式,都是充分利用了群体的资源差异,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提高育人质量,谋求共同发展。一名教师可能会以一种或几种模式多维度的与其他教师开展合作,形成一个多方合作的共同体,以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

教师合作不仅作为个人学习和发展的一种有效模式,也可能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在这种文化下,教师对于教育教学上的失败和不确定性不再采取防卫性态度,而是相互援助,同事共同面对和接受问题,相互进行讨论。教师合作文化鼓励一定程度的差异的存在,强调多元化、开放化,在积极的合作中,合作者之间关系融洽,共享资源,共负责任,互相促进共度难关,可形成一个和谐、民主、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更广义地看,合作的发展趋势影响教师、管理人员和普通高等教育。教师从孤立走向合作既是一次学习的变革,也是一次文化变革。在教师的教学、科研等工作量日益加大的今天,教师应认识到合作可以优化教学程序,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提高教学和研究质量。习惯于独自工作的教师应该考虑开发合作关系,丰富学术生活。学校应提倡教师与教师、教师与管理人员之间的合作,积极提供有力的环境支持,通过实施支持性政策和创建组织机构,来促进跨越学科和机构界限的合作,使高等教育获得更好的发展。

[1]饶从满,张贵新.教师合作: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路径[J].教师教育,2007,19(1):11-16.

[2]张意忠.高校教师合作:理论基础与实施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11,32(11):43-47,75.

[3]Friend,M.&Cook,L..Interactions:Collaboration Skills for School Professionals[M].White Plains,NY:10601.1992.

[4]Letterman,Margaret R.and Kimberly B.Dugan.Team Teaching a Cross-Disciplinary Honors Course:Preparation and Development[J].College Teaching,2004,2(55):76-79.

[5]Helms,Marilyn M.,John M.Alvis,and Marilyn Willis.Planning and Implementing Shared Teaching:an MBA Team-Teaching Case Study [J].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Business,2005,1(81):29-34.

[6]Anderson,Rebecca S.and Bruce W.Speck.Oh What a Difference a Team Makes:Why Team Teaching Makes a Difference [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1998,7(14):671-86.

猜你喜欢

学科课程教师
【学科新书导览】
最美教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教师如何说课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