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网络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2-10-16刘绍堂杨福芹

关键词:精品课程导学课程

刘绍堂,杨福芹

(河南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河南郑州451191)

自2001年8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以来,高等学校开设了许多精品课程,其中国家精品课资源网上就有近2万门(本科课程14 231门,高职课程5 844门)。虽然精品课程的建设促进了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和创新,加快了师资建设和教育教学管理体系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教学效果,提高了高校教学水平,但与教高[2003]1号文件提出的“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课程评估体系(2010年)提出的“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方法,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和辐射推广作用”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少数课程还存在诸多问题,亟需进行改进和提高。教育部近日发布了《关于批准实施“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12年建设项目的通知》,其中在课程建设方面,计划批准建设35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和建设1 100门精品资源共享课,这表明新一轮的课程建设大幕已经拉开,另外从百度搜索指数可以看出,2012年1~6月间,“精品课程”和“网络课程”的用户关注度分别恢复到平均指数580和200以上,而“网络课程”的媒体关注度平均指数则达到40,逐渐创出新高,未来必将成为新的热点,见图1。鉴于已经有多篇论文[1-12]对精品课程建设意义、方法、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进行了研究,本文重点讨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应该采取的对策。

图1 “精品课程”和“网络课程”百度搜索指数和趋势图

一、我国网络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网络信息资源逐渐成为新型的教育资源,如何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为教学服务,开展高校计算机教学,已成为教师教改研究的主要课题[13]。通过对网络资源可公开搜索到的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网络课程的分析,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一)网络课网站不是为学生学习而设,而是针对评审专家而建

在河南工程学院的一次教学督导环节—期中教学检查召开学生座谈会时,学生代表反映某门课老师只按课本讲课,学习资源少,学习效果差。然而恰恰该课程的主讲老师是网络课程的主持人,其课程网站以资源丰富为特色,而且在全国范围内多个学校也同时开设了该门课的网络课程,其资源也可以访问和学习。该问题出现的原因是:网络课程建设工程主要从教师“教”的角度出发,着重向网络课程评审机构以及同行阐述这门课程的教学模式、运作方式及其产生的效果,却较少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告诉学习者应该怎样利用这门课程的开放资源进行学习。网络课程网站不针对学生学习而设,而是针对评审专家而建,因而学生很少使用或者没兴趣应用或者很不方便使用;甚至有些教师和其网络课程网站也缺乏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导学和指引,根本无从谈起课程的共享与学分互认。

(二)重申报,轻质量

高校为了争取质量工程项目,普遍重视项目申报工作,对课程申报投入了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雇人建立网站、请专业人士制作视频;填写申报书精益求精,网页设计和制作精美诱人……为突出特色“搜肠刮肚”,为求师资权威,把从来没有上过某课程的“名师”强拉进课程教师队伍,以求支撑门面。然而,真正上课的教师还是那个教师,使用的教材多年不变,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依然如故,网上录像只有三讲,做完录像该怎么讲还怎么讲……究其原因是课程建设没有以学生为主体、课程的评价没有把学生评价作为最终评价。

(三)重形式,轻共享

网络课程教师仅重视课程申报和评审,不重视应用推广,忽视对网络课程优质资源的共享使用。尽管在网络课程的评价体系中也有关于共享和辐射情况的要求,然而课程组也只是根据评分标准进行说明和举证。存在此类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8-10]:一是对网络课程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缺乏认识;二是学生对网络环境中的自主学习方法还没有完全适应;三是网络课程建设还没有达到学生喜闻乐见的程度;但最主要的原因是教育行政部门缺乏顶层设计,学生学与不学与学业无关。要做到对全校、全省和全国范围内有对应课程的学生的真正共享,需要从政策层面规范各学科或专业的教学计划、规定学生可以以网络课程形式完成的科目和学分,学生在规定的教学计划内自由选修网络课程,学分不受地域和学校限制,跨校自主选修,在线监控学习、实行在线考核,实现校际、省际的学分互认。网络课程之所以为精品课程,不仅要看起来是精品,学起来和用起来也应是精品,最关键的是要使尽量多的人从中受益。高校间要达到优质课程教育资源的共享,共享指的不是课程组内的共享,也不是班级内和校园内的共享,而是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的共享,共享应是网络课程建设的第一要务。

(四)重评审,轻更新

一些高校并未将网络课程建设看作是一项持续性的质量工程,仅仅把网络课程看作是一项突击性的工作。不少课程的网上资源是在申报之际,匆忙准备资源,突击建成,一旦立项,得到建设资金,并不主动更新内容,等到建设期满通过评审验收之后,更是束之高阁,不再问津。实践中一些课程在申报和评审阶段仅能供评审专家访问,平时公众甚至是评审专家也无法访问。

(五)课程师生互动平台形同虚设

一些课程网站本来就是针对评审标准临时突击开设的,尽管也有网站按要求设立了师生互动平台,然而根本无法达到学生喜闻乐见的程度,也无法激发学习者的互动兴趣,结果形同虚设。有些课程网站虽留有信箱、博客、QQ等信息,也是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其功能。更有甚者还留有师生互动的留言板和反馈页面,然也像是内部人相互问答仅供人看的面子工程,逃脱不了作假的嫌疑,根本达不到加强师生交流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我国网络精品课建设的对策

(一)贯彻“以人才需求为先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网络课程建设思想

网络课程建设,要构建以学生为主的网络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应以学生利用范围和效果作为重要的指标。在网站建设中建议增加导学页面,网络课程的使用和学习方法。

除此之外,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推广并应用自己的网络课程,鼓励通过网络课程手册,教师宣传,专家讲座、校园媒体、展示平台,多渠道展现网络课程建设成果,使学生了解网络课程的内涵和用途,让网络课程深入到学生中去,使之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同时网络课程建设需要体现教师的教学风范,让学生在学习过后,有继续钻研的兴趣和需求。

最为重要的是教育部要从政策层面规范各学科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行为,规定哪些课程可以建成网络课程,哪些学科和专业具体需要共享什么课程。学生选修自己的校级网络课程,学分全校认可;选修省级网络课程学分全省认可;选修国家级网络课程,全国认可。

(二)完善评价标准,切实提高课程质量

做好网络课程共享资源的日常维护与管理,确保网络的连通性和内容的不断更新是网络课应该具有的本质要求,网络课程应该是常用常新的精品,是在教学应用中体现教学和研究不断发展的精品。虽然,国家对网络课程制定有具体的检查评价验收办法和评分标准,并多次修订,但与完整的网络课程监测评价体系还相差甚远。有些课程仅仅为专家评审而开,仅仅在评审阶段开放,严重影响了网络课程建设的后期管理、维护和使用。要改变重申报建设,忽视后期管理与服务的现状,需要建立科学的网络课程监测和评价体系。首先,应该把学生的评价作为网络课程的黄金指标,网络课程必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感受到它的实际价值,学生是网络课程建设的最大、最直接的受益者,所以也是网络课程质量最有力的监督者,学生要通过对网络资源的利用介入到网络课程质量监督体系中去;其次,在现有评价机制的基础上要增加网站连通性和资源更新两大内容的权重,网络课评价不能在某一固定点进行评价,更应该重视对其进行随机检查和长期效果的动态检查;再次,增加学生和同行评价的独立性和公正性,增加网络搜索指数作为指标之一。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目前许多高校都制定了一系列的人才引进办法,对高层次人才除了提供良好的薪酬外还有提供住房和汽车、提供科研经费、配备科研秘书和私人医生、安排配偶工作等待遇,然而将教师引进与网络课程建设挂钩的还是比较少见,经常出现的情况是重科研轻教学、重数量轻质量,如此引进的人才中有的不会上课,有的忙于科研而无暇上课,有的根本不愿上课。在教材建设中暴露出这样的问题,出版社出版教材是为了追求用书数量和追求经济效益,教师编写教材是为了评定职称和应付相关工作量的要求,如此编写的教材很少成为真正的精品。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还必须对人才引进和教材建设的政策进行重新考量,充分重视课程建设在高校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要从制度上做出具体保证。

(三)建立统一的课程共享标准和共享平台,实现精品课程、共享资源课程、视频教学课程等大范围共享

网络信息资源具有跨时空资源共享特征,加强课程网络平台建设,是构建网络课程共享机制的基础。网络课程的内容呈现应采用统一的结构和统一标准,定义说明如何收集、建立和管理课程内容,提供课程资源搜索、导航、公告、讨论、访问统计等基本功能,设计制定基于网络平台的资源建设和共享发布的技术方案,以方便使用者对资源的获取和使用,提高可用性。各高校应根据网络课程建设的统一标准,建立灵活的、可扩充的数字化课程网络平台(课程中心),实现对所有网络课程的统一管理和维护,并与现有课程资源建设和发布流程相兼容,以便于课程建设和发布、维护和更新,资源查找和搜索,以及资源重用、移植和镜像。目前,当务之急是加强各有关高校的协作,采取行政措施使所有各级网络课程统一加入到教育部的精品课程共享网络,同时还应丰富资源内容,增加同类精品课程特别是国外开放课程的链接。尽管各级精品课程对课程的影响和辐射都有一定的要求,然而,有的课程建设者担心课程在共享过程中会失去自己的知识产权,根本不愿意自己的资源与人共享;也有课程建设者把课程建设看作是一次性的突击工程,缺少长效的投入和维护机制,不愿对课程共享进行长期坚持,还有的课程实际上连校内的共享也很难实现。要改变这一状况,建议国家教育部制定网络课程的统一标准,改进和完善网络课程监测评价和共享利益保障机制,建立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跨学科、跨专业、跨类别、跨层次的教学资源共享体系[14]。网络平台建设重在提供学生自主选课、主动学习、学习过程监控、课程考核和学分认证。真正实行校级、省级、国家级精品课、共享资源课程、视频课程公开课等在对应范围内学分互认才是资源共享的最终目的。

(四)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保持网站长期稳定运行

对课程进行及时更新是保持课程生命力的有效保证;没有长期的课程更新机制,课程就会失去其生命力,精品就会变为废品。对于更新不及时、应用不良的课程应该随时淘汰出局,对于建设、维护、使用效果好、影响面大的课程,应重点加强后续支持,提高其效益。

课程更新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选择课件的平台要易学易用,相关课程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实时动态地更新课程;二是课程团队中要有具备网络知识,擅长网上操作的人员,专门负责课程更新和同步教学进度;三是树立版权保护意识,建立版权保护机制,消除教师对课程更新版权的担心;四是加强教师培训,对更新内容比例、形式和要求做出明确的规定和说明,重视在教学使用中更新与学期结束集中更新相结合;五是完善网络课的检测评价机制和资源更新方案,对长期不更新的课程建立退出机制。

(五)增加导学页面和交流平台,加强教学互动

“导学”是学习者自主学习提供的指导,在网络课程教学中,导学内容应包括课程整体导学、章节导学、考核导学、实验导学等。

建立有效的互动机制,在课程网站中增加导学页面,为学习过程提供支持和帮助;除了在教案、课件和录像层面加强学习导引外,还应该在传统的课程习题和思考题、题库和在线测试的基础上把练习和测试适当嵌入课程内容中,要提高练习参考答案的覆盖率,为访问者和学习者提供更多的自我测评,更加重视“导、学、练、测”整体解决方案,全方位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提供方便。每个教学单元均应设置学习引导、课程讲授、自学指导、应用案例、课程小结、自测自评等环节,讲、学、练、测在单元内完成,随学随练,边练边学、以练促学,增强教学效果。

网络课程导学内容建议包含以下内容:一是课程的地位、作用以及预备知识要求;二是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包括课程内容简介和学习目标要求,教学重点和难点等;三是学习策略、方法和学习技巧;四是网络交互平台应用指引。网络课程网站要提供课程论坛,支持学习者信息发布和交流。开辟面向不同使用者的分类讨论区,如教师区、学生区、自学者区,促进不同角色的使用者之间相互讨论、交流、协作和分享,支持经验交流和学习法交流。如有可能应该尽量提供课程资源搜索、导航、公告、讨论、访问统计等基本功能模块,便于访问者对资源的获取和使用。

[1]前新.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发展战略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2004.

[2]黄宝玉,项国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分析及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9):72-76.

[3]金娟琴,陆国栋.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监控机制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8(6):62-63.

[4]蔡艳.倡导联盟框架下“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政策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6):113-118.

[5]苗苗,沈玉顺.普通高校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研究述评[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9(3):37-42.

[6]谢幼如,姜淑杰,张艳虹,等.教育技术支持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分析报告[J].中国远程教育:综合版,2008(1):44-48.

[7]师黎,常永英.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中构建和谐教学体系的思考[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0(6):151-153.

[8]叶晓龙,谢满江.对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理解与体会[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4):651-654.

[9]罗小胜.全面质量管理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上的应用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9.

[10]唐燕儿,刘召山.MIT OCW项目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理念与运行机制比较[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3):54-59.

[11]陶祥亚,樊华.江苏高校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状况分析[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9(1):36-39.

[12]盛正发.质量工程实施中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探析[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25(3):100-105.

[13]易唐唐.网络资源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122-124.

[14]韩培花,朱国新,谢佳伟.大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双重实践及其互动[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2):163-165.

猜你喜欢

精品课程导学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三角函数考点导学
“概率”导学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函数知识快乐导学
“阉割课堂”,本不是“学案导学”的错
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认识与思考
浅析《Photoshop》精品课程开发及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