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励企业参与高职教育办学对策研究

2012-10-11刘金波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办学校企职业

刘金波,任 佳

(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151)

一、企业参与高职教育办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企业参与高职教育办学,从其合作意愿的现状来看,主要有三类:即已经与高校合作、目前尚未合作但期待具体的合作、对合作不感兴趣。[1]从校企双方合作所演绎的普遍过程来看,主要经历了双方初次接触合作——彼此熟悉——共同努力——继续或者终止合作四个过程。[2]结合校企合作的意愿以及合作的一般过程来看,企业在参与高职教育办学的现实过程中,从“游离于职业教育门外的旁观者”到“跃跃欲试的准参与者”;从“满怀憧憬的参与者”到“孤独的等候者”直到最后“无奈放弃”,这是在校企合作中企业所扮演的角色所演绎出的一种不和谐的现象。现象的背后究其实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企业参与办学积极性的缺乏 在合作之前,校企合作总的来说是表现为学校“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局面。据有关调查显示,企业对校企合作的认识,10%的企业认为是为学生找工作;4.8%的企业认为是开发学生能力;2.4%的企业认为是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4.8%的企业认为校企合作可以促进企业发展。[3]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多数的企业还是认为校企合作的受益者主要是学校和学生,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是近期的投入,甚至是直接的损失,收益则是间接的和远期的。这种“单向性”的利益流动与企业“投入——回报”的双向性的利益诉求是不一致的,因此,企业根本不愿意参与到这一“只会徒增负担”的合作中来。

在合作的过程中,企业参与积极性的缺乏表现为企业参与的“被动化”。这种“被动化”主要体现为合作具体操作过程中企业所扮演“配角”的角色——许多合作的相关事宜都是由学校来组织安排的,企业只是被动地配合学校方的工作。从而导致企业在参与合作的过程中热情、兴趣的缺失。

(二)企业参与办学形式化 企业参与办学中的形式化主要体现在参与办学形式的单一化,参与办学过程的片段化。有学者对一些企业参与高校办学的现有模式进行过调查,具体有以下几种:一是企业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习岗位;二是委托高校代替企业进行研发工作,如产品设计、工艺改进;三是聘请高校教师作为企业的顾问、咨询师;四是企业员工与高校科研人员构建小组共同完成任务;五是高校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再教育,或委托高校培养人才(定向生);六是组织学生活动(如创意大赛、技能竞赛),为学生活动提供设备、资金;七是为高校科研提供设备、场地、或实验数据;八是现金资助高校科研,作为企业公益事业的一部分;九是购买高校科研人员的专利,或支付专利使用费。企业参与高校合作的模式见以下图表。[1]

通过以上图表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在合作中,企业对高职教育的参与停留在浅层次上,多数企业与高职院校所建立的合作关系只局限在个别方面或者几个方面,如有67%的企业参与高职教育就是停留在为学校提供实习岗位上,或者“委托”高校研发、培养人才等。而且每一种参与模式都是短暂性的。如,参与办学就意味着为学校提供实习岗位的办学形式,企业的参与办学会随着学生实习的结束而结束;同样的,企业的参与办学会随学生各种技能竞赛的结束而结束。企业参与办学的实质变成了对一个个具体目的的短暂实现。

更有甚者,企业参与高校办学在很多企业和学校之间呈现出一种“赶场般”怪现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是企业不能真正参与到高职教育办学中。”企业参与办学就是“学校举办的一个个浓重的挂牌仪式”、就是“学校组织、企业提供导游和景点,学生所进行的一次次参观旅游”、就是“企业冠名的一个个创意大赛、技能竞赛”、就是“那一张张能彰显彼此联系的契约订单”……

二、企业参与高职教育办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从企业自身方面看——企业缺乏对企业参与办学的深度认识 通过对“企业参与办学积极性缺失”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许多企业对企业参与高职教育办学的理解走入了一个误区:企业参与办学从意义上来看——学校是受益者,企业是利益损害者;从企业参与办学的形式上来看——企业参与就是提供实习岗位,就是捐钱捐物等。因此,对企业参与办学实质以及现实意义的深入认识才是彻底调动企业参与积极性的关键。只有让其从主观认识上真正主动接受了企业参与办学这一形式,才能产生参与办学的“源泉和动力”。

(二)从学校方面看——高职院校自身的不足缺少对企业的吸引力 学校作为校企合作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在促发企业参与办学的过程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学校是企业参与办学的合作方,是参与办学这一活动所作用的对象。因此,合作方能为企业参与办学提供动力。但是,现在学校所扮演的“合作方”并不能为企业参与办学提供动力。学校自身所存在的不足所提供的合作现状不能满足企业的内在需求。目前,我国许多高职院校多是从中专升格和成人高校改制而成的,无论是学校的教育理念、专业设置、教学水平,还是科研能力、学术水准、师资力量都不高,这对企业缺乏吸引力;再者,高职学生的专业方向、职业能力水平、思想道德素质等都不高,学生动手能力差,导致学生的就业适应时间长,这与企业的要求相差较大,因此很难对企业形成强大的吸引力。

(三)从政府方面看——政府调控与监督不到位 政府部门作为一个外因同样也在促发企业参与办学这一过程中发挥着调控与监督的重要作用。国外很多校企合作成功的经验也表明:首先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但是,从目前企业参与办学所存在的问题来看,政府支持的力度还不到,他们对校企合作的引导、调控与监督不到位。这首先表现在:政府部门没有进行强有力的引导和推动,导致校企合作的社会氛围不浓厚,从而影响企业参与办学这一活动最初想法的形成;二是目前赋予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缺乏,导致企业在参与办学的过程中缺少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担当,从而也导致企业参与办学中主体性地位的缺乏;三是政府没有建立、完善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办学的相关优惠政策,这就难以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是企业参与办学的保障体制的缺乏,这就让企业在参与办学的过程中中途退场,影响企业参与办学的持久性。

三、激励企业参与高职教育办学的对策分析

(一)政府、企业与学校要正确地定位各自的角色,深化对校企合作重要性的认识 校企合作“是一种双向主动参与的结合,是建立在双方内在需要基础上的结合。校企合作,其实质是使职业教育与社会、生产融为一体,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2]因此,在整个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学校和企业是双主体参与,政府则是起到督导和协调的作用。这就奠定了企业在参与高职教育办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企业要主动参与到高职教育办学的整个过程,要参与高职院校中人才培养的具体过程当中去,这就涉及到企业要与学校相互渗透,主动向学校投资,建立利益共享关系,真正实现教学-科研-研发的合作模式,并且能够为学生实习实训、就业等提供保障;而学校也要针对企业的内在发展需要设定科研和研究方向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工艺技能,物化产品和经营决策,提高整体效益。而政府就要确保学校与企业间这种双主体的合作关系能够正常、顺利、真切地得以开展。

政府要认识到:校企合作通过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急需的实用型、技术型人才从而为国家建设做贡献,而且还利于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促进社会和谐。学校和企业要认识到:校企合作有利于高职院校和企业实现双赢。政府要加强对校企合作的深度认识,从而让政府加大对校企合作的支持力度;让学校认识到企业的重要性,从而构建自己的服务意识和提高自身的建设来吸引企业参与高职教育办学;企业认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从而调动企业自身参与办学的积极性。

(二)各级政府要在企业参与高职教育办学方面加强政策和制度引导 首先,政府需要切实考虑企业追求经济最优原则的内在需求,通过加强各种经济手段来吸引企业参与高职教育办学。如制定资金扶持政策,通过专项补助或者长期贷款等形式给予企业在职业教育投入上必要的资金资助;或者通过税收倾斜、相关费用减免等相关经济奖励政策给予企业足够的经济刺激,来调动企业参与高职教育办学的积极性。

其次,政府要制定促进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确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法定责任,明确企业在培养和使用人力资源中的法律责任、义务,从而保证企业真正地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其次体现在管理与监督制度的制定上。政府根据需要,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职业培训条例或管理办法,规范企业的职业培训标准、内容和考核办法,指导职业院校按照统一规范,有效开展职业培训和教学工作。再者体现在评估机制的制定上。通过制定校企合作评估指标体系,对校企双方进行监控和考核评估,考核重点集中在学员所接受的知识、技能、态度改变、工作行为、绩效改善和能力提高上,同时要表彰鼓励先进单位。

(三)学校要树立服务意识,加强自身建设,增强吸引力 首先,高职院校要树立服务意识。学校要想吸引企业参与办学,需要了解企业的内在需要。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经济实体,其决策的基础是获得收益,企业是否参与职业教育,主要基于市场的需要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要保证企业与职业院校的合作能够持久开展下去,必须遵循市场规律,激发企业内在的原动力,促进其自主参与职业教育。企业需要能“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人才,企业需要学校能为其解决技术难题,企业需要学校能为之创造价值。因此,学校要以企业需求为切入点,树立自己的服务意识。

其次,要完善自身建设。职业院校要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提升学校专业、课程、师资、考试和评估体系的质量,提高人才的针对性、实用性,增强对企业的吸引力。学校要吸引企业参与到学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中来,要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学校要注重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培养、要突出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及加强学生动手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要以提高教师实践能力、课程开发与设计能力、课堂教学能力、教学研究和应用科学研究能力为重点,培养一批优秀骨干教师和高水平专业带头人,同时要吸引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专业技术骨干、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着力建设“结构型”双师教学团队。

[1] 李俊俊.对企业与高校合作情况的调查分析科技情报[J].开发与经济,2010.20(29).

[2] 苏俊玲.美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实践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 李秀红.刘伦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动力不足的经济学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0.1

猜你喜欢

办学校企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校企合作五反思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