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北省高考语文作文命题研究

2012-10-11余彦君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高考作文作文题命题

方 正,余彦君

(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湖北 黄冈438000)

一、历时性与共时性视角下湖北省高考语文作文命题考察

湖北省高考语文自2004年独立命题以来已走过八个年头,反思八年走过的命题之路,理性分析其得失,对于实现湖北省高考语文作文命题内之不失其固有之血脉,外之不后于当今世界母语教育之潮流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平稳过渡的2004与话题作文的开放性 2004年是湖北省高考语文独立命题的开始,作文题目是根据唐朝诗人刘禹锡的《昏镜词》诗中小引,以“买镜”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这是一篇话题作文的写作。话题作文在命题指导思想上降低审题的难度,减少写作对学生的束缚,突出命题的开放性。在命题思路上,为考生的写作提供一则或多则材料,但这种材料不同于材料作文的材料,材料作文的中心论点确立必须紧扣材料,而话题的材料只是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一个话题,学生写作可用也可不用材料,在这个话题范围内,你可以自己确定一个中心,因为话题并不是题目,考生可以任意命题,这和标题作文(也称给题作文)有本质的区别。话题作文的出现打破了自建国以来标题作文和材料作文在高考中的垄断地位,开放了写作的空间,在主题、文体、表达方式等方面越来越具有开放性。考生可以大胆想像,自由发挥,考生可以选定自己擅长的文体,找准一个新颖的角度,确定一个新颖的题目尽情表现自己的写作才华。话题作文充分体现了“三自”原则,即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

从命题人的意图来看,这次作文命题力求平稳过渡,题目难度远不及2003年全国高考作文题目“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2004年全国高考四套题目承接2003年作文命题的指导思想和命题思路,在关系型题目中考察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如全国一套的题目是“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河南六省);全国二套“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吉林四省);全国三套“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内蒙五省);全国四套“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甘肃五省)。在地方的10套题目中,具有这种关系型题目还有重庆“自我认识与他人期待”、江苏“水的灵动,山的沉稳”、广东“语言与沟通”。在这些题目中具有关系型悖论性题目是全国一套和江苏试题,其思辨的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要求很高,而湖北省高考作文题目思辨能力远不逮。

(二)新材料作文的出现与湖北省高考作文命题的不足 2005年湖北高考作文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一则文字,在命题思路上是通过“出与入”这一对关系型悖论性话题来考察学生的思辨能力,这是对2003年和2004年全国和地方高考作文的一种回归,所不同的是湖北高考作文题目模糊了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的界限,是作文命制的新样式,即新材料作文(或命意作文),在内容上增加了哲理性和思辨性。由于出题人的暗示,学生审题难度降低,“孙(绍振)教授所批评的部分全国高考作文题,的确是以暗示淡化了考生形成观念的心理过程,但那却只是淡化而已。湖北省今年的语文高考作文题却干脆抹煞了考生形成观念的心理过程:学生无论是‘为文、处事、做人以及观赏自然、认识社会’的‘思想’还是‘态度和方法’都‘须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一切都给你安排好了,哪里还要你去‘启发’、‘感悟’、‘ 立意’!”[1](P50)。虽然有出题人的强烈暗示(这也有可能是命题人意识到题目的难度),但学生写起来仍然很棘手。据调查,该题是当年难度较大,不受考生欢迎的题目之一。从客观原因方面来讲,王国维的人生体验和思辨的张力非这些尚未走出学校的高中生能比,我们平时的作文训练在辩证思维方面也存在严重不足;从主观方面来看,我们的学生思辨能力不强,尤其是思辨的张力较弱。然瑕不掩瑜,2005年的湖北高考作文具有标志性意义,预示着新材料作文时代的到来。

可能是2005年的高考作文难度较大,各界批评之声不断,2006年湖北的高考作文是以带“三”的词语为话题,内容非常宽泛,角度很多,是近几年湖北高考作文难度最小的,从考查学生语言积累入手,考生很容易入笔。高考作文命题要听取各界的声音,但矫枉过正不是科学的态度,“本题缺少思辨的理性色彩,考生只能按现成的‘三思’、‘三省’等观点行文。考生不易也不宜写出有批判色彩或辩证性的思想认识。试题指向单一化、模式化。另外,话题过于宽泛,不利于抑制考试中的宿构和抄袭现象发生,也不利于引导今后的写作教学和思维训练。与全国考题普遍回归本真的大势相比较,这个题目突破不大”[2](P128)。当年全国作文主流是在2005年湖北高考作文启发下步入新材料作文时代,湖北高考作文命题虽善开风气,却没有深入和发展。2007年湖北高考作文在全国19道作文题中颇有特色,命题人先规定了写作的价值取向,其立意在于引导学生亲近母语、感受母语、运用母语,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这在重视外语轻视母语的当下的确有现实意义,但命题的指向仍然比较单一,学生写作只能证明之,充实之,难以进行逆向思维,思辨性不够。

(三)生活化写作同社会热点和焦点关系的探讨2008年作文命题以身边琐事为素材,以“举手投足之间”为题写一篇文章,其目的是考查学生从生活的小处着手如何正确对待自然,对待他人,对待自己。这一年作文命题的可贵之处,不在于其有多少创新,而在于没有跟风,没有直接以汶川大地震作为题材,表现湖北高考作文命制走向成熟。当年中华民族遭受汶川大地震,全国Ⅰ卷以此作为作文命题材料(采用该卷考试的省份有河北、河南、山西、广西),以汶川大地震为话题的还有四川的高考作文命题,这里涉及到作文命题的几个问题,高考作文是否紧跟社会热点和焦点?关注时事政治是否等同于关注现实?“对此有三点值得商榷:其一,从学科分类上,语文学科是形式学科而不是内容学科,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是母语教育,其培养目标是掌握民族的语言文字,传承民族文化。时事和时政不在语文课程领域,把时事和时政作为高考作文,紧跟社会焦点、热点,是不妥的。强调这一点,并不意味着整个基础教育培养目标要远离现实和政治,时事和时政自有人文与社会课程来完成。例如,这次汶川地震,从社会的角度出发,可以在政治科目中设置时政题目,历史科目可以与历史上的震灾相联系。此外,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可以在地理科目中从地理结构的角度来考查。其二,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显然,语文科目所说的生活,是指生活体验和人生思考,而不是指向现实生活中的某个具体事件。其三,从反‘押题’的角度考虑,事件的时效性是高考命题应该充分考虑的问题,考试作文题应该与之保持相应的距离。全国高考卷Ⅰ在‘最出乎意料的作文题’中位列第一,正说明了这个问题。这个调查结果表明网民并非‘不知’,而是认为‘不可’。如果命题者意在反其道而行之,知其‘不可’而为之,那就有悖于理性的科学态度了。”[3](P121)

(四)开放性与限定性、诗性言说与理性思辨的统一,引领新潮流的2009 2009年是半命题作文“站在_____的门口”,要求考生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题目形式既有利于考查学生个性的张扬,又能很地避免虚构和猜题押题的,能较为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水平,和福建的高考作文一道引领新潮流。湖北卷的“‘站在_____的门口’关键词‘门口’具有多层次的内涵。首先,门口具有象征意义;其次,门口具有开端的意思;再次,开端是可知的,与开端相联系的未来却是不可知的;最后,这个不可知隐含着登上新高度和遭遇风险的可能。单单在‘门口’的第一层次上的联想和象征意义上发挥,只能达到一般的水准,可能是缺乏竞争力的。所有这些题目的好处在于,既没有提供主题,又把主题的确定和发挥限定在一定范围里,这就是开放性和限定性的自然的统一。有些题目,表面上缺乏限定性,似乎带着泛开放的性质。如福建的‘这也是一种……’。粗粗一看,好像不管什么都可以填进去,从成功到失败,从爱到仇,从理想到空想,适应性过分宽广。以致于给某些中学语文教师造成错觉,以为缺乏难度,好像是中考的题目。但是,其间隐藏着一个‘也’字,提示了关键的限定。第一,这一种隐含着另一种;第二,和另一种相比较,是前提;第三,另一种,是已经得到认可的,而这一种是容易被忽略的,因而要特别强调的。”[4](P150)

(五)在徘徊中走向平庸 2010年是以“幻想”为材料的作文,此题同2007年以“母语”为材料的作文如出一辙,属于新材料作文,其优缺点同2007年作文题并无二致。2011年湖北省是标题作文“旧书”,审题有一定难度,但学生有话可说。“这个标题较为适合写叙事性或抒情性的文章,不太适合写议论性文章。因为,很难在观点上出新。这对于多数准备写议论文的考生不公平。这些考生如果写成介于二者之间的“随笔”或议论散文,可能是一个恰当的选择。”[5](P47)而教育部原新闻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则把此题列为2011年最平庸的题目之一,他在“颁奖词”中说:“如此多的题目荣膺此奖项,恰恰说明平庸的伟大意义在于它拥有最多的人口、最大的市场、最便宜的思维和最不费吹灰之力既安全又保险的诸多特性。”[6](P128)同王旭明的直觉和率性而论不同,孙绍振先生则要理性得多。他在评新课标卷作文关于“中国崛起”的话题时说“比之湖北卷的‘旧书’那样单纯到单调的命意,是如此丰富复杂。”[7](P120)无论是王旭明还是孙绍振都推崇2010年广东的作文题“回到原点”,孙先生把这种题目称之为“问题性命题”。他说:“就提出问题而言,这种题型和美国托福式和英国雅思式的命题类似:把一对难以两全的矛盾置于考生面前,逼迫其作理性分析”[7](P120)。笔者也非常欣赏这类题目,这同2003年“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在思辨性上颇为相似,但难度更大。孙绍振先生为我们高考作文命题提供了另一个视角,那就是如何借鉴西方发达国家高考作文命题的思想和思路。

二、比较视域下中西方国家高考作文命题考察

中国同西方发达国家由于文化传统、民族心理和思维习惯不同,在高考作文命题的指导思想、命题思路和写作要求存在差异是客观现实。汉语的组合形态是“意合形态”,英语为代表的印欧语系是“形合形态”,前者重生活的感悟和对语言的直觉,在文学的发生学上是“感物说”,后者重语法和分析,文学起源于“模仿说”。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可以概括为“以己度物的类比式思维、物我同一的整体式思维和直寻妙悟的直觉式思维”[8](P7-9)这种差异导致“中国的高考作文题,具有明显的抒情的、诗意的、审美的倾向,基本不涉及理性的抽象,即使蕴含着某种智性的内涵,也总是竭力以感性语言和生活现象为题干”,而“美国和法国的高考作文题却并不追求任何诗意,往往是直截了当地提出理性的问题,即使涉及某种现象也常常是概括的,而不是具体特殊的感性场景,抒情的诗句出现在作文题目中,是不可思议的。”[9](P87)我们可以2008年美法两国的高考作文题目为例:

美国没有统一的高考,其SAT(学术能力评估考试)考试类似中国的高考。题1.“如果我们不满意环境 ,就设法改变它,但是,从我们的角度来说最重要最有效的改变很少发生,这就是说,我们不必为改善身边的环境焦虑,而是应该考虑改变自我使之更适合环境。”改变自己的态度比改变环境更有利吗?题2.“媒体不仅仅传播消息和文化,而且决定什么是重要的,这样,他们就帮助形成文化价值”(柏恩斯坦)。报纸、杂志、电视、收音机、电影、互联网等等,能够决定多数人意识中什么是重要的吗?题3.在某些情境中,奉承是不可或缺的,新娘永远是美丽的。注视某人的艺术作品我们总是说些敬意有加的话语,访问有孩子的人家,我们有义务说孩子是聪明伶利的。在这种情况下,什么也不说,是粗鲁的。我们互相抬举,因为我们知道奉承可以使生活顺畅发展。称赞他人,明知过度:是生活的一个必要部分吗?所谓法国的“高考”是指法国的高中毕业会考,通常在6月中旬。法国没有统一的“高考”,大学录取是依照高中毕业考试成绩。有的大学有自己的专门考试,称为concours。法国的高三分文、理、经济社会科。文科题1.感知能力是否可以来自教育?题2.对于活体的科学认知是否可能?题3.评述萨特《伦理学笔记》中的一段文字。理科题1.艺术是否改变我们的现实意识?题2.演示是否是确认现实的唯一手段?题3.评论叔本华《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中的一段文字。经济社会科题1.人们是否可以不受磨难而满足欲望?题2.认识他人是否比认识自己更容易?题3.评述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中的一段文字。

窥一斑而知全豹,美国的考高作文直接标明是学术能力评估考试,其考查重点是理性思辨和批判性思维;法国的高考作文分科制题,其考查重点是哲学思辨。坦率的说,美法两国高考作文的有些题目不仅我们的高中生难以下手,就是我们的本科生甚至研究生都无法动笔,中国的高考作文命题与学生的考场作文具有严重的“低幼化”现象。在前面的论述中,笔者已经谈到东西方高考作文题差别的深层原因,但过分强调这种东西方差异而拒绝“拿来”,不是一种开放而理性的心态,我们可以看看以华人为绝对多数的新加坡2008年的高考作文题目:题1.科学提倡怀疑精神,宗教信仰镇压(quell)怀疑精神,你对此认可多少?题2.中国的崛起是近年来对世界最大的威胁,请评论。题3.哲学只是提问而并不回答 ,为什么学习它?新加坡规定,高考作文只能写议论文,这也是不少学者反复强调的中国高考作文命题不能过分诗化,而应以抽象的观念来命题,注重对高中生进行理性思辨能力的规训,对学生进行初步的学术训练,为学生进入高等学校学习打下初步基础。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由高考作文的特性和目标所决定,同时也是高考作文目标实现的保证。我们对比分析美国和湖北的评分标准。美国的评分标准有六项 :1.是不是具有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2.能不能发展(develop)自己的论点 ,用逻辑和恰当、清晰的例证支持(reasoning,supporting)自己的观念;3.能不能在首尾一贯(consistent)推演中,使之深化(insightrfully);4.文章是否组织得有序(orderly);5.论题是不是统一在焦点(focusing)上,是不是自如地(smoothly)演进;6.语词是不是丰富(varied)而句法结构是不是有变化(variety in sentence structure)。由此可见,美国把批判性思维放在首位,他们对独立判断能力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对学生专业知识数量的重视,在这6条标准中,有一根红线贯穿其中,就是“线索”,而评价文章的不足之处就是语词的丰富与否和结构有无变化。美国的作文标准重点突出,简洁而实用,可操作性强。反观湖北的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国大陆高考作文标准都如此)虽然样样俱到,但可操作性差。以2011年湖北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为例(见表1)。

表1

这是一种“分级分项分等评分”,是在原来的“整体评分”和“分项分等评分”基础上发展来的。这种“大而全”的评分便准,实则“多而无用,大而不当”,更有逻辑上的硬伤,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之间是无法绝然分开的。笔者曾参加湖北省2007年高考作文阅卷,在长达11天的阅卷工作中,发现高考作文有两大问题特别严重,其一是文体意识差,“在文体上,则表现为对议论文的基本规范缺乏起码的自觉把握。这固然与基础教育改革之初语文课程标准‘淡化文体’有关,但是,课程标准的根本精神却是培养学生对一切现成的、权威的共识进行挑战和质疑的能力的。片面理解导致了实践的偏差,应运而生的则是一种被称为议论文不像议论文,记叙文不像记叙文的‘四不像’文体”。[7](P120-121)其二是大量文章结构差,毫无章法可言,只是把命题人的提示语颠来倒去,结构的紊乱与平面化是思维的混乱与平面化的外化。

“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10](P56)这是鲁迅先生对待新文化建设的态度,作为兼容并包的楚人对待高考作文命题也要采取这种态度。具体而言,一是借鉴法国的高考语文分科命题,根据现在的大文大理,和高校选拔新生的不同标准采取分科命题,这既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又针对高中作文教学的实际;二是吸收美国SAT(学术能力评估考试)考试的合理因子,强化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理性思辨能力的考查;三是加大实用性文章考查的力度,推动高中作文教学重视实用文体写作,这既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湖北省独立命题以来的盲区,更是学生生存需要。

[1] 巴晓华.从2005年湖北高考作文看作文教改[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

[2] 张银华.2006年湖北高考作文试题浅析[J].中学生,2006.

[3] 王鹏伟.高考作文:生活·思考·性灵——2008年高考作文题述评[J].语文建设,2008.

[4] 孙绍振,等.对话 2009年高考作文[J].广东教育,2009.

[5] 潘苇杭,潘新和.2011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评析(下)[J].语文教学通讯,2011.

[6] 王旭明.全国高考作文“颁奖礼”——王旭明点评高考作文题之最[J].当代教育论坛,2011,(8).

[7] 孙绍振.从抒情文体到议论文体导向的重大进展——从2011年高考作文题看命题的历史走向[J].语文建设,2011.

[8] 李建中,等.中国古代文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9] 孙绍振.高考作文题:中国与西方之差距——评2008 年高考作文题[J].福建基础教育,2008,(8).

猜你喜欢

高考作文作文题命题
2021年《路》刊高考作文题全覆盖
高考作文的得分点
高考作文如何用“词”
高考作文两关注
2016高考作文题:在复杂要求中寻求平衡
你眼里的2016高考作文是怎样的?
下一站命题
避实就虚,理重于情——感受2014年高考作文题
高考作文题“撞衫”说明了什么?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