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师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2012-10-10杨立国齐增湘刘小兰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城乡规划课程体系素质

杨立国,邹 君,齐增湘,邓 昕,刘小兰

(衡阳师范学院 资源环境与旅游管理系,湖南 衡阳 421008)

0 引 言

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面临着严峻的资源与环境问题。根据学科发展的新形势和社会的需要,国家教育部于1998年设立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新本科专业,是地理、环境、规划与管理四大学科基础上产生的交叉学科[1],归属于地理学的二级学科。10多年的时间里,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农业院校、地矿类院校、财经院校、理工院校等相继开始该专业,共计100多所[2]。

不同院校依托的学科背景不一样,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当代大学一致的目标。而课程体系是大学人才培养的关键。地方师范院校应该怎样地位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构建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具有突出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以期做出一点尝试。

1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从目前全国125所设置城乡规划专业的院校来看,主要以综合性院校、师范院校和农业院校为主[2]。他们根据本校专业办学优势和师资情况制定了不同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3],地方高师应该根据学科特征及高师院校特点思考其人才培养目标,并从学科性、地方性和市场性三个方面定位。

1.1 学科性

地方高师兴办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地理学是其学科背景,具体学科就是地理学的二级学科人文-经济地理学,其前身即为1999年以前设置的经济地理学与城乡区域规划专业。

1.2 地方性

高等学校的三大功能分别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不同学校的服务范围与层次应该是有差别的,地方高师的服务重点应该其所处的地方,而专业实践教学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是其最佳选择。

1.3 市场性

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满足社会发展要求,当前我国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突出,城乡发展需要合理的规划、建设与管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市场需求大。

综合来看,地方高师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为:“具备良好思想道德素质与身体心理素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掌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从事资源环境管理、城乡建设和城镇、乡村规划和环境评价等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3]。

2 课程体系构建思路与原则

2.1 构建原则

2.1.1 目标导向

人才培养目标就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规定了其所培养的人才的基本规格、质量标准。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定向、课程调整的重要杠杆。所以,人才培养目标是编制课程选择的根本依据,而课程是人才培养目标的细化。因此,课程设置必须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并且促成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实现。

2.1.2 以人为本

课程设置就是要向学生提供今后从事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提供多学科领域的综合知识。充分体现为满足社会生产的需要、学生的就业作某些准备。其次,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处理好课程关系,即理顺课程设置的承续性和课程内容的过渡性,重视课程结构的整体性和实现关键课程的不断性。因此,课程设置的起点要恰当,台阶要小,每学期课程门数安排要恰当,不宜过多,主要理论课程的门熟和时间不要过于集中,要给学生留出足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学和独立思考。

2.1.3 综合性

给学生提供一套完整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是大学课程设置的根本目的,始终坚持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将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最终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2.1.4 可操作性

课程设置应该充分考虑高师院校的自身具体情况,包括师资队伍的数量、结构及开课能力,教室、平台、实验设备等教学资源;教学管理水平和能力等。

2.2 构建思路

保证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突出专业特色,制定完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体系结构,注重基础强化合实际操作与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体现 “三个有机结合”(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的结合,基本理论知识与专业基础知识的结合,实际应用能力与综合素质相结合)和“三个不间断”(计算机教学与应用不间断,实践技能培养不间断,综合素质培养不间断),构成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结构,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构建了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和素质-知识-能力结构体系。

3 课程体系构建

3.1 理论课程体系

从理论课程是大学素质教育的根本,依据专业需求和“三个有机结合”和“三个不间断”的原则,将理论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模块、人文社科模块、学科基础模块、岗位能力模块、能力拓展模块等几大模块(图1)。

图1 理论教学课程体系框图

3.2 实践课程体系

实践课程是大学素质教学的关键,在学生能力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结合专业培养目标的特色,设计了由基本技能模块、应用能力模块、设计能力模块、人文素质模块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图2)。

图2 实践课程体系框图

3.3 素质-知识-能力结构

高等教育本质、特征、特色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两个重要方面,人才培养的方向主要由人才培养目标解决,人才培养的质量主要由人才培养规格解决,根据高师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设计了城乡规划专业的知识、素质、能力结构(图3)

图3 素质、知识、能力结构图

4 总结与展望

本科教学质量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因此,全球高等教育学校包括所有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都把本科教育放在最重要的地位。高度重视高等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加强素质、知识和能力结构等重要环节。在此思想指导下,我们结合地方高师依托学科内涵的基础上,对其课程体系进行初步探索。从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和素质、知识、能力结构方面构建了体系。

[1]范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59.

[2]王如渊,翟有龙.对我国高等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的思考[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7(1):78.

[3]杨立国.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78.

猜你喜欢

城乡规划课程体系素质
论当前城乡规划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城乡规划中常见问题与解决措施探讨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应用型城乡规划专业培养计划与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