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模式与案例
2012-10-10田亚平
田亚平,常 昊,2
(1.衡阳师范学院 资源环境与旅游管理系,湖南 衡阳 421002;2.衡阳师范学院 南岳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8)
中学地理课程涉及到许多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有关知识、技能、思想观念方面的内容,在地理课程标准中也有很多活动建议将地理概念、原理、规律、思想直接与环境、环境问题、环境教育联结起来。我国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的教育”的教学目的,并在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开展以环境与发展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式实践活动[1-2]。结合身边环境问题的案例教学和活动性教学是地理开放性教学的重要实施战略之一。本文在系统阐述中学地理课程的环境教育目标定位和内容体系基础上,结合案例形式介绍中学地理教学中的探究式环境教育模式,对于中学有效开展基于地理课程的渗透式环境教育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1 中学地理课程的环境教育目标
在实施环境教育过程中,各国和各地区一般采用两种模式来发展课程,即渗透模式(即多学科模式)和独立式(即单一学科模式)。所谓渗透模式是将环境内容渗透到相关学科之中,化整为零地实现环境教育目的和目标。独立式环境教育,是从不同学科领域中选取有关环境科学的概念、内容方面的论题,将它们合并一体,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虽然随着对环境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独立式环境教育模式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推广[3]。但在我国目前大部分学校还没有专门设置的环境教育课程,环境教育的具体落实还主要是通过其他相关课程教育来完成[4]。中学地理是中学环境教育的主体学科,为了更好地在地理课程中落实环境教育的功能,首先需要明确地理课程中的环境教育目标。
1.1 环境教育的根本目标
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第一次指出了环境教育对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重要性,被认为是全球环境教育运动的发端;1975年,联合国在贝尔格莱德举办的国际环境教育研讨会是有史以来级别最高的专题性环境教育国际研讨会,会议明确指出,各国必须依据本国特定的经济条件规划环境教育,为全球范围内环境教育事业发展高潮的到来拉开了序幕;1977年,联合国在第比利斯召开的首届政府间环境教育会议及其发表的《第比利斯宣言》首次把环境教育的目的和目标确立为意识、知识、态度、技能、参与五个方面,是日后各国开展环境教育的重要准则[5];1992年,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大会确定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成为环境教育构建新的目的和目标体系的基础,之后的1994年和1997年,联合国先后提出了“为了可持续性的教育”,和“为了环境和可持续性的教育”,标志着现代的环境教育,其根本目标是与可持续发展观密切相关的,因此现代环境教育也被称为“可持续发展教育”[6]。2005年3月出台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2005—2014)纲领》指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宗旨是帮助每一个人,学习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7]。
1.2 中学地理课程的环境教育目标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环境教育迅速发展。1994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国21世纪》中明确指出:将把可持续发展有关法律列为学校基础教育课程之一;1995年发布的《中国环境保护21世纪议程》指出:保护环境是一项基本国策,加强环境教育是贯彻基本国策的基础工程;2003年教育部下发的《中小学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和《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作为我国基础教育中的环境教育课程标准和实施环境教育的纲领性文件,为我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的实施提供了保障,其中确定的环境教育目标,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责任感的形成,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探究和学习方式的变化,与中学地理课程标准将其课程目标分划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目标构成基本一致[3-4]。结合地理课程和环境教育的双重目标和地理课程内容,可将中学地理课程中的环境教育目标定位在以下五个方面:
(1)了解全球与家乡(地域)存在的环境问题;
(2)提高探究地域环境问题的能力;
(3)养成人地协调发展的整体性思维;
(4)形成正确的环境保护价值观;
(5)提高参与保护环境行动的自觉性。
2 中学地理课程中的环境教育内容
中学地理课程大体分为三大内容板块,即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其中自然地理主要是研究自然环境的特征、结构及其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和演化规律;人文地理主要是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区域地理主要研究地球表面某一区域地理环境的形成、结构、特征和演化过程,以及区域分异规律。基于地理课程的中学环境教育,就是要将地理课程这三块内容贯穿以人地关系这条主线,并围绕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目标来构建环境教育的内容体系[4]。如以空间为载体展示环境问题发生的区域;以人地关系为主线阐明区域环境问题发生的原因;以自然要素研究为传授环境保护知识和技能的基础。具体环境教育内容如下:
2.1 基于自然地理的环境教育内容
基于自然地理内容的环境教育,重点在于使学生了解和认识自然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尊重自然规律。其过程是从自然地理现象出发,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寻找特征,分析原因,总结规律,其基本模式是:“观察”是什么(一个或一组自然地理现象)——“发现”为什么(产生现象、特征的原因)——“归纳”怎么样(同类现象的规律,得出结论)——“演绎”怎样做(如何利用规律)(图1)。
图1 基于自然地理内容的环境教育过程
2.2 基于人文地理的环境教育内容
中学地理课程中的人文地理内容主要涉及人类的生产、生活及其社会发展,基于人文地理内容的环境教育,重点在于将自然条件与人类活动相结合,通过分析人类活动与自然条件和自然环境的适应性和协调性,强调要跟据自然地理规律和特点,对人类活动的合理性进行判断,强调任何人类活动都必须要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图2)。
图2 基于人文地理内容的环境教育过程
2.3 基于区域地理的环境教育内容
中学地理课程中的区域地理的核心内容是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地理首先是强调对区域空间位置的判定,基于区域地理内容的环境教育,重点在于强调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为前提,强调不同地域的人类活动要与当地的地理环境相适宜,即因地制宜。其基本过程是:确定区位条件——分析区域自然条件——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是否协调——探讨区域可持续发展优化模式(图3)。
图3 基于区域地理内容的环境教育过程
3 中学探究式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模式
地理教学是地理课程中环境教育的主渠道,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不是孤立地游离于教学过程之外的,而是与地理教学过程有机融合。由于地理课程内容组成的各个部分有着不同的特点,因此,地理教学过程中的环境教育也存在着不同的角度与形式,可将地理教学过程中的环境教育划分为主题式、融合式、联结式、实践式四种类型[4]。
3.1 主题式探究性环境教育模式
中学地理课程中主题式环境教育是指教学中围绕一个明确的环境问题或环境保护主题开展环境教育。确定主题要结合课程标准与教材有关内容,选择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环境与环境问题,也可以是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主题式探究性环境教育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例如围绕环境保护内容确定一个“保护湘江母亲河”这个主题,可以设计为主题游戏活动、主题摄影展、主题班会、主题墙报、主题宣传活动、主题调查、主题讨论、主题小报和主题论文竞赛等一系列环境教育探究形式(表1)。
表1 主题式地理课程的探究性环境教育模式举例
3.2 融合式探究性环境教育模式
中学地理课程中融合式环境教育是指教学中主要围绕地理教学目标,但在地理教学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将环境教育的目标有机渗透进去,这需要根据地理教学内容与环境教育内容相关性,寻找教学的切入点进行环境教育的导向性设计。在其教学设计中,一般选择现实生活问题案例作为切入点,并与教学中的相关地理原理、成因、规律相对应。融合式环境教育案例设计应从学生熟悉的问题入手,注意浅入深出。以高中地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课堂教学为例,可以设计一系列融合式环境教育探究形式(表2)。
表2 融合式地理课程的探究性环境教育模式举例
3.3 联结式探究性环境教育模式
联结式环境教育方式是将教材中隐性的环境教育内容挖掘出来,将地理原理、规律与现实生活问题结合起来,通过探究达到地理课程中环境教育的目标。其特征主要是:运用地理原理解释自然现象、利用自然规律反思人的行为方式和以人们生活中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相关的的问题为探究主题。充分体现了学生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对学生有用的地理的新课程理念,也是地理课程生活化、生态化的一种方式。以自然地理内容中地理原理、规律为载体的环境教育,大多采用联结式的环境教育形式,多以课外拓展性项目形式为主(表3)。
表3 联接式地理课程的探究性环境教育模式举例
3.4 实践式探究性环境教育模式
实践式探究性环境教育是以实践活动形式,寓环境教育于地理课程教学之中。地理学科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地理实验、地理参观、地理考察等均是地理学科经常使用的教学方式。地理实践更加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地理学习与探究。这种学习有在课堂内进行的,如地理实验,但更多地是强调在课堂以外的学习,可以是专门的地理实践,也可以是跨学科的综合实践。其主要特征是在真实情境中探究。如在讲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时,仅用语言描述,学生难以亲身感受,如果通过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表4)。
表4 实践式地理课程的探究性环境教育模式举例
[1]教育部墓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地理课程标准研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中学环境教育读本》编写组.中学环境教育读本[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3]林宪生,韩梅.论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环境教育功能[J].课程·教材·教法,2004(10):63-67
[4]陆静.中学地理课程中的环境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5]刘继和.国际环境教育发展历程回顾:以重要国际环境教育会议为例[J].环境教育,2000(1):38-41.
[6]黄宇.国际环境教育的发展与中国的绿色学校[J].比较教育研究,2003,152(1):23-24.
[7]应方淦.可持续发展与成人教育:基于“联合国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的分析[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9(2):5-7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