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彪西《贝加莫组曲》的演奏风格与技法

2012-10-10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德彪西踏板和弦

曾 强

(衡阳师范学院 音乐系,湖南 衡阳 421002)

克洛德·德彪西 (Claude Debussy),法国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也是印象主义风格音乐的创始人。德彪西的 《贝加莫组曲》创作于1890—1893年,该曲的创作,受到法国印象主义诗歌的影响,作品中融入了诗化语言。这种诗化的创作方式,是创作者感觉、感情和形象的直观反映,与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理性的思考、系统的创作是不同的。在这部作品中,德彪西在和声手法的运用上进行了大胆革新,使和声脱离了传统和声功能规范,根据色彩的需要运用和声,体现了早期印象派音乐轮廓清晰、线条分明的特征。

一、《贝加莫组曲》的创作特征

德彪西在早期创作过程中,带有明显的浪漫主义传统,但在创作技法上,他一直进行着大胆的创新与探索。因此,在这部早期的作品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西方传统音乐的特征,也能体会到他用于创新的良苦用心。

(一)“承前”——继承浪漫主义音乐

德彪西在建立印象主义风格的音乐之前,依然被法国传统的音乐影响着。在标题上,他选择具有浓厚复古气质的标题,使作品具有一定的复古情怀;在织体上,他推崇复调性,喜爱用多个声部的线条穿插进行,但又没有刻意完全模仿;在作品结构上,他惯用简短精炼的结构,并由于某段时期经常听到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经常加入格里高利圣咏素歌和中古调式的元素 (见谱例1),非常重视拉莫钢琴作品里精巧、细腻的特点。在《贝加莫组曲》里他极力地想表现那个时期特有的钢琴作品风格,采用了 “小步舞曲”和 “帕斯比叶舞曲”这些传统的舞蹈体裁。在吸收了法国传统音乐的精髓上,找到了自己在法国传统音乐上的方向。在 《贝加莫组曲》的创作中,德彪西受到了法国文学和绘画的影响,特别是法国象征派诗人魏伦和画家克鲁比尼绘画的影响,使作品在音乐语言上别有一翻新意。

谱例1:《前奏曲》中运用的中古多利亚调式

(二)“启后”——开创现代音乐风格

“前奏曲”是三部曲式结构,它运用了传统的和声模式,有较为明显的和声功能性,但是德彪西更加强调和声色彩的变化以及乐句间节奏的变化。这首乐曲有很强的抒情性,有别于浪漫时期的抒情,这样的抒情方式具有印象主义风格的迹象,它强调营造氛围,描绘景象,注重色彩,频繁的离调,织体的变换,都在强调神秘色彩,变幻莫测的内容。

“小步舞曲”是法国宫廷的一种古老的舞蹈体裁,传统的小步舞曲端庄、典雅、规范,但是德彪西创作出来的小步舞曲完全颠覆了传统小步舞曲的风格特点。在节奏上,不再那么平稳不变,而是运用不同时值音符的对比,节奏变化丰富也就消磨了原有的舞蹈性。在演奏或者欣赏这首乐曲时,不再能强烈感觉到传统三拍子的强弱关系 (强弱弱的关系),而更像是二拍子。

“月光”是组曲里最为人熟知的一首乐曲。乐曲仍然是规范的复三部曲式结构,在和声方面,已经开始不再那么强调和声的功能性,整首乐曲在朦胧柔美的氛围中进行。与贝多芬的 “月光”相比,德彪西更注重景象的描写,更纯粹的景象描写。

“帕斯比叶舞曲”与 “小步舞曲”一样,是一种法国的舞曲体裁。它源自布列塔尼,也用于法国芭蕾舞,随后还列入组曲,巴赫也用这样的体裁创作过。传统的这种舞曲体裁原是由三拍子或是六拍子创作的乐曲,但是德彪西大胆地在这基础上进行创新。他在保留了舞曲原有的轻快优雅的风格上使用了四四拍的节奏创作这种体裁的舞曲,更多地体现了德彪西本人对这首舞曲主观的感受和想法。

德彪西创作的这部 《贝加莫组曲》,在作品的结构形式、和声语言以及织体手法等方面既反映出了对音乐传统的继承,同时也反映了对音乐传统的超越,在实践中为他后来印象主义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贝加莫组曲》的创作技法

德彪西在创作技法上放弃了文艺复兴以来欧洲音乐的诸多限制,放弃了大小调的局限。在《贝加莫组曲》中,德彪西运用了奇异调式和五声音阶、独特的和声规律等素材,开创了西方音乐创作的新技法。

(一)和声与调式调性

在德彪西的作品中,基本使用了所有可能运用的音阶构造方法:全音阶、半音阶、全音节加半音阶的组合等等,它们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以单独或者组合的方式自由地出现。这种手法的运用,使德彪西的作品产生了一种有别于大小调的调式和声体系。

在 《贝加莫组曲》的第一首 “前奏曲”,一开始就展示了五声性的和声,并且带有双重调性的色彩。在一些带有装饰音的五声音阶中,又反映出德彪西在巴黎博览会上听到的爪哇的加美拉乐队的打击乐效果。在第63—64小节出现了一串双手弹奏的八度平行和弦,同样在 “前奏曲”中的第74小节出现了产生东方音乐效果的和弦进行,即平行的八度和弦。在弹奏时应使这种长持续音尽量的保持,像中世纪风琴持续音部一样,突出八度和声的独特连接。

频繁的转调、离调也是德彪西音乐的特点。在 “前奏曲”中,第一大部分由F大调开始,中间转入降B大调、d小调又回到F大调,接下来的部分出现了a小调和c小调的重合,最后转入c小调,在最后结尾的地方,出现了四级六和弦—一级四六和弦—二级五六和弦特殊的变革补充终止。

(二)织体的创作手法

德彪西的织体结构语言是西方音乐语言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与之前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浪漫时期的任何一个时期相同。它是独特的、复杂的多层次结构,他所创造的织体旋律变得越来越零碎,甚至有时看起来并不算连贯,更不会出现像古典时期音乐那样方整性的乐句形式。但就是这样看似简短又零碎的片段却与主题旋律息息相关,交织在一起,它们不再连续不断的重复,而是时断时连,若隐若现,回荡起伏自然的流动,永远在变化中不停的发展。

《贝加莫组曲》第二首 “小步舞曲”,这一段的织体由四个声部组成,可看作成一个2+2结构的乐段。其中,前半乐句的高音声部,由高向低线性下行再向上折回;中音声部是由十六分音符组成的以一拍为单位的级进音型组合,与高音声部和次中音声部的方向一致;次中音声部的组成结构与高音声部相似,也是由高向低线性下行再向上折回,以烘托高音声部的旋律;低音声部是降B大调的属持续音,起到了稳定和声的作用。四个声部的音区间隔得比较宽,高音声部处在高音区位置,中音声部与次中音声部处在中音区位置,低音声部处在低音区位置,这样结合在一起,产生的泛音比较多,给人以空旷、回荡的感觉。

(三)其他音乐元素的加入

在前文中,已经提到过五声音阶带来的东方音乐氛围,也有不少爪哇的加美拉音乐元素。在《贝加莫组曲》中的第四首 “帕斯比叶舞曲”里,分别在第16小节~20小节、第95小节~105小节和第18小节~24小节都出现了浓郁的西班牙音乐的风格。在演奏时,右手部分的音要稍微突出以便突出这种风格在乐曲中的表现。

三、《贝加莫组曲》演奏风格与演奏技法

要把德彪西作品如实地表现出来并不容易。在作品中,他标出了很多不同类型的重音符号和触键方式,乐句有连线时必须连奏,休止时保证休止的时值足够,断奏要严格地断开,干脆但不干涩,乐句尽量表现得清晰等等要求。以下将从节奏和速度、力度、踏板的运用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

(一)对节奏和速度的演奏把握

在音乐中,节奏是每一个作品流动的脉搏,而速度则像是它的步伐。德彪西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作曲家。还是一位出色的演奏家,他会细心地标注和检查自己在乐谱上所留下的记号,在演奏时能从中感受到丰富而细微的速度变化。贝加莫舞 (Bergamasque)本来是流行于意大利北部贝加莫地方的乡村舞蹈,在 《贝加莫组曲》中第二首小步舞曲与第四首帕斯比叶舞曲都是较为轻快的舞曲体裁,第一首前奏曲与第三首月光都是中板,但多处要求有变化的速度。

第三首 “月光”并未在一开始标出速度的符号,而是标记了表示乐曲氛围的符号、行板,在没有速度记号的情况下,应结合乐曲的题目 (月光)和要求演奏出极有表情的乐段,开始的速度不应太快,弹奏时反而要以非常准确规范地把握住节奏,营造一个很幽静的氛围,一轮月亮,静静地出现 (见谱例2)。

谱例2:《月光》前四小节

直到第15小节,出现了多个小节都是以一个二分音符的低音,紧接一串以柱式和弦组成的八分音符的组合 (见谱例3),音乐在规范的奏出时,本身就已经有了慢和快的对比。

谱例3:柱式和弦组成的八分音符

在第三段乐曲中,出现了大量的琶音,流动连贯的节奏像带来一个个好似波浪又规律又不单调的感觉进入高潮,进入高潮部分时速度伴随着加快。但是在第43小节时,出现了 “Calmato”(平静地)的表情术语,他没有忘记音乐的内容始终围绕着月亮,它不像太阳那般热烈。所以高潮推到一定程度时,见好就收,又回到平淡规律的节奏上。最后以流畅的节奏结束全曲。

(二)对演奏力度的把握

在德彪西的作品中,大多以 “弱”为主,但是他在力度的安排上却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次、多方面的。由于德彪西作品织体结构的特点,使得力度的层次具有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多层次的力度便具有独立性。在作品中,各个声部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在整体布局上又互相影响。

如第三首 “月光”这首乐曲是以pp开始的,在弹奏开始的一系列音程时,提手腕慢慢将手臂落下,手臂的力量不用减少,用手指尖肉较多的地方触键,结合起来会自然产生不轻飘的弱音,低音区的音深沉,不能太强,也不能太弱。这样能够为旋律的发展营造一个幽静的环境,在弹奏时演奏者可以想象琴键有种磁力将手指吸住,仿佛手指与键盘融为一体。第9小节开始是再现的开头乐句,高音声部的旋律右手三度音程变成了八度音程,中音声部和次中音声部的音区也渐渐拉开,不协和的音程使乐句的整体音响更为丰满也更有表现力,所以演奏时,力度要比开头稍微强一些。到第5小节,乐曲开始进入第一个转折的部分,以一个八度低音接一串对位式的八度和声进行,弹奏时要突出旋律部分,特别是右手的五指要多一些力度。在进入第二乐段后,左手的旋律由分解和弦组成,起伏比较大并带动高音区的旋律进行,中间声部的变音增加了神秘的色彩,整段的力度应尽力做到实而不硬,轻而不虚。第三乐段出现德彪西对月光独特的描绘,有时月亮好像被云遮住了,变得淡淡的甚至看不见,有时又明亮起来,不断变化的光线和色彩一直贯穿其中,闪烁不定,忽隐忽现。但整体情绪还是轻巧活泼的,印象色彩也更加明亮了,在弹奏时要制造出一连串的音响效果,而这种效果不仅需要手指的运动,还要加上左踏板与右踏板的配合,也就是说整段的音量不宜弹奏得过大。在结尾部分的第66小节起,旋律由分解和弦和琶音两部分组成,中间使用临时变音记号,这使调性变得模糊起来,弹奏这段音乐时为了追求柔美、半透明的效果,右踏板不应踩得太深,运用手指肉较多的地方接触琴键,手臂力量完全落下,力度层次可处理为p—pp—ppp,余音缭绕,意犹未尽,最后在淡淡的朦胧中慢慢消失。

(三)踏板的运用

德彪西没有在作品中特别标明踏板该在何处使用,但这并不意味演奏者在弹奏时作品时完全不用踏板。基于作品所追求的画面、朦胧、神秘等特征,在运用踏板的过程中,应保持和声的清晰,这一点很重要。例如 “月光”一曲,是整个套曲中运用踏板最多的一首作品,这也是由于作品想表现的内容所决定的。从第27小节开始,出现了一连串的琶音连奏,这时可以采取半踩踏板的方法,也就是说当延音踏板全部踩下去后,快速地将脚再上下移动一到两次,保证能把制音器提起来,这样能够清除不必要的泛音或者不使多个泛音始终连在一起,出现浑浊的效果。但要注意,这是一段音符比较密集并流畅的乐段,所以在音乐进行时,不要由于踏板的变换出现音乐断层的现象,这时需要手指也尽量的连贯,配合踏板的使用效果更佳。

德彪西的作品是音乐宝库里重要财富,他对钢琴演奏、对和声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贝加莫组曲》为德彪西的创作开辟了新的方向,通过对 《贝加莫组曲》创作特征、创作技法、演奏技法方面的分析,希望能够丰富钢琴理论研究,为钢琴演奏者提供一个有效的演奏参考。

猜你喜欢

德彪西踏板和弦
单踏板不可取
属七和弦解决在配和声中的应用研究
常用的六种九和弦
现代音乐中常用的吉他和弦及图表
浅谈延音踏板在钢琴演奏中的用法
浅谈汽车制动踏板的型面设计
苦练和弦勇闯难关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雾》之音乐分析
浅谈钢琴踏板的运用
德彪西音乐创作对印象主义绘画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