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儿支原体感染、气道高反应性与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关系临床研究

2012-10-10高海霞王志勇

河北中医 2012年10期
关键词:飞沫滴度呼气

高海霞 王志勇

(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人民医院儿科,河北 山海关 066200)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是无细胞壁的原核细胞性微生物,主要通过飞沫及经人传人传播,可引起散发或小范围内流行,是导致社区获得性肺炎重要病因,是成人和儿童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气道高反应性是指气管对各种刺激(包括特异性抗原刺激和非特异性刺激,如物理、化学刺激)呈高度敏感状态,是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特征之一[1]。2011-01—2011-12,我们通过对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血清MP抗体(MPIgM)滴度检测和利用峰流速仪监测呼气峰流量及变异率来评定气道高反应性(AHR)发生率的观察,探讨MP感染、气道高反应性与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之间关系,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50例均为我院儿科反复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均进行MP-IgM检测,在MP感染93例中随机选取50例作为观察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5~12岁;上呼吸道感染2例,支气管炎20例,肺炎28例;病程1~6个月;合并胸腔积液6例。在非MP感染57例中随机选取50例作为对照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5~12岁;上呼吸道感染23例,支气管炎10例,肺炎17例;病程1~6个月;合并胸腔积液2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反复呼吸道感染诊断参照《儿科疾病诊断标准》[2]。3~5岁患儿,上呼吸道感染≥6次/年,下呼吸道感染≥2次/年;6~12岁患儿,上呼吸道感染≥5次/年,下呼吸道感染≥2次/年。其中呼吸道感染距前1次至少≥7 d。气道高反应性判断参照《哮喘防治新进展专题笔谈》[3]。呼气峰流量(PEF)是指用力呼气时的最高流量,能较好地反映气道的通畅性,PEF变异率(PEFR)则能较好的反映气道的舒缩功能。PEF测定值>正常预计值的下限或预计值的80%为正常,在正常值的50% ~80%或<50%提示有气道阻塞、气道高反应增高;PEFR≥20%可判断气道高反应性阳性,<20%气道高反应性阴性。

1.3 观察方法 采用Serodia-MycoⅡ试剂盒(日本富士瑞必欧株式会社生产),以血清被动凝集法检测患儿血清MP-IgM滴度,≥1∶320为阳性[4]。分别连续5周监测PEF,计算PEFR,2组均正确掌握峰流速仪的操作及记录方法,每日早、中晚固定时间分别监测3次并认真连续记录。计算方法:PEF变异率=2×(最高值-最低值)/(最高值+最低值)×100%。

2 结果

2组PEF值、PEFR比较见表1。

表1 2组PEF值、PEFR比较 ±s

表1 2组PEF值、PEFR比较 ±s

与对照组比较,*P <0.05

组 别 nPEF值(L/min)PEF占正常预计值(%) PEFR(%)观察组 50 356.3 ±30.4* 89.65 ±13.92* 20.56 ±6.78*对照组50 516.0 ±52.1 99.03 ±9.83 14.28 ±4.71

由表1可见,观察组比对照组PEF值明显降低,PEFR明显升高,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观察组气道高反应性高于对照组。

3 讨论

MP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超滤过性病原微生物,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目前已成为儿科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对我院150例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血清MP-IgM滴度检测,阳性率为62%,说明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与MP感染密切相关。

MP需黏附在呼吸系统或泌尿生殖系统的上皮细胞表面受体上,而不能进入组织和血液。MP通过黏附于宿主细胞表面吸收营养,从细胞膜获得胆固醇和脂质,从而引起细胞损伤;同时MP代谢产生的有毒物质如神经毒素也能引起细胞膜损伤[4]。MP通过飞沫传播,感染蔓延是由于吸入存在于空气中的患儿呼吸道分泌物,病原体由呼吸道吸入后,在黏膜表面与呼吸道上皮细胞紧密附着,破坏黏膜上皮,使炎性因子分泌过多,引起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MP感染使平滑肌收缩,分泌物增加,气道的敏感性也增加,增加气道高反应性,患儿表现为持久的咳嗽、喘息或气道过敏的症状,并且出现反复发作的上、下呼吸道感染,且有发展为儿童哮喘可能,病程较长,不仅影响正常生长发育,而且增加成年后患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可能性,并可造成永久性肺损害。

综上所述,MP感染、气道高反应性与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之间关系密切,对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应及时进行血清学MP-IgM检测,早期诊断,及时正规系统治疗,防治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

[1]庄思齐.儿科疾病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395-403.

[2]贝政平,李毅,王莹,等.儿科疾病诊断标准[S].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27.

[3]林江涛,殷凯生.哮喘防治新进展专题笔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99-102

[4]胡亚美,江载芳.褚褔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05-1208.

猜你喜欢

飞沫滴度呼气
船舶飞沫结冰研究综述
不同富集培养方法对噬菌体PEf771的滴度影响
智能口罩可直接检测呼气中的病毒
重组腺相关病毒基因药物三种滴度的比较与分析
面对面呼吸飞沫传播和防护的流体力学初步分析
自身免疫性肝病诊断中抗核抗体与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抗体检测的应用价值
我们咳嗽时,飞沫中的细菌能传播多远?
如何掌握歌唱训练中吸气与呼气之技巧
13碳-呼气试验质控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呼气末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