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82例足月妊娠胎膜早破临床分析

2012-10-03

实用临床医学 2012年1期
关键词:产褥羊膜胎膜

周 萍

(莲花县人民医院妇产科,江西 莲花 337100)

足月妊娠胎膜早破是指妊娠满37周以后,在临产前发生的自然破裂,是产科临床常见的产前并发症。有研究表明,大约60%的胎膜早破发生于足月妊娠[1]。对母儿可造成不利的影响,如感染、难产、胎儿窘迫、脐带脱垂等。笔者通过对2006-2009年在莲花县人民医住院分娩的182例足月妊娠胎膜早破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足月妊娠胎膜早破对妊娠结局及母婴安全的影响,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06-2009年在本院住院分娩的182例孕37~42周、头位的胎膜早破产妇为研究对象(胎膜早破组),全部为初产妇。随机抽取同期在本院足月头位分娩无胎膜早破的病例182例作为对照组。2组产妇均无妊娠并发症和合并症。2组产妇的年龄、孕期等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胎膜早破诊断标准

孕妇临产前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诊断:1)自觉有大量液体由阴道流出或阴道后穹窿有含胎脂的液体;2)酸碱试纸测定阴道液pH>7;3)阴道液涂片加温烘干后镜检可见羊齿状结晶[2]。

1.3 胎膜早破后的处理

胎膜早破产妇入院以后均卧床休息,必要时垫高臀部,每日行外阴消毒,并保持外阴清洁,避免不必要的阴道检查,严密监测羊水及胎心音,产妇体温及血白细胞等情况。对于胎膜破裂超过12h者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对于除头盆不称及绝对性剖宫产指征以外的,24h内仍未临产的产妇以催产素引产终止妊娠。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分娩方式比较

胎膜早破组自然分娩率低于对照组(P<0.05),剖宫产率高于对照组(P<0.05),但阴道助产率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分娩方式比较

2.2 2组母婴并发症比较

胎膜早破组母体产褥感染率、胎儿宫内窘迫率、新生儿窒息率均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母婴并发症比较

3 讨论

胎膜有绒毛膜、蜕膜及羊膜三层组成,其为一层坚韧的组织,临产前不易破裂,但如存在某些因素可以发生早破,大量研究表明,认为胎膜早破与胎膜本身病变、感染、胎位异常、创伤、头盆不称、宫腔内压力增加、宫颈机能不全等有关[3]。胎膜早破常常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使剖宫产率、产褥感染率、围产儿死亡率增加,是当前提高产科质量的研究课题之一。

3.1 剖宫产率升高的原因分析

从表1可知,胎膜早破组施行剖宫产99例,占54.4%,对照组54例,占29.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了胎膜早破增加了难产几率,使剖宫产几率增大,其主要原因可能与胎膜早破与难产之间的互为因果关系有关[4]。当头盆不称,胎位异常,胎头衔接不良,胎先露与骨盆间留有空隙,羊水由此进入前羊水囊,宫腔压力突然升高导致胎膜承受不起而发生破裂,胎膜破裂反过来又导致大量的羊水流失,残余量减少,宫缩乏力,脐带因宫壁和胎体的挤压而发生脐血循环障碍,造成胎儿缺氧,而引起宫内窘迫,增加难产,剖宫产率及阴道助产率随之增加[5]。

3.2 胎膜早破与感染

胎膜早破与感染密切相关。因胎膜破裂失去了防护作用,阴道内细菌可上行感染侵犯羊膜而导致胎膜早破。羊膜内感染亦可发生在胎膜破裂之前,羊膜腔内细菌毒素作用于蜕膜和羊膜产生细胞因子,其中包括白介素1、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等,使细胞坏死、胶原分解,促进了前列腺素的产生,致使早产和胎膜早破。破膜后细菌更易进入宫腔,使感染加重,尤其是有宫缩时,宫缩间隙的负压吸引作用加快感染的扩散。正常情况下,阴道内的致病菌及非致病菌不能上行进入羊膜腔,而胎膜破裂时,阴道及宫颈细菌进入宫腔,可引起绒毛膜炎,使感染加重。破膜时间越长,感染的可能性越大。从表2可知,胎膜早破组母体产褥感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胎膜早破导致产褥感染几率增加[6],因此,适时运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是极为必要的,而加强无菌操作和正确处理胎膜早破也尤其关键。

3.3 胎膜早破对胎儿的危害

胎膜早破羊水外溢,羊水减少,脐带受压,影响胎儿血液循环,造成胎儿宫内缺氧。羊水中出现胎粪污染,易导致新生儿肺炎,使新生儿窒息率增加,继发新生儿出血性感染型疾病,严重者危及胎儿及新生儿的生命。胎膜早破易致脐带脱垂,一旦发生可使胎儿在较短时间内死亡,即使立即还纳或手术,胎儿存活率也很低。从表2可知,胎膜早破组新生儿窒息率、胎儿宫内窘迫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3.4 胎膜早破的处理

一旦发生胎膜早破,应密切观察胎先露的衔接情况,有无脐带脱垂,由于胎膜早破易造成细菌的上行感染,必须加强会阴的护理,保持外阴清洁。破膜12h以上未临产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足月胎膜早破如无感染征象,可行左侧卧位,减少肛查及阴道检查次数,严重观察胎心及羊水的量、色及气味,监测残余羊水量,监测孕妇的体温及血象。鼓励孕妇多食高蛋白高能量高维生素的食物,多饮水,保持母体血容量以增加羊水量。积极处理一二产程,缩短产程以减少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对产程进展缓慢及时查明原因,有无头盆不称。对第一产程延长的,可静脉点滴缩宫素,以缩短产程,有条件的在胎心监护下试产。凡胎头高浮,宫颈不成熟,明显羊膜腔感染征象伴胎儿宫内窘迫的,在抗感染的同时行剖宫产,同时做好新生儿复苏的准备。

本研究中,胎膜早破组自然分娩率低于对照组;阴道助产及剖宫产率均高于对照组,且胎膜早破组产褥病率、胎儿窘迫率、新生儿窒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因此应加强围产期卫生宣教与指导,加强对孕妇的产前教育与检查,积极预防与治疗生殖道感染,减少胎膜早破的发生。

[1]马丁,鲁秋云.妇产科疾病诊疗指南[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68-170.

[2]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37.

[3]张秀英,欧阳丙荣.176例胎膜早破相关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5,3(9):1207.

[4]张昔英.实用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85.

[5]王兆莉,郭晓玲.胎膜早破导致母婴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5,4(1):33-35.

[6]王华,赵成元.足月胎膜早破177例临床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4):493.

猜你喜欢

产褥羊膜胎膜
产褥感染发生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建立
产前超声诊断羊膜带综合征2例
产前诊断羊膜腔穿刺术改期的原因分析
产褥感染的预防措施
Toll样受体在胎膜早破新生儿宫内感染中的临床意义
足月胎膜早破256例妊娠结局临床分析
胎膜早破伴新生儿感染的高危因素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经腹羊膜腔灌注术治疗未足月胎膜早破的临床效果观察
羊膜载体对人子宫内膜细胞HGF、MMP-9、VEGF表达的影响
胎膜早破和绒毛膜羊膜炎患者胎膜组织中MMP-9、MIF的表达和羊水中IL-6水平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