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城市群“能源-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评估实证研究
2012-09-29曾鹏,陈芬
曾 鹏,陈 芬
(1.桂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2.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6;3.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中国十大城市群“能源-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评估实证研究
曾 鹏1,2,陈 芬3
(1.桂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2.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6;3.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中国十大城市群在不断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完善其政治、经济、文化职能的同时,在“能源-环境-经济”这一核算体系中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通过构建城市群“能源-环境-经济”综合核算评估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相结合的综合集成评估方法,对中国十大城市群“能源-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进行实证研究,归纳总结出中国十大城市群不同发展程度的差距和类型,结合“能源-环境-经济”的综合协调发展方面,提出尽快缩小城市群之间的发展差距的相关措施。
十大城市群;“能源-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实证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不断加深了对经济发展引起的环境问题的认识,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政策时,将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纳入到同一体系,寻求长期的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已成为国际上普遍接受的准则。中国十大城市群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城市人口规模的聚合能力、未来发展潜力的效应水平在不断上升,成为了中国国民经济的十大支撑点。因此,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作为指导的政策,要求决策者在制定十大城市群发展政策时必须在生态平衡的基础之上保证经济增长,保护资源和环境,以使它可以支持长期的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从战略高度上将城市群、经济发展与保护资源、环境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1 中国十大城市群 “能源-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评估相关述评
城市群的出现和形成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主要是由城市与其周边地区,以经济活动为纽带所形成的城市群体。城市群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重要对象。近几年,我国学者在国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城市群的研究层面不断的扩展和深入,涉及的内容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一是涵盖了城市群概念的研究;二是对城市群之间进行比较研究;三是对城市群人口、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研究;四是在区域一体化、区域协调背景下,对城市群进行研究。而最初谈及的综合核算体系,主要是指国民经济的核算体系,狭义上来说就是从国民经济总体出发,按照借贷必相等的原则,对社会产品的生产、分配、流通和使用进行综合考察和统一核算的制度。而“能源-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是通过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衍生出来的,随着科学发展观、绿色GDP等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而提出,这意味着对环境的保护、资源的节约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如何科学分析和协调资源、环境、经济之间的关系,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点,一些学者通过构建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展开了相关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环境核算作为社会核算的组成部分被提出来,詹姆斯·托宾和威廉·诺德华思及其他人开始对此进行研究[1]。最早从事环境经济综合核算研究的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UNEP)、世界银行(WB)、美国和欧盟国家等[2]。环境经济综合核算的主旨就是在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上,着重对环境与经济的关系进行系统的描述[3]通过设计能源—资源—经济—环境综合投入产出表,对中国1992—2020年能源经济环境状况进行分析和预测[4]。考虑到环境因素时,对生态的不良影响则会反过来降低土地的价值[5],发展成本被看作一项资本构成,它和量的改变的市场价值一起,反映了土地质和量两方面变化的市场价值。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称为外部不经济[6],即采取将环境系统排斥在经济系统之外的观念,把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提取和对自然环境的利用视为一种无偿的使用,结果是一国GDP的增长往往伴随着资源、环境的恶化。提出了以政府为主体的宏观环境经济核算体系 (宏观环境核算)和以企业为主体的微观环境经济核算体系[7]。有人将资产划分为可由自然界生成的资产、不能由自然界生成的资产以及由其他方式形成的资产[8]。同时,一些学者也对能源体系进行相关研究,认为我国能源体系发展的主要趋势与特点是能源需求仍将快速增长、一次能源结构将开始发生明显变化,提出进行能源结构的调整,建立可持续的能源体系[9]。面对能源供需矛盾的尖锐和化石能源过度使用造成的严重环境污染这一严峻的形势,提出了要发展低碳技术,逐步构建我国的可持续能源体系[10]。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关于综合核算体系的研究则主要是对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的研究,并没有将能源纳入到核算体系当中,并且基本上是停留在宏观层面的研究,缺乏将某个区域或者城市、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因此,通过以中国十大城市群为研究基点,从“能源-环境-经济”这一体系入手,构建综合核算评估指标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创新,为中国十大城市群的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际指导。
2 中国十大城市群范围界定、综合核算体系构建和评估方法的选择
参考已有的研究[11],中国十大城市群及其所包含的城市界定如下 (见表1)。
表1 中国十大城市群及其包含城市
根据科学性、可得性、综合性、可比性、典型性、层次性原则以及相关的数据资料,在其他学者的指标体系[5-6]的基础上,从定量角度出发,构建城市群“能源-环境-经济”综合核算评估指标体系,内容涉及能源、环境、经济三个方面、10个层面,25项具体指标,从多层次、多侧面对中国十大城市群“能源-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进行实证研究 (见表2)。
表2 中国十大城市群“能源-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
续表2
在数据的来源和处理方面,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2008年版)、《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8年版)、《河南统计年鉴》(2008年版)、《湖北统计年鉴》(2008年版)通过数据直接得出或公式计算求得;同时,运用无量纲化方法对数据进行统一处理。
3 中国十大城市群“能源-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评估实证研究
在因子分析中,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旋转)贡献比例值和累计贡献比例值,可以通过矩阵 Y8×22的相关系数矩阵 (略)计算得到(见表3)。表3显示,变量相关系数矩阵的5大特征值分别为 10.12、4.58、2.84、1.45、0.94,其累计贡献率达到90.60%,说明5个主因子已经能充分地反映相关数据所传达的信息。同时,全体变量能较好地被5个主因子解释,因为因子方差在 0.769~0.989之间,说明各个城市群“能源-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中各个因子的相关关系已经能够被5个主因子的信息比较充分地反映和代表。
表3 中国十大城市群“能源-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因子特征值、贡献比例值及累计贡献比例值
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方差极大斜交旋转,弱化有些因子之间的高度正相关关系,使其结构简单,维度降低,最后得到5个主因子上的单项因子得分F1-F5(见表4)。考虑到5个主因子对城市群能源、环境、经济三个综合水平的贡献率各不相同,说明对城市群有关的能源、环境、经济所能解释的变异能力不同,以5大主因子的贡献率 (见表3)为权数,定义城市群能源、环境、经济综合因子得分为∑F=(45.99F1+20.80F2+12.91F3+6.61F4+4.29F5)/100,从而求得一个能够综合反映中国十大城市群能源、环境、经济的综合分数,得到中国十大城市群能源、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结果、排名和因子分析结果 (见表4、表5)。
表4 中国十大城市群“能源-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主因子得分、综合得分及排序
表5 中国十大城市群“能源-环境-经济”因子分析
通过以中国十大城市群的原始指标作为可观测因子变量,采用类平均法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对城市群“能源-环境-经济”综合协调能力水平进行类型的科学划分。
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十大城市群可聚合成三类 (见表6)。
表6 中国十大城市群离差平方和分类结果
综合考虑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的结果,结合中国城市化、城市群发展的实际以及历史和现实的因子问题,可将中国十大城市群“能源-环境-经济”综合协调能力水平的划分为三个不同类型(见表7)。
表7 中国十大城市群“能源-环境-经济”综合协调能力水平类型
通过构建中国十大城市群“能源-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从能源、环境、经济三个方面建立了8个层面,共22项具体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城市群“能源-环境-经济”综合协调能力水平进行评估并进行实证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三点结论:
第一,中国十大城市群之间的“能源-环境-经济”综合协调能力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呈现不平衡的特点。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以其较强的“能源-环境-经济”综合协调能力,属于第一类,定义为“能源-环境-经济”较强综合型;京津冀城市群和辽中南城市群分别以其较强的经济实力和能源实力为支撑,位列第二类,定义为“能源-环境-经济”相对一般型;划分为第三类,即“能源-环境-经济”相对较低型的主要是山东半岛城市群、关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这四个城市群在“能源-环境-经济”这一体系当中,比较优势并不突出,综合协调能力还较弱。其中一部分的原因主要是城市群处于不同的地区,城市发展的综合协调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处于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群发展水平要高于中西部地区的城市群,三大地带间的城市群综合发展水平差距十分显著,长三角城市群是综合发展水平最为强大的核心地区,珠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是综合发展水平发达区,处于优势地位的三个最大城市群均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而中西部地区的城市群综合发展水平相对低下。虽然十大城市群都是我国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但综合发展水平最高的长三角城市群与最低的海霞西岸城市群还存在明显的差异[7]。
第二,中国十大城市群在“能源-环境-经济”三方面中各有优劣,优势互补。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的优势主要是有很强的能源、环境与经济的综合协调能力,辽中南城市群的能源效率能力突出,但是缺乏资产性经济实力的支撑;而京津冀城市群在资产性经济实力方面就可以弥补其在能源规模、能源效率方面的不足;对于川渝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来说,在环境状况和环境治理方面优势突出,能源和资产性经济实力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
第三,中国十大城市群在“能源-环境-经济”的综合协调能力具有系统整合的特点。“能源-环境-经济”综合协调能力排名靠前的城市群,其各主因子得分也都较强,这说明城市群的综合发展能力更多地是来自能源、环境、经济的综合协调发展,来自于区域系统经济社会的整体效益,各方面尽量要均衡发展。因此,要实现城市群“能源-环境-经济”的综合协调发展,必须要有系统的观点,我们在保持和优化具有较强“能源-环境-经济”综合能力城市群发展的同时,关键是带动和缩小较弱“能源-环境-经济”综合能力城市群的发展,解决非均衡发展的差异。
4 提高中国十大城市群“能源-环境-经济”综合协调能力水平的政策建议
对于“能源-环境-经济”较强综合型的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来说,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背景下,首要的任务就是进行能源规模、产业结构的优化,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保持较强的领先优势,必须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进一步控制高能耗、重污染、生态环境影响系数高的产业大幅度增长,广泛开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降耗、减轻污染[8]。
就“能源-环境-经济”相对一般型的京津冀城市群和辽中南城市群而言,重点提高经济资产的积累和运用,能源利用效率,环境治理的强度;对于京津冀城市群来说,加强对环保意识、环境理念的传导和强化。辽中南城市群应利用其突出的能源规模优势,将能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逐步提高非生产性资产在“能源-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中的比重;在提升总体经济效益水平的同时,也一并消除发展对资源和环境造成的压力[9],因此,是要重点构建好合适的城市群模式,以实现最大供给规模和最大需求规模的平衡。
而“能源-环境-经济”相对较低型的中原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关中城市群、川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可以从废物处理率、非生产性资产、能源效率等方面入手,对“能源-环境-经济”综合协调体系进行重构,努力做到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背景下,摒弃过去那种资源消耗多,环境代价大的发展模式,而应该选择一种环境破坏小,土地资源消耗少,能兼顾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发展模式[10],不断提升其城市群的整体实力。
[1]Seragel din Steereds.Making Development Sustainable:From Concepts to Action.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Z].World Bank Occasional Paper no 2.Washington D C,1994:12 -16.
[2]Knut HAlfsen,Mads Greaker.From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 - mental accounting to construction of indicator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Ecological Economics,2007,61(4):600 -610.
[3]高敏雪,谷泓.对环境经济核算的总体认识[J].统计研究,1998,(3):22 -25.
[4]雷明.资源—经济投入产出核算——表式设计 模型构建 应用分析[J].经济科学,1996,(2):21-23.
[5]熊文,吴玉鸣.广西城市竞争力的实证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5,(6):31 -33.
[6]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综合竞争力比较研究中心.国内若干大城市综合竞争力比较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1,(1):14-24.
[7]曾鹏.中国十大城市群综合发展水平的多层次因素分析及非均衡差异研究[J].人文地理,2008,23(4):58-63.
[8]蔺雪芹,方创琳.城市群工业发展的生态环境效应——以武汉城市群为例[J].地理研究,2010,(12):2233-2242.
[9]孙红玲.中国“两型社会”建设及“两型产业”发展研究——基于长株潭城市群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9,(11):25-34.
[10]朱政,贺清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长株潭城市群空间形态的优化[J].经济地理,2008,28(6):1004-1007.
(责任编辑 刘传忠)
Empirical Research of“Energy-environment-economy”Comprehensive Accounting System of the Top Ten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China
Zeng Peng1,2,Chen Fen3
(1.School of Management,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ilin 541004,China;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arbin 150006,China;3.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 541004,China)
With the developing of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process,the status of urban agglomeration constantly highlights,and begins to dominate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global economy.There is a big difference among the top ten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the“energy-environment-economy”accounting system.This paper evaluates and compares the“energy-environment-economy”comprehensive accounting system of the top ten urban agglomerations and summarizes the top ten urban agglomerations gap in different levels of development and type,by building cities“energy-environment-economy”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accounting and using the method of the factor analysis and the cluster analysis.At last,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gap and type between different development levels of top ten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China,and proposes some relevant measures about how to narrow the development gap between urban agglomeration as quickly as possible,combining with a comprehensive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spect of“energy-environment-economy”.
Top ten urban agglomerationsin China; “Energy-environment-economy ” comprehensiveaccountingsystem;Empirical research
F290
A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11XMZ073),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泛北部湾发展研究团队”项目 (ZX007),广西教育厅广西师范大学西南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项目 (XNZX010)。
2012-03-15
曾鹏 (1981-),男,广西桂林人,副教授,博士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